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屈原赋》、西汉的《支票》和雷吉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点?
人类的历史始于工具的使用;随着工具的使用,人类正式脱离了动物的行列,走出了蒙昧的荒野。农业的历史始于农具对农业活动的影响。在农业开始之前,人类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采集和捕鱼。虽然这个时候的人已经会使用工具了,但还不能称之为农具。自然生态在农业出现之前就被人们有目的地加工过,用于农业加工的工具就是农具。可见,从工具到农具,人类祖先是经过近200万年的艰苦探索才学会的,得到农具并不容易。有了农具,就有了农业。农业和农具同时诞生于人类社会,谁也离不开它们的孪生兄弟。
农业和农具的诞生结束了人类对社会的需求,开始了人类贡献社会的新时代。
随着社会的变化,农业生产发展了,农具也有了相应的进步;农具的进步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历史悠久。各行各业从来都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农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农具的发展水平。农具的发明和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科技部门和研究科技部门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整个国计民生都不同程度地与农业直接或间接相关。从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历代所有的社会制度都与农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必然导致经济条件的新变化,经济条件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演变。这是农业生产和农具发展对社会制度的巨大促进。
二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有一万多年的农业文明史。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农业发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科技基础雄厚;中国农业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炎黄文化,与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两河文化、古印度文化、玛雅文化处于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水平,只有炎黄文化演变为中华文化,从未间断。当然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炎黄文化一直根植于无烟、绿色、庞大的农业文化(包括农具文化),科技含量丰富先进;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提供了相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选择。中国农业养活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经济成就,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这是中华文明的美好和独特之处,也是当今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从本质上说,农具是人类为了生存和不断改善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产面貌,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产物,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进步的缩影。因此,生产工具中包含的农具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是整个古代文明的重要内涵之一。农具既然是人造的东西,就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技术,成为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具的生产、使用和废弃也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烙上了人类精神文化的烙印。
农业是一切贸易的源泉。农业是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后不可或缺的产业。很多其他行业可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暂时或永久消失,但农业不会。农业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将来也永远不会缺席。农具是农业的兄弟姐妹,没有农业就没有农具;没有农具,就没有农业。所以,人类走过的历史进程,是从农业的脚步开始的;它在农业和从农业分化出来的各行各业的脚步中不断前进。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与农业工具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所以,研究人类发展史,就要研究农业工具发展史。
农具史是民族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部没有农具史的民族史是不可想象的。农具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体现了中华儿女历来勤劳勇敢聪明创造创新的伟大品质和优良传统。研究农具的历史,不仅可以使这些美德得到传承和发扬,而且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年轻一代。而且使我们能够发现农业机械的科学发展规律;从中可以借鉴今天农业机械的发展,从而推动当代农业机械的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研究中国农具史,就是要还原中国农具发展史的本来面目,让人们正确对待历史。正确看待中国传统农具的历史。研究中国农具发展史,就是从历史进步的足迹中找出我们的经验和不足;找出我们由先进变落后的原因和教训,为今后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中国农具发展史,是为了给中国通史及相关学科提供更加丰富、准确、真实的关于农具发展的史料。
向世人再现历史的真相,是包括农具史学家在内的历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为此,我们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华文明应该是五千年还是一万年?传统说法: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据说这种说法主要是基于文字的发明和城市的出现。这种依据实在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