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河有关的历史知识

黄河,在古代也被称为中国的河流,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省,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流入渤海。主要河流全长5464公里,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上游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全长3472公里。中游为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河长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游,河长786公里。(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意见很多,此处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自东向西贯穿中国,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654,38+0.000公里,总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 m3/s,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77 mm,流域人均水量593 m3,耕地亩产水量324 m3。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输沙量3965438+1亿吨(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654.38+0.6亿吨,平均含沙量35 kg/m3。

长度5464公里

源头海拔4800米。

平均流量为1774.5 m?/s

流域面积752443 km?

来源青海省

注入渤海

流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维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象征。

黄河像一只弓着背、昂着头的狮子,从青藏高原穿越青海、甘肃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在晋陕之间的山沟里;突破“龙门”,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穿过华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滨。流经9个省区,汇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流和河流,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约400毫米,而黄河年均径流量仅为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排名第八。流域内耕地2亿多亩,加上河南、鲁岩河下游地区,人口约6543.8+0亿。黄河水资源丰富,流域内地下矿藏丰富。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辛勤劳动,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有过很多说法。早在7世纪上半叶,就有人提出卡里曲是黄河的源头,但没有得到认可。公元1280年的元代杜诗和公元1704年的清代拉西到达星海寻找江源。所以星海是河源的说法流传了很多年。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52年8月组织远征河源,以岳古宗烈为黄河主要源头。20多年来,虽然犯错误,但也有很多人提出疑问。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进入河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河源地区西部,有三条河流流入苏星海,它们是扎曲河、岳古宗烈河和卡日曲河。扎曲流量最短,水量较小,只能算是岳古宗勒曲的一条支流。与卡里曲相比,约古宗烈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多一倍多。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是充分的。卡日曲发源于海拔4 800米的巴颜喀拉北麓的格孜亚山。山脚下几处泉水溢出的清水,是黄河的初流,“咆哮万里,感动龙门”。

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的古老文化源于你……”这是著名歌曲《黄河颂》的歌词。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都会沉浸在对黄河的无限回忆中。

早在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流域已发现2000多处原始村落遗址,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定居下来,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新石器时代中期,分散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部落,当时的蚩尤部落和颜地部落是中国古代的三大部落。他们过着不确定迁徙的游牧生活。后来炎帝和黄帝联手攻杀蚩尤。不久,颜地人和黄帝人逐渐融合,定居陕西、甘肃、山西,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都是炎黄子孙。他们自称“华”或“夏”。汉语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视黄帝为祖先,自称黄帝(又称炎黄)子孙。当时中国人居住在中原地区,被认为在四方之列,所以也被称为“中国”。后来中华文化传遍全国,“中国”一词成为中国的名称。

商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安阳县),势力范围已达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平原,称为殷帝国。殷朝文化相当发达,与当时的埃及、巴比伦并称三大古代帝国,是古代世界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里,至今还保存着精美精致的甲骨文和精美细致的青铜器皿。然而,在三大古帝国之外的世界,大部分人类仍然过着原始的生活。可见,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文化发源于黄河的怀抱。

从殷到北宋,近2500年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Xi安(古称长安),从西汉到隋唐,有11个朝代为首都,历时1100多年。它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篇章。洛阳,历经九朝建都近千年,被称为“九朝古都”。历史学家、科学家、作家汇聚洛阳,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不朽的作品。

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的斗争也是不断的。秦末的陈胜、光武,汉代的赤眉、铜马、黄巾,隋末的瓦岗军,唐代的黄巢、王献之,明末的李自成、张,都在黄河流域这片土地上演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国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据地,直到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为黄河骄傲,为黄河歌唱。

秦汉以前,“河”字基本上是黄河的专名,河叫“川”或“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中说:“昆仑山横贯万里,高一千里,至山浩五万里,遗址周围有清河、白河、黑河。”)先秦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二字,汉武帝年间写的《史记》全文中也找不到黄河的说法。据学者李鄂荣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对“常山县元氏县”的解释。黄河的“黄”字,用来形容河水的浑浊,古书上早有记载:战国《左传·襄公八年》,郑之子引《益州诗》曰:“发起河清,命几何!”;《尔雅·石水》记载“河出昆仑,色为白,渠为一千七百零一河,色为黄。”

黄河上游的星湖由大量的水泊和海子组成,如扎陵湖和鄂陵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星湖中无数的湖泊和沼泽光彩夺目,宛如骄傲的孔雀,非常美丽壮观。因此,当地藏族居民将这一段黄河称为“rma chu”,意为“孔雀河”。甘肃省玛曲县就是以此河段命名的。

水文特征

来源

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但真正的源头仍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尚书·龚宇》曾记载“引河积石,至于龙门”,“积石”位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箐山,离黄河源头还很远。《山海经》和《尔雅》中有记载,河流从昆仑流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于延泽,后潜流于地下,南出河源之说(见《史记·大宛列传》)。这些说法并不准确,但一直延续到隋唐。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确立了对黄河源头的正确认识。杨迪大帝五年(609年),吐谷浑被灭,后迁至河源县,即现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部分,说明人们知道黄河发源于此。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了平息吐谷浑叛乱,李靖、侯、李道宗等将领曾带兵到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游星宿川、大巴海、积石山、河源。”。自唐宋以来,星海一直被称为黄河的源头。

到了元代,人们开始对黄河源头进行实地考察。元十七年(1280),元世祖忽必烈派杜石等人勘查黄河源头,对星宿海一带进行了细致的考察。1315年,潘安孝根据在杜诗的考察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那里“有水如井自地下涌出,井百余口”。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帝命腊玺、舒兰勘探黄河源头。当他们到达星海时,发现星海上游源头有三条河流,但他们没有追到源头。拉西和舒兰回京后,绘制了河源地图,舒兰也写了河源志。康熙末年,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地形测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喇嘛楚儿钦藏布、拉木占巴和院院长等人被派往河源地区进行调查。此行“过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勘测成果绘入御览图。这次测绘还对星海上方的河流源头进行了探索和测绘。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命门侍卫阿弥陀佛进贡河源。阿弥陀佛到达星海以西300英里,对星海上游源头的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调查。确定星海西南部的阿勒斯坦郭乐河(今卡里曲)是黄河的上游源头。

19年底至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和地理学家深入青藏高原开展考察活动。他们还到河源收集自然和文化资料,如阿卡、印第安、斗托勒和奥伦、弗伦奇、普勒格尔瓦尔、斯努克、科兹洛夫、费斯勒和特佩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检查。65438年至0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项立智、董在华领导,对黄河源头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勘探。河源勘探队确定,约古宗勒曲是黄河的主要源头,牙合拉达荷泽山是它的源头,上面是鄂陵湖,下面是扎陵湖。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并不一致,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但黄河发源于岳古宗烈渠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期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相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湖、鄂陵湖两湖进行实地考察,确认卡里曲为黄河主要源头,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从1981到1982,学者杨徒步游遍了整个黄河。他认为黄河最远的源头是始于巴颜喀拉山脊的拉浪情歌,比约古宗烈宋长30.5km,比卡日宋长11.9km。65438年至0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派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的主要源头,并在约古宗烈盆地西南角的玛曲果树立下黄河源头的标志。

星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月古宗烈、卡日曲。位于最北部的扎曲,发源于查哈西拉山。这条河长70公里,很窄,支流很少,水量有限,一年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列曲位于星海西部,处于三大上游源头中间,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角,海拔4750米。水量很小,是一条宽1.0-1.5米,深0.1-0.2米的溪流。南部支流卡里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格孜亚山北麓,海拔4800米。五股泉水涌出山谷,汇成一条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每秒的小河。这条河一年到头都有水。岳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在黄河源头汇合形成原河玛曲,后注入星海。根据1: 10万航测图调查,卡兹曲比别约古勒宗曲长25公里。卡里曲盆地面积3126平方公里,约古宗勒曲盆地面积2372平方公里。在卡里曲与古宗列曲交汇处附近,卡里曲流量实测值为6.3 m3/s,约古列曲流量实测值为2.5 m3/s..通过对1978黄河源头的调查,确定卡里曲是黄河的主要源头。

汛期:黄河每年有两个汛期。汛期为夏季,来水主要为上游暴雨,可能持续3-4个月。小汛期为春季的3-4月,来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持续时间较短。因为每年都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所以也叫桃花汛期。

分界线

关于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众说纷纭。黄河水利委员会将河口镇和桃花峪分为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将河口镇和金梦分为上、中、下游。学者杨认为青铜峡和更合适。学者许主张以河南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关作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本文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向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全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0‰;大型支流43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径流量占全河的54%;黄河上游仅占全河年输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澈水源。河流上游受青海阿尼玛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弯曲。根据河流特性的不同,黄河上游可分为三部分:源头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

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的上部为河源段。河源段起于卡日曲,经星苏海、扎陵湖、鄂陵湖至玛多,绕过阿尼玛青山、西青山,经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多流经三四公里的高原,河道曲折,两岸是湖泊、沼泽、草滩。水质清澈,水流稳定,出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和鄂陵湖,均在海拔4260米以上,库容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6543.8+0.08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黄河从青海玛多到甘肃玛曲,流经巴颜喀拉和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多数河段都有宽阔的山谷,偶尔有峡谷。黄河从甘肃玛曲到青海贵德龙羊峡,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汇入黄河。

青海龙羊峡至宁夏青铜峡段为峡谷段。该段河流流经多山丘陵,由于岩石性质不同,河谷和宽谷交替出现:河谷形成于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和南山变质岩中,宽谷形成于松散的砂页岩和红色岩系中。该段有20个峡谷,包括龙羊峡、积石峡、刘佳峡、八盘峡和青铜峡。峡谷两侧都是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流坡度大,水流湍急。从贵德到兰州,这一段是黄河三大支流的集中河段之一,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流入,大大增加了黄河水量。宁夏龙羊峡至下河沿干流河段是黄河“富矿”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为冲积平原。黄河离开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向东北流动,然后向东到达河口镇。沿河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没有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侧是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沿江平原不同程度存在洪水和冰凌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900公里,宽30-50公里。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黄河多灾多难,唯有一套富”的说法。

中游

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之间的河段为黄河中游,全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这条河有30条大支流;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泥沙量占整个黄河泥沙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山西峡谷。河段内大部分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9亿吨来自该区间。该河段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部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低水位落差约18米,气势磅礴。

从禹门口到三门峡,黄河流经魏奋平原,河谷变宽,水流缓慢。该河段两侧是渭北和晋南黄土塬,是陕西和山西省重要的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罗易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平均年产沙量5.5亿吨。该河段位于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132.5km河道内,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摇摆非常不稳定。受潼关附近山脉的约束,河谷突然变窄,形成一个天然的卡口,宽度只有1000米。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及渭河下游的冲淤变化密切相关,故用“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段从小浪底开始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流在中条山和小山之间,是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个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逐渐变宽,是黄河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段。

下游

黄河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河段是黄河下游,全长786公里,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下游总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成为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了从东平湖流出的大汶河,该河段没有大的支流。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之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依靠堤防,全长1.400公里。历史上,长江下游经常决口,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黄河以北首先结冰,形成凌汛。冰坝很容易因冰凌泛滥而堵塞,导致堤防溢出,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利津以下是黄河口。由于泥沙淤积,黄河河口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入海口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的交汇处,是1976人工改道后清水沟淤积形成的新河道。近40年来,黄河向河口区输送的泥沙平均约为6543.8+0亿吨/年,平均每年净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和湖泊

黄河的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丽、清水、大黑、窟野、武定、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

黄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和东平湖。

主流峡谷

黄河干流有30个峡谷,上游28个,中游2个。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干流峡谷段长1707 km,占干流全长的31.2%。

芒嘎峡-多石峡-麦多堂马工峡-管沧峡-张方圆峡-野虎峡-拉干峡-龙羊峡-阿诗宫峡-松巴峡-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牛鼻子峡-朱喇嘛峡-盐锅峡-八盘峡-柴佳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