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河改变了多少次流向?

黄河河道变迁

春秋及以前,黄河出积石山(今青海南部或甘肃临夏西北)。至于龙门,南面是华阴,东面是石柱,东面是金梦。洛岭以东,至于大禹,北方降水,至于大陆,北播至九河,两处都是逆水入海。”龙门以下的河段向南流向华阴东,经过三门,汇入洛河,其流道与今天的河道大致相同。然后顺着岱山北溪流下,跨过漳河,经过河北省舟曲县东部和北部,再分几条支流,分出入海。最北支为主流,在今莘县境内南转东,沿漳河至青县西南,再经天津东南进入东北渤海。这条河在龚宇首次被记录,所以它也被称为“雨荷”。

从春秋时期到现在,两千多年来,黄河下游多次迁徙,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周溯胥口河移民

寻汉史记载|王莽词:“周朴运,王武年河徙”,被称为历史上第一次黄河大改道。清代胡炜《愚公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迁胥口以东洛川,右经滑台城(华县故城),南经东北溧阳县(蒲县东北),东北经凉城县,居东北长寿津。河水离开神川,在东北入海,水叫大江。据《水镜河水》记载,这条河的古渎一般经过河北的滑县、浚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大名、馆陶,山东的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在德州以下重新进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向东进入渤海。

苏胥口河迁移后,雨荷河的旧路,有时是流水,在战国中期被完全切断。

第二,新莽魏军改行。

辛莽建都三年(公元11),“河定卫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在此之前,王莽常常害怕“河水会被元成家的墓所毁,会向东流。元成不愁水,所以不会堵”,导致了河道的第二次大变动。

魏军之初,水无定渠,泛滥于平原与千城河之间,经王景整治后才稳定下来。据《水经》记载,这条河一般流经濮阳以南、范县以北、阳谷以西、莘县以东、平东、禹城以西、平原以东、临沂以北、商南、滨州以北、利津以南流入渤海。这条河维持了800多年,直到白静在北宋被初步阻断。

三、北宋恒隆路改道

北宋景祐元年(1034)七月,恒隆河溃决,在汉唐旧河以北辟出一条新路,史称恒隆河。恒隆河穿流而过,卷165,“河水独从恒隆流出,在平原分金、红、游三河,经栎北、岸入大海。”齐耀汉元《中国水利史纲要》说:“河水不时流下,到达东北的南乐(今属县)和清平(今属镇),.....从清平到德州平原(今属县),分金,游赤水,游三江,途经橡树(今惠民县)、彬彬(治渤海,今属彬彬)。邹一林对宋代黄河下游向北流动的河流的考证,确定了这条河流“今经清丰、南乐,入大明府,绕今馆陶、冠县弯而向东北流动,今经聊城、高唐、平原,过京东以北。COM的旧路,而下游又分成几股,其中红、金、泳支经过橡树(治今惠民县)J、Bin。今青峰六塔以东有遗迹,北经莘县(今朝城)汉张集,下经聊城堂邑镇,右至陵县,左至高唐、平原、惠民。这条河形成之初,“水往下流,所以十几年不侵河”。但到了李青四年,“恒隆之水自河口流下,淤塞一百四十余里”,“下游金红河又淤塞”,下游淤塞,必然流上来最后,在李青统治的第八年,商湖决堤了。

第四,在李青的第八年,商纣湖的生意被转移。

宋八年(1048),六月,“贺爵上(滦长湖附近,濮阳东北二十余里)”改道北上,途经大名(今属县)、(清河县西北)、冀州(蓟县)、深州(莘县)、颍州(河间县)。12年后,即嘉居五年(1060年),又在大明命名为第六回,并猥亵“至魏(大明)、恩、德、博交界一百三十里,称四河”,后渡马河(今马家河)从无棣入海,称二姑河。东溪和北溪共存了近40年,彼此有开有合。直到傅园第二年(1099)六月底,东溪才逐渐消亡。上湖河的分流也是一大分流。西汉时期北流河已移至屯堡河和张家赫河以西,其下游与雨荷河干流非常接近。

5.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定改道。

建言二年(1128)冬,东京驻防杜冲,“决不让黄河入淮阻挡游牧民族”,黄河下游从此大变。杜冲渡河的位置,历史上无人知晓。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位于华县上游的古力(三店济南三里圩,华县西南)以西。决口以下,河水向东流,经华县南部,濮阳至东明之间,再经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经泗水向南流,夺取淮河,注入黄海。接下来的几十年,“决定了或者封杀了,迁徙不确定。”迁移范围主要在豫北、鲁西南、豫东地区。长期以来,黄河改道使黄河从何裕河变成了贺辉河,从淮河变成了淮河。

六、南宋蒙古军决定改道黄河寸金湖。

南宋端平元年(金天行三年,1234年),蒙古军队“决定从黄河金湖引水灌满宋军”,黄河河道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寸金湖位于华县境内,县伯城镇以北30里处。沮河水向南,经封丘西、开封东,进入陈留县(今开封县陈留镇)。以下“一分为三,而居之。”祁县“城北被水覆盖,故为大河之道。它位于旧城之北,河北岸,建新城设郡,后修旧城,号南齐郡”。“大河横亘在两座城市之间,在新城区的北国尾河中属一级,在老城区的东南方有一条流过”。新城北支流沱潭河,从韦洲、宁陵、贵德至夏邑,以下支流从糠水至宿迁河氿再至九洲入淮河。中支为主流,由南流入新老齐县之间的漩涡,经陆毅、濠州、蒙城至怀远,进入淮河。老城南支,经太康、,入颍,经颍州、颍上,入淮,同时也流入漩涡。后来由于贵德和太康的要求,“南北两支同时阻断,三江之水合而为一”,都是从涡河进入淮河。这条河一直流了60多年,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到了祁县浦口,沿着旧河的东边流,流入淮河。

七、明洪武至嘉靖河过渡型。

明初,黄河经武元迎泽、河南开封,“由商入险,从丁家道口至韩家道口、赵家泉、石建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经宿迁南入淮河”洪武二十四年(1391),这条河肯定属于乌黑阳山。“东经开封城北五十里,东南自周琛、项、太和、商演,东至寿州正阳镇。曹、贾鲁治下的旧河淤塞,主流移至今西华、淮阳之间的,由经颍上入淮河。

正统十三年(1448),河道始于新乡八柳树,“溢曹、浦,抵东昌,冲张丘,失于张沙湾,流年不利,入东海”。后来我们决定走迎泽的孙嘉渡口,“流于武元,达开丰、祥符、扶沟、通许、渭川、尉氏、临颍、盐城、周琛、商水、西华、襄城、太和”,沿延水入淮河。两江分流之初,北河强大,所以沙湾屡堵未果;景泰四年(1453)以后,南河逐渐兴盛。“前吴和西华都迁到县城避潮,以利迁走。在河南御史张澜的建议下,他们在八柳树以东挖了一条河,与旧路相连,“填徐、填鲁”。

景泰六年(1455)七月,黄河干流返回开封以北,沿归义、盱眙旧路,经宿迁、淮阴入淮河。弘治二年(1489)后,白昂、刘大侠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引水”的策略,反复疏浚孙家渡旧河,分割下游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南岸旧路不通”,“整河出徐娇,攻取淮泗”。隆庆六年(1572)“南岸筑旧堤,南来之路全阻”,进一步稳定了河道。从此,黄河被划为槽,从开封、杨澜、贵德、禹城、徐霞、邳一直到淮河,维持了280多年。

八、清咸丰铜瓦车分流

清咸丰五年(1855),6月19日,杨澜铜瓦室第三堡下堤段发生溃决,20日全线溃逃。

铜瓦箱决口后,水向东北方向决口,分三路向长垣。一个是赵王河东注入的,一次是东明县以北,一次是东明县以南,三河到章丘会过运河,山是东大清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停止统治。文人曰:“当前军务不顺,饷不续,一时难建...如果杨澜全部溢出,可以暂时推迟。”此后,黄河改道东北,经今天的长垣、濮阳、范县、台前,进入山东,夺取山东大清河从利津入海。

九、民国27年,郑州花园口决定迁移河南。

民国二十七年(1938),六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挡日本侵略者,派兵粉碎黄河。6月5日,中牟县赵口河堤先开挖,郑州花园口大堤因为水流很小,先开挖。9日,花园口河堤挖水。最后三天,河水上涨,“洪水汹涌而下,将挖开的堤岸拓宽至100多米”。大多数河流从贾鲁河流向延河,从古河流向淮河。一小部分从涡河流入淮河。民国36年(1947),15年3月,花园口被堵,河水回到原来的河道。黄河下游河道变迁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