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剪纸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中阳民间剪纸与汉代绘画有关。1984-1985期间,中阳县文化馆在对罗进镇道堂村出土的汉墓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多具汉画像化石。专家证明,其中很多是汉代画像,画像中有很多关于剪纸的图案,可以证明汉代就有中阳剪纸。此外,上世纪80年代在这个县的水峪村还发现了大量宋代服饰。这些服饰上的图案与现代中阳民间剪纸艺人所剪的图案相同,这也说明中阳剪纸在宋代已经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

唐宋以后,由于交通不便、隐居,中阳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但同时也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秦汉时期的古代艺术在这里得以很好的保存。这种朴素的风格在当地民间剪纸艺术家的作品中仍有充分的体现。以上时期的剪纸主要是上流社会所享受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技艺普通人很少涉及。

中阳县地处黄河流域,土地肥沃,人口集中。明清以来,当地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景象,佛教文化和戏曲艺术一度兴盛。再加上当地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催生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当然这一时期的民间剪纸更多的是受到世俗市场文化的影响,注重其趣味性和欣赏价值。剪纸技艺更加精湛,反映了装饰的需要,其风格精致华丽,引人入胜。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剪纸技艺开始从上层走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40年代晋绥边区的新文化运动为中阳民间剪纸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一时期,各种民间艺术推陈出新,民间剪纸呈现出新的活力和风格。大家都在慢慢研究创造新的剪纸,剪纸的种类和题材不断扩大,新品种不断开发。可以说,剪纸艺术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极其活跃和繁荣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中阳民间剪纸的重视和支持,剪纸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的剪纸不仅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开始作为文化产业创造经济效益,也发挥了自身的文化功能。1985,中阳县成立剪纸协会;1986全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现场会)在中阳召开;1986中阳被文化部授予“剪纸艺术之乡”称号;1992年,中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2年,中阳民间剪纸被列入县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县委设立专项资金保护,剪纸窗花作为手工课在全县小学流传。2007年9月,中阳县成功举办了首届中阳剪纸艺术节,使中阳剪纸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中阳民间艺术展览馆,并计划建立中阳民间剪纸博物馆。县文化局还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保护和发展中阳剪纸。多年来,中阳县涌现出数十位老中青剪纸艺术家。其中,1人成为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国家传人、理事,2人成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顾问,8人成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员。

这些艺术家的剪纸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获奖,上千幅作品被派往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参加对外文化交流,受到外国友人的好评。原文化馆馆长、中阳十大剪纸艺术家吴宜生不仅编著了第一部全面反映中阳民间剪纸作品的《中阳民间剪纸》,还创办了老年大学,专门邀请当地著名剪纸艺术家给对中阳民间剪纸感兴趣的青少年授课,为中阳民间剪纸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中阳民间剪纸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艺术家在国内外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