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一,熟练掌握教材和大纲

(一)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备课时,把每一课都放在整个历史中,居高临下地讲。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课本,掌握历史阶段的特征。比如高一世界近代史第二册第一章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共包括四节。这四个部分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俄国的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整个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 * *促成了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革命高潮,这一高潮始于俄国的十月革命。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二)处理好教材的每一个细节。

中学历史教科书被一些历史同行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所以在使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对一些内容进行丰富和具体化,使之生动,更容易理解。当然,适当拓宽、延伸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补充史料、深化理论等。,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就理论的深化而言,由于高考以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为主要内容,有些理论题让学生深不可测,无所适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让学生有章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把握课堂节奏

严格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学会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课堂气氛“严谨”而“活泼”

教师必须有很强的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的。严以律己,严以做人;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严格课堂纪律;教师传授知识要注意准确,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能随便乱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对待,肯定正确答案,及时纠正错误答案。“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一张善良的脸,一种善良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和小故事,故事要发人深省;更重要的是,对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要简单,要生动,要有趣,既要有风雨飘摇的叙述,也要有涓涓细流的描写。

(二)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知识传授的关系。

有人说,教学生知识就相当于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教他们“乘法”。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比较、概括、总结、评价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向学生扔石头、巧设障碍、拓展延伸、诱导论证、变换角度等。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激发学生的批判性,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图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保持同步。

(三)教学过程中“怀疑”与“解释”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怀疑”与“解释”的关系,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可以用一些设问来设置疑问,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把“我要学”变成“我要学”。比如,在谈到国家间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没有简单地把事情的始末讲出来,而是提供了四个素材,由学生阅读和思考来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不应该停止要求学生用“是”和“不是”来回答,也不应该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该是难度适中,“一跳就能搞定。”

第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可能有20倍的差别。”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学生一进教室就会兴奋起来,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的确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来自于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来自于教师的禀赋和气质。比如“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先后到来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记错。我用“革命风暴吹起后,沉睡的亚洲人被唤醒”这句话言简意赅,同学们很快就记住了,牢牢记住了。

第四,恰到好处的总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总结。一节课的总结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回顾总结本节的核心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在总结中,我经常利用未解决的问题来创设新的情境,为课后学习埋下疑点,从而诱发学生想知道结论的欲望。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还要注意目标反馈的实施,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历史教育有识之士曾呼吁:“要用有限的45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给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所有的同事坚持下去,我们一定会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