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历史是怎样的?
青花瓷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让我们从事实出发。本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发现了一个元代青花瓷瓶,上面刻着“郑铮十一年”。此后,国内外研究中国古代瓷器的人,将许多传世的,或出土的,在器形、胚、釉、料色、纹饰等方面与此瓷器相似的青花瓷,鉴定为元代青花瓷。这种带有年份模型的瓶子公开后,国内外对古陶瓷的研究作为了元代青花创作的基础。但这些青花瓷器装饰精美,色彩丰富,气势恢宏,在装饰和工艺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景德镇的青花瓷在元代已大量出现,但风格趋于成熟。所以有人认为这么成熟的青花瓷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一定是经历了一个坎坷的阶段,逐渐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在青花瓷初期,近几年有人认为宋代青花瓷风靡江湖,导致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推测青花瓷萌芽于景德镇宋窑,质地优良,能清晰呈现青花透明釉。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文物检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大量的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早期青花的面貌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元大都遗址时,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发掘的湖田古瓷窑遗址,出土了地层关系确切的青花瓷。如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在尝试发掘湖田古瓷窑遗址时,发现了一块釉下彩绘的影蓝碗底,以及一个影蓝釉下带有棕点和黑色的虎形枕,为研究釉下彩绘景德镇瓷器的起源和青花瓷的萌芽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早期青花瓷全部产于元代景德镇,景德镇湖田古瓷窑遗址出土的青花瓷与国内外这一时期出土的青花瓷基本一致,可以说世界上出现了青花瓷。最迟在中国元代(70年代至60年代),由中国陶工制作。
2)元代青瓷
随着元代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比宋代有了更大的进步。从湖田古瓷遗址留下的大量窑具和瓷器残片中,可以找到当时印有“蜀府”字样的打印机和青花瓷片。在这些瓷片中,有一种灰蓝色调、瓷质较差的青花纹饰,用土料彩绘;另一种是笔法工整、构图复杂、发色碧亮、瓷器细腻的精致作品。我们推测,这种用土料彩绘的青花瓷可能是当时的民间瓷器,而精美的青花瓷配上鲜艳的蓝色发色,应该是价格不菲,出口海外的“人间瑰宝”。
由于元青花瓷是近几年才知道的,随着对元青花瓷的了解,扭转了过去认为元瓷粗糙的错误观点。事实上,随着青花釉里红彩绘碗、盘的出现,元代瓷器在材质色彩、造型、图案等方面已经相当精美。从国内外传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来看,其料色属于所谓的“苏尼博青”型,即蓝中有黑点,隐约有线条;有的是明亮的蓝紫色,非常接近现代用非常纯的氧化钴制备的绿色材料的色调;还有灰蓝色的,可能是涂了土料。从这些情况来看,当时的青料来源比较广泛。
元代青花不仅色彩丰富,而且在造型和图案装饰上也非常工整细致,各具特色。这一时期常见的器皿是大盘子、瓶子和罐子。大市一般有圆口和棱口两种形式。当时这个大市场是出口国外的主要品种之一,现在大量还留在伊朗、土耳其、印尼。据韩怀《南洋遗留下来的中国古代外销瓷》一书记载,“当时马来人在宴席上,习惯用一个四到八人用的大盘子吃饭”。马欢的《英雅胜览》也记载“中国人...用盘子盛他们的饭,浇酥油汤,用手含着吃”,所以元代的市场可能是专门烧出口的。市面上常用的青花装饰纹样有菊花、荷花、牡丹、卷草、竹子、芭蕉、竹叶青、芭蕉等,一般都是用石头画出来的。鸟类有飞凤、鹭、鸭、鸳鸯等。动物包括独角兽和鹿。龙的用途也很广泛,有自己的特点。如故宫博物院藏瓷器中的元代青花云纹梅瓶(见图15)口小、颈短、肩富、脚细。装饰的龙与15世纪后的明朝不同。它的特点是窄颈三爪,龙总是画着云彩或海水。瓶体上有三组装饰图案,肩部常下垂有如意头像图案,图案内绘花卉;中间画花或龙;下部多为莲瓣图案,图案内绘莲瓣或八宝。坛子的形制多为直口、短颈、宽肩、细足,肩部突出双兽耳,口、颈、肩、足装饰整齐。如1960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的青花大盖罐,口小腹宽,通体呈十三瓣瓜棱形,盖荷叶盖,盖钮绘竖云纹。封面的主题是断枝的花朵,封面的边环上布满了草的图案。器身口边以回文纹为界,底部饰以如意重云纹。主体部分以不同种类的花卉为图案,花卉根部衬以岩石。身体下部装饰有一片荷叶,荷叶上分别装有一朵花和一朵四叶菊,两片荷叶之间用回文隔开。脚周围的环上布满了草的图案。如此一器七层,器身十层的大型青花制品,与明清时期精美的青花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再如1970北京元大都出土的凤头青花扁壶、青花托灯、青花大碗,其中凤头青花扁壶是前无古人的杰作。其形制是由晋唐送的天基壶发展而来。五代、宋代景德镇仍有鸡头壶。元代陶工巧妙地继承了这一传统的造型技法,配合凤凰形象的青花彩绘和装饰,与壶身结合得非常自然、得体。使整个凤壶的形象更加生动,更具装饰性。同时吸收了北方民族镫锅的扁形,明显与使用者的生活爱好有关。它的青花是鲜艳的蓝绿色,采用当时最好的材料,笔法工整细腻,也是出自瓷画专家之手。这样的作品是当时精心设计制作的少量奢侈品。从这些精美的元代装饰纹样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与宋代景德镇迎青刻、定窑印的纹样之间的渊源关系,如盘上的栅栏边,菊花、牡丹、莲花、云龙、等纹样造型,都脱胎于迎青刻、定窑印。但壶肩大如意加纹的新纹饰,是受蒙古文化的影响。这种图案此后一直出现在明清的陶瓷上,成为中国陶瓷装饰的独特风格。其他如1962北京新街口北墙下出土的蓝色花瓶;1964河北保定出土的元代青花紫口透雕罐、青花八角捧壶;北京市文物管理所1954入藏的元青花玉壶春瓶;1962元山西博物院青花牡丹罐;1966年江苏金坑出土的青花云龙罐,以及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湖田古瓷窑遗址出土的大量青花瓷片,可以证明元代青花瓷无论从器形、器色、釉水、花纹等方面的质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一种成熟定型的产品。
到了元代,由于青花瓷器的广泛出现和成熟,其生产和销售在姜奇所著的《陶纪略》中有所描述?quot窑火停了,商家想办法卖,上级选择怎么办,这叫挑窑。交易时,牙的主人“由于生产的发展,元代统治阶级对景德镇瓷器业的剥削愈演愈烈。瓷窑征税提取极其残忍,海关也极其严格。窑基方面,有“窑长与率有关系,官借尺先纳税。”“想烧的时候,就应该借钱来支付。在海关保护方面,“窑有尺,私者受罚。釉有三色,取之者罚之。凡是对官员有利的,如果涉及作弊,牙医承担,一例有罪。就这样,“当时的大商人,今天十有八九是不满的,官员的获利是羡慕的,但也有吃亏的时候。“与此同时,元朝统治者滥发元基金的纸币——中央政府的纸币和最高政府的纸币,给景德镇制瓷工人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当时的民谣“一窑五窑”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景德镇劳动人民在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明代青花瓷
到了明代,景德镇瓷业出现了新的局面。自明代以来,景德镇压倒了历史上所有的名窑,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如果说元代的青花瓷曾经撼动了青瓷的地位,那么从明代开始,景德镇的青花瓷开始在历史上压倒青瓷。以后青花瓷的产量越来越多,青瓷的产量逐渐减少。青瓷的商业市场甚至降到了这样的程度。据惠说,一个滁州青瓷碗在海外价值150贯,一个青花瓷碗价值300贯。青花瓷碗的价格是青花瓷碗的两倍,但青花瓷器比青花瓷器更容易烧。于是青花瓷打败了滁州青瓷。景德镇能在14世纪后发展成为中国的制瓷业中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青花瓷的发展,明代景德镇瓷器生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据记载,景德镇当时被称为“江南雄镇”。后人把这里的繁华景象描述为:“枢纽撞肩,四方聚,巷巷鳞连,千家万户星罗棋布,澄江为右都。”据说当时有官窑和民窑近300座,年产瓷器数十万件。生产情况如何?quot白天,白色的烟雾笼罩着空气,到了晚上,红色的火焰熏天。岁末,烟花相向。"产品是:"设备成为世界。“市场竞争销售,畅销全球。宋在《天工开物》中说:“中国著名的猎人都产于县浮梁景德镇。“青花瓷是明代景德镇最重要的瓷器。从这些情况来看,明代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在封建社会:“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才是创造财富和文化的基本阶级。”景德镇陶工是明代五彩青花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明代青花瓷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按照不同时代的特点来区分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那么明代青花瓷器可以分为:1。明初(永乐至宣德);二、明朝中期(成化、弘治、郑德);三、明朝中后期(嘉靖至万历);四、明朝末年(天启、贞观)。这四个时期的青花料来源不同,颜色也有显著差异。
明朝初期
进入明朝后,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中心。洪武二年,在镇上设立皇家工厂。其制作的瓷器只求精致,不计成本,专供皇宫贵族享用。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青花瓷是明代瓷器的主流,景德镇的制瓷技术也越来越精湛。明初青花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宣德时期的作品中。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景德镇陆涛是一朵云彩。quot玄窑青花最贵。“可见明瓷第一类‘宣德窑’以‘青花’为代表。”宣德青花的特点是发色深蓝青绿,色泽鲜艳浑厚,料色渗入釉骨,线条常有晕现象和暗晕斑(即使用所谓“苏尼博青”式的青料)。很像中国画在宣纸上形成的墨晕,有了散晕,毛笔线条自然浑浑有趣。在绘画技法上,用毛笔描线作画,用笔发展明暗关系,这是宣德及以前青花绘画瓷器的技术特点,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浑染(分水)法。画中多以花、果包裹,也绘有一些人物、园林、鱼鸟、动物、波浪、龙等,并带有一定的侧脚纹,常绘于盘、碗内外,使整个瓷器更加丰满庄重。除此之外,它还采用大缸、墩、大盘、花瓶等大型器皿制作而成,再加上厚重的青花装饰,更是气势磅礴,创造了青花艺术世代的奇观。如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花缚天球瓶(见图16),造型坚实硬朗,端庄舒展,青花枝饰,用笔流畅,用料浓淡,墨色纯净庄重,使整体显得丰富而优美。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明朝中期
到了20世纪60年代成化时期,青花瓷的生产有了新的变化。在选材、坯体、烧制上都比较讲究。制瓷技术也更加娴熟,瓷胎细腻轻盈。quot蓝白相间的纸是由细细的洒水灯做成的。“器皿的形状趋于铅、轻、巧,绘瓷的技法也从单笔发展到细笔线条,另一种是大量用水运筝。你熟悉窗帘吗?∩夏佑举所有喜鹊?哎?够了吗?酶是什么?靠钢铁?[14]由?浓淡不同更接近中国水墨画的水墨效果。在青花颜料中,用的是平等青材料,据说是景德镇邻县乐平的破堂青。它的颜色美丽而优雅,成为一种低调的青花。虽不明艳端庄,却也美丽可爱。”《饮酒画室谈瓷》说:“成化五彩,青花,皆极精美。青花深入釉骨,毛笔老横。康熙还是被吓退了。“这个可以转化成《青花》。虽然不如玄德,但也有其优点。郑德时期,出现了一些青色浓郁、装饰饱满的作品。据《天一瞥》等文献记载,郑德从云南获得了“西域复兴”,但就装饰风格而言,与成化基本相同。成化以后普遍渲染中型器皿的装饰图案(景德镇现在叫“混水”,与古代文献相同)。当时的青花碗碟是“动十万”的。为了“画得一样”,而不是“不一样”(《叶涛涂姬扁》),把画青花的手艺分为“画工只学画不学染,染工只学染”“”(前注同)随着技术的提高,专业分工变得更加细致。据《天工吴凯》记载,“总共有72个工人处理了一个不好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其中精细的程序不能穷尽。”《七十二变》可见分工有多细。在明代,景德镇陶工曾以其独特的“分工”为人类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青花器。
明朝中后期
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青花瓷器的生产空前扩大。青花艺术的风格也更加绚丽复杂,表现在官窑瓷器上大量的龙凤纹。器皿的形状也变得更加复杂。除了制作大块瓷器,还加入了各种形状的镶嵌。打造富贵奢华的青花五彩瓷,一时华丽至极。使用的绿色材料是再生绿色。经过淘洗复壮,产于江西的石子青青花,色彩非常丰富,有的紫蓝色,有的紫红色,与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完全不同。它的形状和图案在复杂程度上也不同于上一代。
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十分发达,画风豪放壮阔,制作简单,是官窑瓷器所不能及的。明中叶以前民窑瓷器多,现在能找到明代著名民窑,如明中叶叶嘉靖至隆庆间的崔公窑,产品精细。
到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动乱,官窑生产几乎停止,厚重精美的瓷器很少出现。相反,当时的民窑青花瓷有很多奇葩。花鸟虫鱼和山水人物的素描,简单而优美,只有寥寥几笔,趣味盎然。蓝白色调也很干净好看,又有另一种朴实清新的亲民味道。
4)清代青花瓷器
清代青花瓷在明代青花瓷杰出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康、雍、甘时期,在瓷器造型、釉色、花卉绘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据景德镇陆涛记载:“今(清代)陶器制作精美,工艺娴熟,色彩精致;仿古法之前,格局和农历不一样。”官窑比过去的官窑更优越。”(卷五),青花瓷在康熙时期的作品中最为突出。康熙十九年,清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大小样式各异。青花瓷器的颜色就像今天云南珍珠的颜色一样,有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青花器的纹饰,山水、人物、花鸟都是素的,称为清代三冠。其器皿的风格在明代发生了变化。造型多以挺拔的形式。如梅花锤、香蕉、凤尾、花形等。大部分都是又硬又直又方的。它的风格可以与当时美丽明朗的青花装饰协调统一。青花的颜色是鲜艳的蓝绿色,鲜艳美丽,细腻翠绿。画法精细美观,增加分色层次,甚至一笔一划分出笔画深浅,表现出娴熟的瓷器绘画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比如故宫博物院藏的瓷器青花锦鸡牡丹凤尾像(见图19)和青花山水纹盖罐像(见图20)就是康熙时期的典型作品。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吸收了民间木刻版画的表现手法,对形象进行了概括和夸张,用刻板细致的笔法绘制线条,然后运用各种浓淡。渲染后,看起来明亮清晰。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其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色彩成为后世模仿的标准。”《陶雅》说:“雍、甘两朝的青花,远非康()窑所盖,而是青花。康晴虽然没有明清漂亮,但是可以走自己的路。”(《上卷》)饮在《瓷上六斋》中也说:“硬彩、青花皆以康熙为准。”(第四色),可见康熙青花在清代是绝无仅有的。《叶涛图说》中有两篇谈“青料”,第八篇说:“无园切其青花瓷者,各有不同。他们了解到青料是为了绘画的需要而用来涂青釉的,他们还和青料合作生产了属于浙江绍兴、金华两县的山。......江西广东山区的产权人,色彩淡薄,经不起锤炼,只能漆染市场,卖粗制品。"第九条选青料时,说"用青法,涂于坯体上,盖釉水,入窑烧制,使之青绿。如果不盖釉,它的颜色还是黑的,窑火又高了一点,那么画出来的青花会比较潦草...?quot。
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生产以釉上彩、粉彩为主,高度发展。青花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失去了之前的优势。但是还是有一些非常精细的作品。如故宫瓷器雍正青花团菊花纹罐(见图21)造型匀称,团菊花纹的图案格式均匀细腻。甘龙青花梅喜鹊纹果瓶(见图22)是甘龙的典型风格,它由康熙的硬派风格转变而来,用柔和的线条使器皿的形状变得美丽。其装饰性的梅鹊出自康熙,细腻写实,倾向于自然写生,也是甘龙绘画装饰的风格特点。当时仿古之风盛行,大多模仿明代出版的作品。虽然其中一些非常精致,但缺乏新颖性和原始的自然流畅的风格。民窑青花瓷器多,底部常写大明或成化字样。此时青花色调变化较大,总体来说雍正淡定,干的时候是亮蓝色,浓郁。
乾隆后期,由于封建制度的终结,景德镇的瓷器生产相应衰落。官窑青花瓷除了具有当时民间青花瓷清新质朴的风格外,还追求自然主义,图案繁复,反映了统治阶级腐朽低级的审美趣味。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国内反动派的破坏,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一蹶不振,源远流长的青花瓷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到解放后期,景德镇的青花瓷生产几乎已经停产。
五)结论
纵观元明清600多年的青花瓷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花瓷是景德镇劳动人民血泪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统治阶级残酷压迫的证据。历代统治者都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为统治阶级烧制奢侈品,并有制陶官员驻厂建造。这对当时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据地方志记载,“大小工匠约五百人,奔走不下千人”,以至于“民以陶病久矣。”可见御器厂每年雇佣1000余人,为皇室辛辛苦苦,欺压百姓之重。“以祭祀为名,道官苛求至极”,百般勒索、压榨景德镇劳动人民。元代著名民歌:《一窑五角》是劳动人民遭受灾害的真实写照。明朝嘉靖末年,地方政府随粮多发银币,造成“公私难”,民不聊生,成为扰民的暴政。万历十九年,增加瓷器23.9万余套、件。万历年间二十七地宦官潘,掌管陶器事务。潘翔和他的爪牙王思到处征收营业税,剥削窑工。因为焚烧蓝白色的龙缸,陶工的孩子死于大火。万历年间,有个叫王靖民的官员,曾经去蜀国皇帝那里“玩、烧、制奇器、巧”(《浮梁县志》)《郑涛篇》)这种稀疏的表现并没有使统治阶级减轻对景德镇劳动者的压迫,反而加剧了这种压迫。仅嘉靖二十五年,焚烧“御器”的额外费用就高达12.2万两白银、20.548万石大米,相当于当时13.7万贫苦农民一年多的口粮。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龙罐是当时景德镇的一个陶工烧制的。烧这个龙缸花了520两银子,相当于当时一个陶工6年的工资。
清顺治八年,江西道鄂造龙碗,官书曰:“与民同息。”想把龙碗送到北京是没用的。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会永远停止的。“这是清初入关时收买人心的冠冕之词。事实上,北京永和宫佛座前的青花云龙香炉上楷书写着,“顺治八年,江西受官督,青龙碗数件,均为顺治八年所作,并非名胜古迹官书所说的“与民同息”。
皇家御窑厂是劳动人民的地狱。御窑厂的成就是建立在残酷的剥削制度上的。《人走窑路》是当时景德镇陶工生活的写照:陶工吃的是“除了苦肠子,不敢问韭菜”,而在工作上,依然是“一心为主,不遗余力”。等他们老了病了,保十块钱。他们有的“服役二十年,病九年。”谁先供应粥,局面就耗光了。抛弃我的青山和阳光,绿磷在我身旁闪耀,生死不觉,隐隐作痛。我现在一团糟,渴望回到异乡。"清代歌谣:"一个做房子的,一个做房子的,洗泥做房子的,双手合十,弯腰被挤,死不如一草。“这些都是景德镇陶工一生的血泪写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加紧了对劳动人民的掠夺,这也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明清时期,几乎每年都有不同规模的叛乱。比如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烧龙缸逼死陶工子弟开始,景德镇劳动人民坚持了四年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到万历三年,一万多名陶工包围御窑厂并放火焚烧,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清朝嘉庆年间,在御窑厂青花彩绘工王子珍的带领下?“毛银变纹银”运动、青干龙植草工人“白围裙运动”、夹道“知四肉”运动,无不显示出景德镇陶工斗争的坚韧。
历史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青花瓷是谁发明创造的?是谁让青花瓷发展起来的?不是一个人发明的,是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人发明的;不是监工的官方历史,而是成千上万的工作陶工。青花瓷是几个世纪以来景德镇劳动人民劳动、发明和坚强斗争的产物。我们在了解青花瓷的历史时,切不可拘泥于这些名称,误以为是统治阶级、陶官、御窑厂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