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史

目前已知最早的疫苗接种可以追溯到天花接种,起源于公元前200年的中华文明。清代医书认为,自公元11世纪起,我国人在北宋就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医书记载,甚至早于唐代就有“赵在江南撒鼻疫苗之法”,“种天花痘者八万九千人,不可救者二三十耳。”说明这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相当有效,推测可能利用毒性较低的天花,使希望免疫天花的受试者与患者的脓疱接触,但这种方法不能保证有效,风险仍然较高,死亡率为1~2%。然后这种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开来。疫苗接种技术在18世纪早期从君士坦丁堡传入西方。1760年,丹尼尔·伯努利成功地向世界表明,尽管疫苗接种技术存在危险,但它仍然可以延长一般人的寿命三年。

英国医生爱德华·塞纳(Edward Cenna)听说,人们普遍认为牛痘可以预防人类的天花。出于好奇,他在5月1796日用从感染牛痘的农妇身上提取的脓液给一个孩子接种了疫苗。三个月后,他给孩子打了天花疫苗,确认孩子对天花免疫。这种方法传遍了整个欧洲,所以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中,都是拉丁语。

路易斯·巴斯德进一步解释了疫苗接种的意义和目的,而他的同事(&;EacuteMile Roux和Duclaux)根据Rob Koho提出的假说建立了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一发现使巴斯德改进了接种技术,随后于5月5日1881日成功研制出绵羊霍乱疫苗,并于6月6日1885日为一名儿童接种了疯牛病疫苗。如果不看“疫苗”最初的定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剂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