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比现代人更爱吃狗肉?

在传统美食中,有一句专门赞美狗肉香味的话——狗肉卷三遍,神仙都站不住了。也就是说,狗肉在锅里煮了几遍之后,它散发出来的香味,就算神仙也忍不住快速奔跑,失去了平时的沉稳。

这句话流传了多少年了?谁也说不清,但中国人吃狗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就有“其畜当六扰”的记载。《左传》最早提出了“六畜”的概念,指马、牛、羊、猪、狗、鸡。除了马,五种动物的功能之一就是给人提供肉类。周朝还定义了各种肉食者:

1,田字可以吃牛肉。

2.州长们可以在每个月的第一天吃羊肉和牛肉。

3.每月初一医生可以吃猪肉狗肉羊肉。医生在为皇帝祭祀或宴请时可以吃牛肉。

在古代,牛负责耕种和犁田,所以牛肉是“皇帝的食物”和“诸侯的食物”。“军阀不会无缘无故杀牛,医生不会无缘无故杀羊,学者不会无缘无故杀狗,庶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吃宝。”这个食肉规则直接把人分为三六类,有实力的人后来被称为“食肉者”。

下面分别说一下五种动物在古代餐桌上的地位:

1.在古代,私自杀牛和偷牛是死罪。"牛因为它们的庄稼而被禁止屠宰。"文学书籍中“小二,给我切两斤牛肉”的描述,其实是一种叛逆精神的隐喻:宁愿要什么样的王子?我也想吃牛肉...

2.几千年来羊肉一直占据餐桌上吃肉的主要位置。南方人也觉得羊肉和鱼一起煮“鲜”。然而,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以自给自足为中心的。牛羊养殖会占用大量耕地,成本高,周期长,牛羊肉不可能人人都吃。

3.猪肉在清朝以前是“劣等肉”。《李周》曾说“鱼腥味,羞于食用。”“腥”字指的是猪肉(现称“痘猪肉”)中的“星粒”。古人发现吃“痘猪肉”会生病,所以认为猪肉不能吃。“臊”字,尤其是“勾糕发臭”,意思是猪肉加工不当会有尿骚味。

4.鸡在古代没有很高的地位,被认为是“民之食”,“鸡、豚、犬之畜”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东西,不可能高雅。

还是把重点放在狗肉上吧。经过驯化饲养,狗是我国主要的肉食家畜之一。古书曾记载,周“吃了麻和狗”。自秦汉以来,吃狗肉成为一种时尚,并出现了专业的“狗屠夫”,他们以卖狗肉为生。史书曾记载,樊哙在鸿门宴上大闹,在追随刘邦之前“以杀狗为事”。

相比牛、羊肉、猪肉、鸡肉,狗繁殖速度更快,饲养成本低,肉质鲜美。因此,在五大肉食动物中,狗肉成了普通人的首选。吃狗肉门槛低,没有管制禁忌。只要煮的合适,肉味比牛羊肉好。因此深受古人喜爱。

古人比现代人更爱吃狗肉,也源于一种传统文化心理。狗被古人认为是被食物和强制命令驱使的,是可怜的、贪婪的、奴性的动物。因为狗对主人极其忠诚,杀狗吃狗肉被视为侠义,是为了朋友什么都可以做的表现。

以前在山东的一些地区,狗被称为“地头羊”,意思是可以吃,味道比羊肉好。说到底,古人对狗肉的喜爱是基于养殖的实际成本,遵循了一种饮食心理和文化传统。

近年来,狗的地位明显提高。人们对狗投射了忠诚的感情,狗成为了“忠诚”精神的载体。很多人还冒充汪星人的“狗奴”。再加上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吃得起肉”并不难。中国几千年来狗作为肉食供应者的角色自然发生了变化,吃狗肉被认为是一种落后而残忍的习惯。“狗肉滚三圈,神仙也站不住”成了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