义务教育历史与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当代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模式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是从系统、结构、功能等角度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和方法,考察其理论或实践基础,从而形成系统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系。”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正步入教与学冲突的发展瓶颈。要改革不顾学生感受,以教师为主导的注射教学,反对以学生为绝对中心的草率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佳契合点。
以人为本,取长补短
传统教学真正忽略的是人的发展。过去,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雕细琢每一个教学环节,尤其是公开课和鉴定课,耗尽了整个集体的集体智慧,是全校的老师。上课时,学生们按照老师预设的套路,老师成了优秀的主角。于是,学生成了老师最好的配角。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实现我们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真正转变,首先,我们通过自学和讨论,多次学习新课标,了解其核心思想;利用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机会,学习讨论名校课改的实践,对全国和上海课改的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增强了改革的紧迫感。二是结合本校实际,经过筛选,积极学习山东杜郎口和南京溧水东路中学课改经验,尝试和体验以人为本的人性教学。如今,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空间,促使学生质疑、思考、探索、发现,使学生敢于说话、说话,乐于并善于与人合作。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从被动接受、自我隔离、等待老师的教导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现在我们组已经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
几个变化:不是老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主校,不是讲堂而是百家争鸣,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靠主动积极的思考和伴随的情感体验,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还改了一个评价:不是看老师讲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积极不积极,以学带教;实现和谐自由的课堂,真正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
第二,教有目标,学有方向。
所谓有目标教学,是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语文课堂目标的设定,是语文课堂从单调的教学向丰富的、立体的教学转变。三维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它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是指导教学过程的指南。它具有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把握和调整。因此,在设计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变成自己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的重点。如:目标的聚焦、内容的聚焦、资源的开发、知识点的落实、技能的培养、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发散、合作的探讨、渗透的教育、知识的延伸等等。
其次,我们试图通过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目前的水平、学习需求、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历、个性差异和认知规律。
此外,我们还整合了学习内容。在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回顾以往教学经验和反思的基础上,开发学习资源,利用教学媒体,对教材的顺序、细节、深度进行适当的选择、加工和提炼,进而确定三维目标。在重组学习内容时,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前提。例如,有助于缩小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的距离,容易建立“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可能达到发展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情绪,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对知识有独特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运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探究的过程。
第三,因学施教,自主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首先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也就是生动地创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往往是思路开阔、思维活跃的学生,然后教师设定的目标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之间就出现了矛盾。为了调和这种隐性的教学矛盾,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我们初二语文组在东陆中学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了“以学为教”的教育理念。上课前给学生讲课。我们的课堂模式是:1。揭示学习目标;2.引导学生识别学习中的难点;3.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存在的问题;4.组织全班讨论批改,老师批示;5.拓展训练;6.归纳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