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辨古史”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顾颉刚是古史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出生于苏州,65438-0893年清朝的国学中心。他自幼学习四书五经,深受传统学术影响,对国学有浓厚兴趣。1913考入北大预科班,1916考入北大哲学系,1918考入冬季“时尚俱乐部”,成为首批成员之一。1920毕业后在北大做国学助教,在图书馆从事编目工作。他亲身参与新文化运动,深切感受到整个时代精神的感召。当时“蔡贵民先生当了北大校长,想把学校里的陈腐空气去掉。陈独秀先生所办的《新青年》杂志,以思想革命为主题,逐渐受到人民的重视。此外,黄先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人的公共毒药》一文,痛斥中国思想学术界的病根。”顾颉刚曾回忆说,正是这一切,让他“一直隐藏的傲慢见解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同源”,让他“胆子大了很多”。还说“大家都提倡思想革新,我有明确的破除旧观念的意识”(《古代史概论》第一卷,第35页)。毕业后,顾颉刚参加了胡适倡导的“整理国故”工作。1919下半年,胡适发表了《论国故研究》、《新思维的意义》等一系列文章,详细阐述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和方法。他认为“国故”是指一切旧的学术思想和“一切过去的文化史”。整理这些过去的文化史,目的就是“再造文明”。胡适指出:第一,旧的学术思想没有头绪,没有体系;二是不谈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因果;第三,没有科学的方法和准确的考证,只是谣言;第四,要么迷信前人的学术思想,要么有武断的偏见。因此,我们主张对这些陈旧的学术思想采取“批判的态度”,重新评估它们的价值。简而言之,整理国故就是要“从乱七八糟中找到连贯的脉络;从无头无脑中找一个因果;从胡说八道的谬论中找到真正的意义;从武断的迷信中找出一个真正的价值”(《胡存》第一集,第4卷,第162页)。可见,整理国故活动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界深入发展的具体体现。在胡适的倡导下,这一潮流风靡一时。1920年后,顾颉刚在整理国故的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古籍整理和考证过程中,他与胡适、钱交往频繁,相互学习借鉴。胡适和钱的思维方法和怀疑鉴别精神,对顾颉刚的古史观和古史鉴别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