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琨的历史人物
稳中求进、不甘平庸、临危不惧的“家国情怀”,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年、历经风风雨雨的重要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典故中的主角刘琨就是具有这种崇高精神的历代杰出代表。今天就来说说他的故事吧。
刘琨生于太史六年(公元270年),字仲山,后为王静围场县人。
出生于名门望族,家境殷实,而当时正是新建立的晋朝欣欣向荣的大好时期,所以生活条件非常好。
爷爷都是文人,在朝廷做过大官。特别是他的父亲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以刘琨并没有成为一个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而是在长辈的教导下精通诗词歌赋,为当时的人们所称道,与石崇、欧阳渐、陆机、陆云等人并称“二十四友”。
△刘坤
学习优秀就是做官。出身豪门,名声显赫,自然会被朝廷委以重任。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37岁的刘琨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前往州府晋阳主持地方军政。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危险的任命。而刘琨自从兵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就和兵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那么,这个任命为什么重要呢?主要是并州的地理位置(大部分领土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滨州西接永州(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东接冀州(今河北、北京、天津),南接泗州(今河南中西部),是三国交界的兵家必争之地。滨州的稳定可谓令人担忧。
△并州冀州疆域示意图(西晋)
在去晋阳的路上,刘琨曾经和怀帝讨论过这个问题,《刘金·坤传》中的记载是:
他的意思是并州是中原的重要屏障。如果这一带失守,北方的异族可以长驱直入帝都洛阳。因此,必须部署重兵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
至于凶险,此时的并州已经成为反叛金朝的匈奴首领刘渊的地盘。长期的战乱使得并州地区盗贼横行,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流离失所,惨遭杀害。
短短的几十个字,描述的不仅仅是当时普通人所经历的恐怖,更是刘琨上台后将要面临的极其棘手的现实问题:百姓死了,受伤了,跑了,跑了,整个并州地区看起来就像一个没有生命的人间地狱。没有人民,我们怎么治理国家,怎么恢复经济,怎么发展生产?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地”关系透彻:人若守地则失地,人若守地则守地。所以说人更重要,有了人才能重建。
于是,刘琨在呈给皇帝的表格中,紧急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朝廷要调拨粮食五百万吨,丝绸五百万匹,丝绸五百万斤。这将是他取得巨大成就所需的启动资金。
虽然朝廷的处境也很艰难,但是真的没有办法拒绝刘琨的请求。
一块没有人的土地,其价值往往会大打折扣,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一块土地才能长久存在。如果把土地比作一个人,那么人民就是这个人的心肺血脉。有了这些器官,人才能有生命。
于是,历经千难万险才到达晋阳城的刘琨,面对城内房屋倒塌,野兽遍地杂草丛生的悲惨局面,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自己招募的数千人开始救援救助,通过保命来吸引更多的流亡者回归故土。
刘琨带来了当地残民生存急需的基本物资,由此可想而知当时生命之光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重燃的盛况:作为这里军事政治的最高统帅,他一方面安排士兵埋锅做饭,帮助挣扎在生死边缘的饥民,另一方面又指派士兵修缮房屋,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
同时建立州政府各职能部门维持秩序,带领民众自行开荒恢复生产。还要分一部分兵力守城,以防御敌人随时的骚扰和攻击,还要抓住时机主动出击,用策略削弱和威慑与我们接近的匈奴首领刘渊。
这样的日子一定很忙,很累,很恐怖,也很充实。天道酬勤,他没有辜负朝廷对自己的殷切希望。
在刘琨兢兢业业的经营下,晋阳在几年的时间里完全变了样:安定、繁荣、远离战乱、人才济济。这样的局面,在大乱的时代背景下,实在难能可贵。
△强势晋阳城
第三,骄傲自满灾难找上门来,一心想铸成大错。
但长期的安定繁荣会让人失去原有的斗志和对周围环境的警惕。事实证明,刘琨因为多年的从政,真的懈怠了很多,开始沾沾自喜,急于享乐,甚至放任自流。
别忘了刘坤的出身:贵族子弟。也许是因为他崇高的爱国热情和当时客观环境所迫,他坚持了几年,苦了几年。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他必然会沉迷于一种忘我的生活。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性格,一般很难改变。
△古代贵族的奢靡生活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的人来了,有的人掉头就走,而晋阳城的实力多年来并没有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多少。
原因是那些在这里呆久了的外国人会突然发现,刘坤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好,甚至有很多有识之士无法忍受的缺点。俗话说的好,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就另辟蹊径谋生吧。
“爱抚”很简单,不过就是说一些感人的话,让人留恋。究其根本,这是一个带有冲动性质的短期“项目”。
“控制”相对困难得多。让人愿意在这里呆很久。不管这个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都愿意全心全意跟着你。刘坤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如果说这种私生活上的骄奢淫逸,让士人失望,让百姓疏远,这还不算大祸的话,那么用人不慎所造成的代价,对他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的。
这个人的名字叫徐润。此人无非是精通性情,但就这样,他深得刘琨宠信,不仅任命他为官职(县令),还借此机会在刘琨参与军务。
刘琨手下的一位将军凌胡绳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写了一封信,要求罢免徐润,但刘琨不听。得到消息的徐润反驳说令狐圣不怀好意。结果刘琨没有经过任何调查就下令将令狐圣斩首。这无疑会进一步失去人心。
看到儿子的私生活越来越淫乱,连执政的人都变得昏昏沉沉,刘的母亲也当面表达了自己的关心和鼓励:
作为一个地方官,你不能发扬治国方略,治理地方英雄。相反,你嫉妒圣贤,可以淘汰能力比自己高的圣贤来安慰自己。如何做到这一点?这样下去,迟早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此时,刘琨已经迷失了方向。可惜老人一句话就成了先知。
△战争:巢下无蛋。
父亲被冤死的令狐·穆德决定反抗刘聪。得知晋阳城内虚实的刘聪大喜,率军攻晋阳,太原守将。刘琨的父母被敌人俘虏,最终被杀害。
因为不听劝告,一错再错,最后民族仇恨烙上了深深的家族仇恨。
此时的刘琨和他的兵已经每况愈下。前面我们提到过,刘坤面临的外部形势与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怀帝被刘聪擒杀,前赵大将蹂躏中原,但他与冀州刺史王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矛盾,所以当王军被擒杀时,他选择了坐视。此后,北方广大地区仍在金人手中,只剩下并州。
所以,在皇帝马上任命他担任新职务的时候,刘琨选择了婉拒。在给皇帝的回信中,他反思了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和左右为敌的尴尬处境:
不知道刘琨写下这段话时是什么感受:悲伤?无奈?苦?还是后悔?......
我自己的独断专行给父母带来了麻烦,而我的小心眼让我在海外孤身一人。久居大位的刘坤,似乎没有什么大度和才华。不仅如此,他还不收敛地放大自己的缺点。
虽然和王军有着深刻的矛盾,但他应该知道王军的冀州和自己的并州是一种什么样的微妙关系:相互依存,唇亡齿寒。既然如此,在王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什么不能从长计议,打开思路呢?
一个巴掌拍不响,矛盾的起源一定是人与人之间针锋相对的结果。在成败问题上,这种不顾大局的对抗只会让局势更加难以控制,最后两败俱伤。所以当刘坤在经历了一个巅峰之后迅速陷入被动低谷的时候,也有他很大的原因。
过了几年,虽然兵还在刘琨的手里,但是他已经很难养活自己了。没有了王军,他只能依靠塞外的胡人,但每当他想有所作为的时候,迎面而来的进攻总是“靠山吃山靠大家跑”。
他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最后一战,我称之为“乐平之战”。也许是刘琨想尽快报仇,或者是想快点建功立业,所以延续了他刚愎自用的作风,不听劝谏、不留退路的所谓“最后一战”,未能力挽狂澜。一败涂地回来就彻底失去了晋阳城,最后在他的赞助下因为嫌疑被杀。
△刘琨、石勒苏益格“乐平之战”示意图:绿色箭头为刘军,橙色箭头为石军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典故,给我们留下了刘坤泰夫人的光辉形象。但我们也不需要想当然地把历史上千古流传的名人包装成圣人。毕竟人无完人。
他们也有自己世俗欲望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甚至还有一些人格缺陷。我们只需要从中吸取教训,不需要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