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情节暗示了中国的什么历史?
《白鹿原》作为中国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部突出民族秘史的现代乡土历史小说,代表了关中地区一个平原地区、两个家庭、众多人物近半个世纪的喜怒哀乐。对于这样一部小说,我自己的看法似乎有点浅薄。这里我就用我在网上找的资料和自己的一些看法来说一下。首先,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形象是白鹿,它贯穿小说始终,中间反复出现。我觉得这是一种信仰。虽然我们国家没有西方国家天天挂在嘴边的宗教,但我觉得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就是因为有这个信仰。虽然我们不能说它到底是什么,但它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不会触碰的道德底线一样。它是繁荣和稳定的象征,在危机时刻给我们希望,在富裕时给我们警示。还有白灵和朱两个人物的设定。首先,作家把白玲这个美丽的形象和一个美女白玲联系在一起,这样白玲死后的梦的神秘性就永远和白玲的形象一样。白嘉轩认为自己是白鹿原精神赋予的,这就使得白灵的身份变得独一无二。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生育神话。白玲被作家刻画成一个美丽的天使,她的出现给白宫庭院带来了生机。作家写的是她的容貌美和人格美,写的是她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写的是她对光明、自由、向上的人格美的向往。但最后却固执地为她安排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这是一种活埋人性的惩罚,然后让她的灵魂依靠渐行渐远的白鹿原和白鹿原,这也暗示了人性恶的一面被集体无意识追求美和自由所压抑和扼杀。其次,朱先生也是与白鹿原统一的人物。朱先生是东方农业文明中的先知形象。他体现了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集智慧与善良于一身,达到了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借用荣格人格原型的概念,朱先生是一个“自我原型”(先知原型),他是白鹿原精神的个性化形象。他一生追求真善美,拒绝虚假邪恶,在白鹿原人心中以圣人的身份存在。他不显名利,不为外物所服。他的心始终面向一切众生,以仁义为根本,他的行动充满了传统儒家的实践理性精神和忧患意识。但农业经济思想的封闭性使他厌倦了政治变革和党派纷争,注定了他是一个圣人般的孤独者。他死的时候,附在他求真行善理想上的白鹿,从白鹿原上消失了,只留下一句“天道尚可作恶,人道不可作恶”的警醒语。在不经意间,陈创作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唱出了一曲深刻而悲壮的民族历史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