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经常出现在野史的戏文里,正史记载很少。官方记录是什么?

包拯是我们民间妇孺皆知的人物。他是正义的化身,是威严的象征。我们熟悉小说、戏曲、电视剧、评书中的包拯形象。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怎样的呢?

在正史上,他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好官。他清正廉明,人品好,地位高,人脉广。但他在破案、判刑入狱方面并没有那么多传奇的案例,很多都是别人的事迹归功于他,他处理的案件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完美公正。

关于包拯正史与传说相符的经典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就说说和传说不一样的真实的包拯吧。

第一,包拯办案很圆滑,政治性也很强。

北宋宰相张盾,是大文豪苏轼的老朋友,他与这个家族的一个长辈的妾发生了通奸行为。被家人发现后,他翻墙逃跑,却不幸踩在一位老婆婆背上,造成受伤。包拯只判张盾赔偿,而没有追究通奸罪。在宋朝,与嫔妃通奸被判三年徒刑。显然,包拯处理得很机智,既给了张盾面子,又给了老太太一个公道,不会给自己惹麻烦。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年轻人声称他是宋仁宗离开皇宫时他母亲所生的王子,并要求仁宗承认他的亲戚。这真是一个棘手的案子,真假难辨。值班的官员判这个年轻人流放,这是一种妥协,宋仁宗也默许了,而包拯上书仁宗,说让他活着会是无穷无尽的麻烦,影响很坏,最后被杀了。

第二,在办案时,包拯的尊严和面子大于法制。

开封府的街上着火了,包拯带人去灭火。几个小流氓就起哄问:大人,我们是从甜水巷取水还是从苦水巷取水?包拯勃然大怒。你在这么正式的场合跟我开玩笑吗?所以我杀了这些歹徒。这是个笑话。我应该死在哪里?但是如果你让我不开心,你就会死!

再比如有一天包拯审理一个案子,犯人提前在课堂上向小吏行贿,小吏答应帮犯人受罚。包拯审理此案时,犯人多次申诉,只见小吏跳出来训斥犯人。包拯大怒。作为一个小奴才你能做什么?这是你应该做的吗?你把我放在哪里?一怒之下,他用工作人员惩罚犯人的刑数殴打了一些小官吏,使得小官吏和犯人的诡计得逞。

第三,包拯包庇下属,枉法。有一次,包拯的几个手下把朝廷拨给下面官兵的粮钱抢走了,巡察过来抓人。包拯庇护下属,坚决不肯交出。督察无奈,从宋仁宗弹劾包拯,包拯只好交出部下。

从上面可以看出,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并没有我们记忆中的那么高大,也有很多瑕疵,只是被后人逐渐完善而已。但是人无完人。总的来说,包拯是个清官,是个体恤民情,对朝尽职尽责的好官。给他?包青天?名声并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