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曹操的《作文六百》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面说过,东汉末年,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并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随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混战中,不仅是董卓、李珏等凉州军阀四处屠杀百姓、抢夺财物,还有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所以普遍出现了“人吃人,状态萧条”的凄凉景象。除了东汉的反动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也是不可原谅的。但相对来说,军阀之间还是有分歧的。以曹操为例。虽然他镇压农民起义,滥杀无辜,但从他的政治、军事、经济表现来看,他比他消灭的军阀要好。如他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实行官卖盐铁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都会在谈经济的时候介绍。
曹操一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更严格的法律来改变当时权贵奢靡的猖獗局面。但是,因为祸根在中央,曹不敢显示他的意图。直到他自己掌权后,抑豪的法治政策才得以全面实施。他说:“夫之刑,民之命也”;“拨乱反正的政策应该把惩罚放在第一位”。他利用王绣、司马芝、杨佩、吕倩、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员来遏制无法无天的豪强。如果比较袁绍和曹操在冀州的政治手腕,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治失之宽大,盐之宽大,故不取。”在袁绍的宽大政策下,“不足以使权贵骄横,吞并亲族,使民贫弱,代租税,炫富。”如此一来,自然无法做到“亲民强兵”。所以袁绍被曹操打败了,虽然他地大,兵多,粮多。冀州之战后,他立即“强调兼并强国的方法”,从而收到了“让百姓高兴”的效果。只要我们看一下魏徵的反映,就可以看出在曹操的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朝鲜很少有大臣从事营私舞弊;肆无忌惮的地方官员和强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司马光说曹操“化乱为治”并非空穴来风。而且他选的官员要“明事理法”,能依法治国。曹操也主张诚信。他用崔琰和毛杰负责选举。“他使用的所有人都诚实正直。虽然当时名气很大,但他没有做他该做的事,最终还是考上了。”节俭引导人们,所以全世界的人们都被诚实和节俭所激励。虽贵臣,不敢过。“所以社会风气改善了。
与实施法治政策相辅相成的,是尽量集中精力于自己,不让诸侯结党。他下令:“在这个清朝,即使私交比别人好,但效忠国家,侍奉国王还是没有用。”操,为了监察诸侯,设“校务”这件事遭到大臣的反对,大臣认为这是“不可信的目的”。曹操是这样解释的:“要想刺就能做很多事,是做不到的。”所谓“圣贤君子”,主要是指贵族大臣,一生为官,有枝叶附,有很大的名望和影响力。一方面要拉拢右派,使其占据上位而无实权;一方面,他们也用不起眼的校务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有必要这样做吗?以后可以用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子)的弟子,过去能守善举,想尽办法操头,又怕严,不敢做错事。”孙权也效仿设立了校务驿,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汉末大臣集团和袁绍集团的小集团的重演,设立校务监是合理的。从曹魏政权内部结构来看,贵族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更重。曹操为自己和后代打算,设校务侍候群臣。虽然它是严酷的和政治性的,但没有它就很难制服他们。史书上说:“曹公性严,为官,故常加一杖。”。曹操还让将军的家属住在他家,防止他们逃离自己,这是曹操与下属之间隔阂和矛盾的反映。
总体来看,在曹操的统治下,黄河流域政治上有一定程度的明朗,经济逐渐恢复,阶级压迫略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改善。所以我们说北方的统一和一些相应的措施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
首先,曹操善于指挥将领;比如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在东征孙权的时候,留下了张辽、乐进、李典三位将军,以及守军薛冕镇守合淝。次年,曹操率军西征张鲁前,派人送法特瓦给薛冕,封面上写着:“贼就是贼。”。不久,孙权亲自率十万大军攻合肥,薛彪等人上书见教,曰:“孙权若至,张将军、李将军出征,乐将军死守,大军不必战。”此时合肥守军总人数只有7000人。寡不敌众,你会怀疑分兵出征是否是上策。张辽曰:“外公远征,救之则败。所以要抨击教指及其失败,要断其繁华,要让大众安心,再要为其辩护。成败的机会,在这一战中,你又何必怀疑!”李典闻言,立刻表示同意。于是廖和卒夜招了八百敢跟的人,杀牛。第二天拂晓,持戟的廖一马当先,杀了几十人,斩了两个将军,喊着名字,直奔孙权的司令部。权见廖来势凶猛,左右不知所措,大惊,只得爬上土堆,持戟防身。廖叫权打,权不敢动。他见辽兵少,便聚众围辽。辽一次次突围,当政者所向披靡。没人敢做那个人。从早期的战争到日本和中国,吴人夺取了制空权。廖等人仍处于守势,大家安心。一战之后,全军气势尽失,在合肥待了十多天,也就是撤兵了。随着大众的离去,权力和人数将留在逍遥津北。张辽从高处看到,即策马疾步,活捉全,与甘宁、、凌统决一死战,全骑着骏马开始逃窜,有几个被活捉。史家对曹操的追杀令赞不绝口,胡三省认为曹操在辽、滇勇猛犀利,使其用兵;开心点,留着吧。”孙胜认为,曹操的本意是要勇敢和畏惧部署,“同流合污”。我想:张辽骁勇善战,乐进也以“小果”闻名。他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奋力突围,所向披靡”。把乐进描述成一个“胆小”的人或者一个只会“谨慎”的人,恐怕是不对的。曹操本意是知道孙权来了,会倚仗大量兵力,合肥会骄横,轻敌。我们可以借此机会,给一个听不到的突然袭击。也就是如张辽所说的“不收则骄”,仅此而已。迅速掩护你的部队,掩护他们毫无准备,知道如何预料敌人,这是极其清楚的。
因为孙权经常入侵合肥,曹魏合肥附近一些州的刺史也带兵在此驻军。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命驻守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准备行军。因为此时合肥没有军事气氛,裴潜等人行动并不迅速。扬州刺史文辉偷偷对裴潜说:“这是襄阳的急事,我要去一趟。所以不要着急,不想惊动远方的人。一两天就会有密书来宣传清晋,张辽等人又会被叫来。辽以同速知王旨意,然后先召,卿责之!”于是裴潜赶紧准备急行军。果然,很快就接到了快速行军的命令。随后张辽等人也收到了书信。说明曹操对将领有严格的约束,没有慢诏书慢动作的余地。
从上面可以看出,曹操善于用将,对将要求严格,却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连孙权都说曹操“帝王将相,自古罕见”。证明曹操善于指挥将领。
曹操也是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上总能随机应变。作战时,曹经常根据敌我形势做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在与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毒农军的一系列战争中,曹操经常采用东引、避实、伏击、迂回、突袭、离间、劫粮、攻其不备、弃物诱敌等方法,以取得胜利,化弱为强。在战略上,曹集中部下的智慧,择善而从,很少出错。比如曹操和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的时候,徐州的牧民陶谦病死了。曹操想乘机攻打徐州,然后打击吕布。于迅劝阻了它。曹操改变主意,全力击败吕布,平定兖州。然后徐州入党了。建安六年(201),也就是官渡之战后的第二年,曹操因粮不足,决定略定河北,又因盐欲破土,借以在此期间打击刘表。于迅曰:“今邵已败,其人皆离心。宜趁其难而定之;且背燕、于,远离石江、韩,若收其余烬,则商也。”曹操跟随其后,终于平定了冀州。
从以上可以看出,于迅多次纠正曹操在战略决策上的错误想法,从而对曹操的成败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他谋士如荀攸、郭嘉等也有类似的功勋,受到曹操的称赞。证明曹操对战略部署非常重视,事先与集团成员进行了周密的讨论。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很强。
曹操和袁绍对抗董卓的时候,邵问曹操:“东西不编,靠什么?”曹操说:“足下何意?”邵曰:“吾南依江面,北阻燕、戴,吾亦为军中一员。我如何能帮助南方的世界?”曹操曰:“吾为天下之智,以道可抗之。”曹操对别人说:“汤和武王和大地一样吗?”以保险为资本,就不能根据机会去改变。“曹曹参克敌制胜的一个主要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得天下之智”,即充分发挥他的副手们的智慧和士兵们的战斗热情。所谓“圣贤不爱其计,群士不遗余力。"
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再好,他的军队没有强大的战斗力也不行。吕布的军队自称勇敢;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还是被曹操打败了,可见曹操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曹操之所以战斗力强,是因为曹操一直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和运输等措施。曹操曾说:“孤独的人总是能以少兵克敌,却总想着增加兵数,忽略了其余的。是因为前朝人倡导,使他们为兵走马爱马。”我对很多官员都不满意,我爱给士兵们送饭。“曹操说官渡之战时,袁绍有一万个甲胄领,他只有二十个领。袁绍有三百甲,他连十甲都没有。曹操军队虽然人数少,装备差,但是曹操带兵,更加注重纪律,赏罚严明。结果,袁俊被打败了。有一次行军途中,曹操下令,马不可践踏麦田。任何违反都将被斩首。于是士兵们都下马步行,以免踩坏了麦子。但是曹操的马很吃惊,踩在了麦田上。于是曹操拔剑砍下他的一撮头发作为惩罚。虽然这只是作秀,但也能说明曹操在军队中对法律的维护是比较认真的。初期屡败屡战,但军队始终没有垮,因为管理得很好,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很好的配合和支持。所以,我们终于可以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其他军阀,如袁绍则“皇军宽大,法不立”;吕布“勇而不谋”,“轻而狡猾”;刘表“不学军事”,只“环保自卫”;袁术“奢淫”、“好无纤”。“所以他妈的终于可以把它们一个个击破了。
由此可以说,曹堪称古代杰出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