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古镇,是藏在千年历史外衣下的秘密。

(本文图文均为原创)1在昭通,牛街无疑是古老的。最常见的说法是牛街古镇有1600多年的历史。但这种说法显然是夸大其词。当然西汉时期牛街也有活动。博人当然不是牛街土著。他们是一个不断迁徙和撤退的民族。他们从岷江流域迁徙到乌蒙深处,但没有退路,只能消失。所以,现在已经看不到博人民族活动的影子了。我们只隐约知道有个叫悬棺的东西挂在高高的悬崖上。这似乎是他们曾经活着的唯一证据。至于他们在民间留下的传说,对于后人来说,不过是消遣而已。我们在探索一个地方的历史的时候,其实是在探索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有资料显示,牛街的* * *是明朝中期从四川迁来的。当时牛街的博人占大多数。从后世对仡佬族的传说来看,当时,* * *对仡佬族有着极大的恐惧。直到1515年(明朝),渤海国人领导少数民族起义,被朝廷镇压。这种情况改变了,牛街的土著被杀了。”“几十里没人被打死。但令我不解的是,从汉朝到明朝,博人在牛街生活了1000多年。他们为什么没有在牛街留下任何证据?至少,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考古发现。博人,这个神秘的民族,你们真的在牛街生活了1000多年吗?历史书,好像有些关键页被撕掉了。因此,或许可以说博人与牛街古镇关系不大。或者客观的说,牛街古镇不是博人建的,而是* * *。既然牛街的* * *是明朝中期从外地迁来的,也就是说牛街有* * *了,也就是五六百年前的事了。我们还可以从牛街居民的家谱中找到一些证据。牛街居民以黄姓、吴姓、乐姓、王姓、曾姓、陈姓、徐姓、温姓、姓、徐姓、高姓、何姓等在明清时期全部迁入牛街。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表明* * *在明朝中叶之前搬到了牛街。那么,即使现在的牛街集镇有人居住,那时候是不是集镇也值得怀疑。或者,我们也可以从牛街的建筑中探寻它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影子。在牛街建房最早的记载是1730年(雍正八年),一个叫毛的人在牛街自己建房。更进一步,我们找不到记录。一个有趣的史实是,1515年,也就是仡佬族领导少数民族起义的那一年,芒部府的土司龙首要求对仡佬族巴进行漫长的诉讼。1521年,芒部府设长讼白水河,为六品武直。据武宗记载,设立这种军事机构的原因是少数民族经常参加暴动,牛街离镇雄太远,镇雄鞭长莫及。博畴坝就是现在的牛街镇郭畴坝。郭臭坝离牛街集镇有三四公里,从牛街集镇出发,如果步行,需要爬一个很陡的长坡,翻过一个叫箱子厂的关口。相对于牛街集镇来说,比较开放。如今即使当地居民很厚,也很少有人知道龙官司的具体办公地点。唯一的证据是有人在土壤中挖出了零星的碎石。仅仅过了500年,桑田变成了大海。牛街成立这样一个机构在当年的非凡意义,我就不说了。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芒部政府把长官司设在郭稠坝,而不是现在的牛街集镇?这是否意味着当时牛街还没有形成相对繁荣的集镇?历史上只有一个真相。我们可能找不到真相,但我们可以不断接近真相。二十年前繁华的牛街总督署、总务署、军属署只剩下废墟和瓦片。一些具有牛街建筑意义的古迹,如文昌宫、万寿宫、城隍庙、岑巩庙、王叶庙、吴淼等仍然存在,有些已经被破坏。它们最早建于200年前,比它们更古老的建筑已经消失了。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是否有比它们更古老的地标。牛街是古老的,但可能没有我们听说的那么古老。千年古镇,这也许是牛姐披在身上的一件华丽的外衣,但它从来没有披在自己身上。90年代以前,“牛街,千年古镇”这句话还藏在一本积满灰尘的字典里,隔着厚厚的书页。那时候的牛街安静祥和,婀娜多姿。白水江从街中间穿过,舒缓而清澈。一排排老旧的木屋从河边拔地而起,屋顶是棕色的瓦片。狭窄的街道,光滑的石板街,它们都是岁月沉淀的东西,简单而真实。那些老房子确实很老,但也没走过一千年。木结构的房子经不起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存活到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就算努力推上去,也活不到清末。从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牛街上居民的房子都是瓦房和草房混杂在一起。显然,对于当时的当地居民来说,瓦房比稻草房更贵,档次也更高,于是那些稻草房逐渐改造成了瓦房。到1992,街道新建钢筋混凝土建筑57栋。建什么样的房子,怎么建,后来牛姐就松懈了。那时候,牛街有自己的小天地。后来牛街被发现了,就像陶渊明的武陵渔父发现桃花源一样。他们发现了牛街民居的古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上旧的东西大多被新的东西取代,但是牛街还剩下那么多老房子,街道,东西。他们在老街上每走一步,都听到脚下历史的回声。他们发现,四川文化和云南文化在这里交汇,他们碰撞出牛街特有的文化气息,比如口若悬河的大叔,穿着鞋子坐在门口的大妈,与这个小镇天然和谐的时尚白色牛街女孩,还有一群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在白水河中沐浴。他们翻开牛街的历史,发现它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有着非同寻常的革命意义。由此,牛街有了千年古镇之称。打开百度,它是这样描述牛街的历史的:“牛街古镇始建于东汉,盛于明代,盛于清代。”“古镇,当然是越老越好。所以,古镇的历史,写了一千六百多年。这个好像没什么问题。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牛街绝对有人居住。那么,就从那个时候说起吧。在90年代中期之后的十年里,牛街经历了其历史上最著名的时期。那时候牛街登上了报纸电视,成了旅游景点。那时候,达官贵人、名人来宜良,牛街是必去之地,虽然从县城到牛街有90公里的颠簸路。他们认为这个凸起是牛街风景的一部分。人们喜欢牛街的风景,牛街的土特产,喜欢走在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的感觉。其中有女游客撑着油纸伞,在欣赏古镇。他们似乎在梦中。这里,仿佛是杏花春雨的江南,是唐代留在这里的小城。当时,一位来自牛街的前领导曾在书面讲话中说,虽然牛街历史悠久,过去繁荣,但真正繁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其实这句话表达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什么时代的牛街像今天的牛街这么繁华?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牛街古镇是后来重建的。牛街古镇的改造是“修旧如旧”,一个曾经参与过牛街古镇改造的人曾经告诉我。我们见过很多所谓的古镇。古色古香的房子,古色古香的街道,古色古香的门廊,栈道,桥梁,灯笼...但有些人寻找古意,看到的却是新的。其实牛姐也一样。灰色的瓷砖,白色的墙壁,腰上整齐的棕色线条。街道两旁挂着整齐的灯笼,昏暗的电灯藏在灯笼里。喜欢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一眼就能看出她不是自己。好看吗?有人说不美,有人说美。但毫无疑问,如今,街上化妆品店的生意比以前好了。从你身边经过的女人,十个有八个涂了口红。但对于许多想念苏烟的老牛街人来说,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们说古镇不再古老。是的,从建筑的角度来看,确实不是以前的样子了。然而,它曾经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他们怀念那个年代的牛街,但是那个时候的牛街和解放之初的牛街并不一样,解放之初的牛街也和清末民初的牛街很不一样,当然也和200年前的牛街很不一样。古代是相对的。怀念老牛街的人,一定会想起老牛街的过去。发源于贵州赫章县毛古村的白水河,在大地上流淌了千百年。流经牛街时,由于地势较缓,这里冲积了一座平坝,于是人们就在这里建房。久而久之,就在牛街形成了一个集镇。一个集镇和一条河就这么连着。因为地处川滇交界处,又是交通要塞,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繁华商业村。但是白水河并不是一条平静的河。比如1931的八月,河水暴涨,河岸的庄稼和房屋被淹。江北县政府办公楼前小街上约30户人家的房子被洪水卷走,一片瓦片不剩。主街和河坝街下排的房子都被冲走了,只剩下一些房子。90年代以前,牛街的建筑几乎都是木屋。1937,陈炳兴在一街的酒店做饭时着火,引发火灾。200米长的街道两旁超过100间房屋被烧成废墟。1950年,第一街温玉贤家道场起火,烧毁12楼。1958,位于一条街中心的牛街服务组发生火灾。烧毁12机关12房屋和31房屋,104消防人员受伤。火灾发生时,还引发了火灾中的哄抢等社会问题。1992年,二街一居民用电炉生火引发火灾,烧毁街内房屋1800平方米,死亡1人,重伤1人。火灾已经成为老牛街最大的安全隐患。经过改造,牛街已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个隐患。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牛街人来说,这是祸是福?不言而喻。人们怀念老牛街,或许是基于人们在谈论昭通旅游时,很少有人提到牛街的现实。即使是彝良人说起县城的旅游景点,也很少有人再提起牛街的名字。在人们眼里,牛街就是一个集镇,一个普通的地方。这多少有些悲哀。牛街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怎么样?它去哪里了?毕竟,曾经有一段时间,牛杰就像一个雄心勃勃的跑者。他站在跑道上准备演习,但是发令枪没有响。看台上的观众渐渐离开,散去,场上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身影。喧闹与安静,辉煌与孤独,牛街仿佛在体验浮世的幻境。人的一生,春去春来,潮起潮落。不就是跟牛姐一样吗?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才是最真实的状态。就算永远在赛道上跑,也不可能每次都站在领奖台上。更多时候,坐在看台上慢慢欣赏,才是最正常的心跳频率。当你走过牛街古镇的街道,你会发现,除了房屋,牛街还是以前的牛街。她只是化了点妆。她刚换了衣服。她还是她。牛街居民当然明白这一点。你读,或者不读,你去,或者不去,牛姐一直在,做你自己还是你自己。况且牛街百年文化还在,牛街精神还在。悄悄穿过牛街镇的白水河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