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资料

叶圣陶(1894-1988),中国著名教育家,著名作家、教育家,江苏苏州人。他父亲在地主家做会计,家里很穷。1907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所小学当老师。1914被学校开除,散文和小说发表在《星期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属上工学校教语文,为商务印书馆编写小学语文教材。1917应聘到吴县教职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把交趾称为他的第二故乡。1921年,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读书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一代宗师。

叶圣陶同志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叶圣陶在中国的语文教育领域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显然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是时代造就了他。他生活在中国早期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敏锐地意识到封建教育的弊端。中间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之后几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的不确定变化。最终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的历史时期。因此,叶圣陶对传统的、新兴的、外来的政治、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观察。此外,在这半个世纪里,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涌现出一大批时代先锋和某些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叶圣陶几十年的志同道合者和挚友,如焦时期的吴宾若、王,吴淞中华书院时期的舒新城、朱自清、周予同、刘艳玲,浙江第一师范时期的夏丏尊、陈望道、丰子恺、顾颉刚、郭绍虞等等。叶圣陶的事业离不开当时语言界、教育界、出版界这类人才的支持和配合。

当然,叶圣陶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和巨大的贡献,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具备了许多能够使他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学术大师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他的优秀品格。

第一,叶圣陶对培养教育祖国新一代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

叶圣陶一生几乎都在思考和规划教育青少年的问题,因此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与叶圣陶的职业生涯密不可分。在祖国的教育事业中,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如果他想编一本理想的小学语文教材,他会自己写。作为当时的知名作家,他可以亲自编写一套完整的儿童语文教材。如果他对教育下一代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深的爱,他能做到吗?旧中国三四十年代,政治腐败反动,时局动荡。由于政治或经济原因,许多出版物被迫停刊。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叶圣陶接任《中学生》杂志主编,历经10多年的磨难。担任主编的第二年,“11月28日”战争爆发,叶圣陶“听着敌机的重炮声,满腔怒火”。十天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公寓。”前面的墙塌了:楼的三楼,窗檐被割,灰尘被破坏,木板被打碎...敌人抢了房间里的物件,意思是要他们走开,否则就随意销毁,他们也不管。“在国家满目疮痍、忧国忧民的年代,叶圣陶不顾家庭,依然顽强地坚守在哺育中华儿女的中学生编辑岗位上,用自己和同伴的赤诚之心,向青年宣传抗战,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引自彭《叶圣陶与编辑工作》)。抗日战争开始时,叶圣陶搬到了后方。在国家大事的紧要关头,他仍然不忘培养和教育祖国的后代。先是与茅盾等人合编《少先队员》,后又克服重重困难编辑出版了面向中学生的战时双月刊,实实在在地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努力,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热爱。

是的,叶圣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往往以学校和教师的生活为主题。也常常是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而创作的。前者,如著名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和短篇小说《一个宣言》、《潘先生陷入困境》等。《倪焕之》最早发表在当时一家大型期刊的“教育文艺”专栏上,它作为一部教育小说首次亮相文坛。后者就像他著名的童话《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石像》。所以可以说,在叶圣陶的很多小说、散文、童话里,都有一颗教育家的炽热的心在跳动。

现在,叶老已经90岁了,他仍然非常关心四化教育的发展和中国教育教学的改革。1980、13 1月以来,在《文汇报》“教育园地”专栏连载的《一扇阳光灿烂的窗户上的随笔》,都是在“看书,用眼镜和放大镜,还是看不清楚”的情况下写的,每一篇都凝聚着叶老最深的爱。

其次,叶圣陶有着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准确把握其规律绝非易事。它要求寻求者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高度的文化素养。叶圣陶在知识和修养上有着特殊的性格。他既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也是一名出色的编辑。他不仅是文坛上著名的作家,也是语言学领域的前辈。作为一名教师,他在小学、中学、大学、师范等各级各类学校从事过语文教学工作,所以从小就熟悉普通人学习和掌握语文工具的一些规律,了解各个时期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对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有全面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编辑,他编写了教科书、教育期刊、青少年期刊和无数其他文科书籍。据文献学理论,他对中国古籍研究颇深,编有《十三经索引》,以及《荀子注选》、《周江词注选》等多种古籍。他在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方面的成就为所有中国人所熟知。从语言理论的角度来说,叶圣陶几乎什么都有,包括文本训诂、词汇句法、修辞逻辑乃至文章学。他被认为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语言大师。他的文章“严谨亲切,表述清晰,刻骨铭心”,是“许多作家望尘莫及的”(丁玲语)。这样一个各方面素养都很高的人,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审视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从而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

第三,叶圣陶学习态度端正,博览群书,始终立足于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

叶圣陶早就说过:“虽然中国人民需要现代化,但这是中国人的现代化,我们必须首先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一切外来的先进理论和为适应现代化需要而引进的理论,都必须消化吸收,使有用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养料,我们自己的成长才能更快、更充分、更充实,而这种引进绝不能视为替代。叶圣陶的行为、言论和文章,他的思想和表达思想的方式,可以说是纯粹的“中国化”,但又总是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同步。

最后,也许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待人接物讲究“诚”字,对人对事都是谦逊明了,朴实敏锐,冷静温暖。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刚投身文教事业时,就提出了“诚”的信条。他说:“我常常觉得‘真诚’这个词是任何职业的必要条件。”终其一生,他崇尚真诚,厌恶矫饰,不欺世,不媚俗,坚信真理和事物的内在规律,绝不会因为政局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自己对事业的感受、看法和信念;除非事实证明你真的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具备的品格,也是一个以身作则的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但可贵的品格。

正因为叶圣陶以“诚”为立身之本,所以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几十年如一日。比如,认为语文学科必须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的观点,认为文科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重内容但更注重形式的观点,等等;无论什么政治气候,他都一直坚持,从不动摇。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体现中国教育教学规律的东西。既然是规律,就只能遵循内在逻辑,不能人为改变。但他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和评论,往往是随着实践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而发展甚至更新的。比如中学生要把整本书作为语文教材的想法,前期和后期并不完全一样;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独特性,后面的论述比前面的论述更加完整和全面。这些都体现了他待人接物“真诚”的相对性格。

叶圣陶一生给人们提供的精神财富是极其丰富、深刻和珍贵的。他的品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原《师范教育》1984第2期。

文学作品

叶圣陶的主要笔名有叶涛、圣陶、龟山等。1914开始用文言文写小说,1918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佐坦》: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一部小说

稻草人:早期童话集

隔膜:小说集

火:小说集

报纸和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刊担任编辑、主编或总编辑:

星期六

上海时事新闻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刊

公理日报

中国月刊

苏州评论

女性杂志

小说月刊

中学生

开明的男孩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人在中国

诗意

中国杂志

中学生战时双周刊

叶圣陶纪念馆

交趾镇叶圣陶公园叶圣陶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交趾宝圣庙西花园。这是他从1917到1922任教的县第五高等小学原址。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