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唱有什么特点?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关东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二人转起源并盛行于东北三省,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吉林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庙会上有跳的表演。
二人转是在原有东北秧歌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戏、民间段子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来。
早期的二重唱,没有女演员,所有的女角色都是男扮女装。将来会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
二重唱的表演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两个人扮成丑八怪二重唱,边唱边跳,边说边唱,是名副其实的二重唱;一种是一个人一起唱歌跳舞,叫做“单头”。单头语言幽默风趣,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他的舞技以东北秧歌为主,同时吸收民间舞蹈和武术动作;一种是演员出现在舞台上以各种角色演唱,称为“拔戏”。
有句话叫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技一术”。四技指唱、说、装、舞;绝技是指用手帕、扇子、大板子、手玉子和其他道具表演的特技。
四技唱法为先,讲究味、词、句、板、音、力。说是指说话,使用活泼的民间语言,机制灵活。打扮讲究以虚代实,以形写神,一人扮演多重角色。
舞蹈独树一帜,肩、腰、步法各具特色,尤其是腕部,包括平腕、转腕、抛腕、压腕、绕腕、抖腕等等,无一不精彩,令人惊叹。
手帕和扇花在二人转中更常见,这与东北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的舞者,一般左手持甩,会跳“风中荡柳”、“仙人摘豆”、“玉柱上放金龙”、“缠头缠脑”等高难度动作。
一些舞者手握玉子,这是一种小竹板,每只手拿两块。玩法多种多样,有“伸臂扭腰”、“胸中扭腰”、“轮腔扭腰”、“破花”等。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如“唱教练铺”、“唱秧歌会”、“唱茶社”、“唱战车场”,其中最常见的表演方式是唱战车场。每年秋后,闲暇时都有歌会。通常按顺序进行。
一、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吸引观众。
第二,有三支舞。小丑上台喊了一句“要卖就把头伸出来,船夫划水过去”,引得丹丹出场,两人一起跳了三支舞。
第三种是喊诗,跳了三个舞,丹丹就结束了,小丑“起恶霸”,然后“喊诗”。诗首类似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自报或定景诗,诗首大多与戏剧无关,只是为了息事宁人。
第五是说话,丹丹扮演,和小丑“说话”。说话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定口。零嘴是演员看风景、逢场作戏时编出来说的口语;丁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对话,包括对剧情的讲解和人物之间的对话;大部分是与剧情无关的民间故事和笑话。
六是唱小帽子,这是课文前唱的民谣。
七是唱文,演员运用唱、说、做、跳等多种手段来论证剧情。
唢呐和板胡是二人转的主要乐器。除了两个大板和五个关节板,打击乐器还使用一个玉板,也被称为“手玉子”。玉有四块竹板,一手打两块。
二人转的唱腔非常丰富,有“九调十八调,七十二喜”之称。其结构是拼凑的曲牌,累计有300多种曲牌,常见的有50多种曲牌,包括胡强、角牌、红柳、抱板、三节板、文喜喜喜、武喜喜喜、鼓调、大营救、小翻车、哭粟、大悲剧、五言锦、压巴声、背调等。
二人转传统歌曲很多,有300多首,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四梁八音指的是四套音乐,包括钢导、清律、浔阳楼、铁关图。四柱指《西厢记》、《蓝桥》、《鬼阵》、《李翠莲盘刀》四套曲目。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特长。
二人转传统歌曲主要来源于戏曲、小说、歌谣、民间故事和社会新闻,多为古代英雄、男女情爱、忠孝故事。
此外,还有双锁山和华容道。后来创作了一大批新歌,如《丰收桥》、《泡妞》、《刘春涛》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一度形成了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大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表演带有武术元素的彩棍;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中心,注重板头和唱腔;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歌舞兼备;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中心的北路,追求优美动人的歌声。
所以历史上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戏谑,东玩棍”的民间谚语。
后来各种表演互相借鉴,互相融合,表演的重点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