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和车臣的历史
车臣历史上经历过蒙古、鞑靼、中亚帖木儿帝国、波斯、奥斯曼等国的侵略和奴役,1859年被沙皇俄国纳入其版图。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抵抗和侵略,车臣人逐渐养成了好斗和善于战斗的特点。
其实流放早在沙皇时期就很普遍,斯大林政府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流放富农,从而推动了集体化的进程。二战前夕,斯大林为了加强自己对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控制,削弱这些国家的抵抗能力,驱逐和流放了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企业家、宗教领袖等有影响的人物。到二战时,苏联很多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尤其是车臣民族。投降和投靠德国纳粹成了车臣人摆脱苏联的最佳途径,于是车臣各种叛乱和骚乱层出不穷。
为了讨好德国人,车臣出现了大量的反苏组织。在德军到来之前,他们鼓动村民暴动,成立武装集团袭击苏联政府机构,掠夺财产,以各种方式拒绝服兵役,为空降车臣的德军伞兵提供帮助。在别有用心的德国煽动下,他们相互勾结,破坏高加索地区的稳定。大量反对者和前苏联官员选择与德国人合作。在整个二战期间,大约有2万名车臣人和印古什人参与了反苏宣传工作。但是车臣误判了形势,因为德国初期势不可挡。到1943年初,高加索地区的德军逐渐被赶出,苏联政府在恢复该地区正常运转的同时,开始拟定对各民族的流放行动。
在斯大林眼里,高加索应该是一个稳定安全的后方基地,除了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地位也很重要。可以作为南下印度洋,将来向中东扩张的绝佳战略平台,所以斯大林不允许这么重要的地方处于长期不稳定的局面。为了减少不稳定因素,车臣人的流亡从1943年底正式启动,1944年2月集结了大量车辆和火车。在内务人民委员会65438+万多名士兵的带领下,大批车臣人被转移到铁路附近,在荷枪实弹的士兵护送下登上了开往西伯利亚和中亚的火车。
每个流亡者只能携带少量的生活用品和行李。他们离开后,苏联士兵烧毁了留下的房屋,以彻底切断车臣人返回的想法。在整个流亡过程中,50多万车臣人和印古什人被迫背井离乡,而伤寒、疾病、饥饿和虐待在流亡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车臣人,654.38+0.5万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到达最后的流亡地,这期间埋下了仇视车臣人的种子。
随后,苏联政府废除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成立格罗兹尼州,隶属俄罗斯联邦。人们的流亡也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当地的石油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因为人的流失而遭受巨大损失,使得本已落后的车臣地区更加贫穷。面对这几十万被剥夺了公民权的流亡者,如何接纳他们也成为一大难题。其实苏联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一点。因此,许多流亡者经常面临没有足够的房子住,没有足够的食物吃,没有足够的衣服穿,更不用说保证正常的生活。
然而,对于车臣人来说,苦难才刚刚开始,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车臣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因为是被剥夺公民权利的囚犯,流亡者的到来被当地人视为抢夺有限的生存资源,所以这些处于栅栏底层的人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资源下生存,他们要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检查和监视。但在车臣人心中,他们从未放弃过回到北高加索家园的想法。随后,在歧视和恶劣生活环境的影响下,车臣人与当地人的矛盾逐渐演变为冲突和骚乱,各种暴力冲突和民族矛盾再次摆在苏联政府面前。
赫鲁晓夫上台后,车臣人重返家园,迎来新的转机。从1957开始,赫鲁晓夫逐渐平反车臣人,允许他们返回故土,以缓解中国的民族矛盾。就这样,数十万已婚有子女的车臣人放弃财产,沿途经过无数次寻找,回到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北高加索。然而,眼前的一幕让他们目瞪口呆。曾经的土地早已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的家园,这片土地上没有车臣人生活的痕迹。历经千辛万苦重返家园的车臣人,不得不和这群外国人争夺生存空间。久未归家的车臣人和当地居民再次剑拔弩张,以至于矛盾再次升级放大。赫鲁晓夫的所作所为不仅未能控制中亚和西伯利亚的民族矛盾,还将原本稳定的北高加索拉进了民族矛盾的深渊。
于是,民族组织化程度很高的车臣人开始有组织地挑衅和驱赶当地的异族。冲突和骚乱笼罩着原本平静的北高加索地区,大量俄罗斯人最终在无休止的麻烦和挑衅中选择搬走。但苏联官方在矛盾面前往往选择媾和,没有从根源上解决民族矛盾,而这些矛盾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很久才生根发芽的仇恨种子开始折磨俄罗斯政府。后来爆发了两场惨烈的车臣战争。时至今日,车臣人还没有完全融入俄罗斯社会,实现真正的融合。车臣仍然是俄罗斯最深的伤口。
有错误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