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人口民族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蓬安县有450户,2938人。郑德七年(1512)增至915户,19917人。明末清初,战乱频繁,人口锐减。清顺治十年(1653),丁(丁、寇1:4.99折算)只有223人,约1100人。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湖广填四川”,国内人口剧增,至光绪二十二年(1894)达到191024。民国时期人口自然出生,民国三十八年(1949)增至370204人。

从1950到1957,第一个出生高峰出现在蓬安县,四年净增3.97万人,1957达到44.28万人。1959年,蓬安县人口自然减少16475,自然增长率-38.67‰,1960。蓬安县人口自然减少20256人,自然增长率为-49.98‰。“文革”期间,人口出生陷入无政府状态,蓬安县出现第二次出生高峰,10年间净增14万余人。其中,1967至1968,净增3.4万人。1953和196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31.66‰和40.82‰。

65438-0975,蓬安县实行计划生育措施,人口增长得到控制。1975年,蓬安县自然生育率为72.12%;在1977,下降到55.4%;在1980,是16.8%;1985年控制在4.7%。65438-0985年,蓬安县人口为60.27万人,出生率为14.45‰,自然增长率为7.68‰。2003年蓬安县总人口68.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85万人,非农业人口113700人。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0.4‰。全县人口密度为511人/km2。2008年,蓬安县总人口为71.07万,其中农业人口60.5万,非农业人口1.05万。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5‰。蓬安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4人。2012年合作店(组)人口713227人(户籍人口),其中农业人口591813人,人口密度535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3.47‰。2003年蓬安县国民生产总值242844万元,人均GDP 4624元,3818元。工农业总产值20067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941.4万元,人均收入2367元;工业总产值为111259万元。

2008年蓬安县国民生产总值628605万元,人均生产总值1.654.38+0.475元,9808元。工农业总产值654.38+042623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3973万元,人均收入5024元;工业总产值为112264万元。

2012年蓬安县国民生产总值106096万元。解放后,蓬安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1952年,蓬安县粮食总产量增加到212万斤。

1958以后,“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畜禽养殖从1960锐减到1962。

1962年蓬安县粮食总产量165万斤,出栏生猪77800头,接近1952年的生产水平。

从1963到1965,“左”倾错误得到纠正,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65438-0966年“文革”期间,工农业受到干扰和破坏,粮食和生猪产量停滞不前。

65438年至0976年,蓬安县粮食总产量为2.77亿斤;生猪饲养量25.72万头。

65438年至0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业迅速发展。

从65438年到0980年,蓬安县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斤。

2008年粮食产量6.8亿斤,农业总产值30.3973亿元。

2009年,蓬安被列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柑橘)50强培育县”和“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

2012引进培育江苏雨润、华西特驱等17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生猪、水果、蚕桑等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建设覆盖6个乡镇、面积62.6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一区三园”,同步推进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2012年,蓬安县生产粮油39万吨,出栏生猪90万头,蚕茧1.63万公斤,无公害蔬菜1.40万吨,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4亿元。50年代中期,蓬安县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发展了工业。

1957年,蓬安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339万元(按1980不变价格计算),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66%。

1958年突击设立了化工、机械、炼铁、玻璃等国营工厂,集体企业转为国有企业。年末国有企业职工人数比1957增加了4145人,增长了7.44倍,而工业总产值只有976万元。从那以后,工厂就开始亏损,亏损严重。

1985年各类工业企业198家,定型产品37种。工业总产值达到816000万元(按1980不变价格计算),比1949增长62.75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73%。

65438至0987,蓬安县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多元化经营责任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

1992,蓬安县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和股份合作制改造”。

1995 * * *工业企业3670家,工业总产值27121万元。

2003年,蓬安县除水、电、气外,所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形成了电力能源、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业三大产业支柱。蓬安县工业经济突飞猛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工业总产值81,81.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79875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单位1,260个,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73个,个体工业户1,87个。

2008年,蓬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工业总产值62331.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61.6849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单位521家,工业总产值50541.5万元。

2012年,省级百亿产业园建成区扩大到8平方公里,总投资43.07亿元,入驻工业企业74家,构建了以机械冶金园和食品纺织园为依托的“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实施了嘉宝汽车生产线扩能、赛克斯纺织生产线改造等107重点技改项目,开发新产品463项。蓬安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形成了以水电、机械冶金、绢纺服装、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发展集群。

2012年蓬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8亿元,入库税金145万元。贸易

解放后,蓬安县逐步建立了国营商业体系,发展了供销社商业。到1953,初步形成了国有、合作、民营三种商业成分。

65438年至0956年,国家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大部分转入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集团),只留下少数个体商业。

从1958到1961,在“左”倾影响下,供销社商业、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集团)被纳入国营商业,个体商业受到限制,公平贸易被取消。

从1962到1964,恢复了各种商业成分和集市贸易,商业逐渐繁荣。

1966到1975,由于“文革”的干扰和破坏,物资紧缺,市场供应紧张。

1978以后,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允许个体商业发展,开放市场贸易。

1982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进入城镇经商。私营企业和新成立的集体企业迅速发展。

1985年蓬安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282万元。

65438-0995年蓬安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32万元。

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2841亿元。

200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689.6万元。

2012年,蓬安县新建、改扩建城乡农贸市场16个,星级酒店2家,培育商业企业67家。

2012年蓬安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4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08900人。

旅行

2003年,* * *接待游客14.7万人次,旅游收入4450万元。

2008年,* * *接待游客47万人次,收入2.9亿元。

2009年6月5438+2月65438+2月9日,蓬安县“嘉陵一号桑”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初步通过国家验收。

2009年,蓬安周子古镇被评为四川旅游“十大魅力古镇”,并被列入全省十大精品旅游线路。

2012年,龙角山景区、周子古镇、滨江文化休闲区景观建设完成,“嘉陵一号桑”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并入选全省十大精品旅游线路。蓬安县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周子古镇被命名为“四川最美古镇”,培育了禾树桃花村、金溪沈家坝村等市级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了“百牛过江”等优秀旅游品牌。

2012年,蓬安县* * *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1亿元。

金融

1950,蓬安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蓬安县支行。

从1954到1955,分批成立了57家信用社,基本实现了农村合作社。

截至1985年底,蓬安县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保险公司、信用社六大系统,县、区、乡金融机构74个,从业人员402人,形成了遍布蓬安县的金融网络。

2003年,蓬安县有一些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等等。

1954之前,蓬安的金融业务结算只有四种类型,到1985年底,有11种类型。

从1950到1985,蓬安县银行和信用社净利润达到2510.3万元(信用社257438+010万元)。

1995年末,存款余额491.34万元,贷款余额76953万元。

2003年末,存款余额为232597万元,贷款余额为65438+56496万元。

2008年末,存款余额571091万元,贷款余额26276.5万元。

2012年末,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2.36亿元,蓬安县有1193个涉农取款服务点,覆盖10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蓬安县共发放银行卡1110000张,平均每户8张,覆盖率100%。全县39个乡镇有72台ATM,覆盖率23%;598个行政村设立了1193 POS提现点助农,覆盖率100%;财税、国库、银行全面接入国库,电子扣税率超过60%;注册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004户,注册企业开户(银行结算账户)比例为70.22%,企业开户收贷(贷款)比例为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