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有古遗址。

一.古代遗址

(1)柳城巨猿洞

年份:旧石器时代

类型:古代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

简:

柳城巨猿洞位于柳城县社冲乡新社冲村西南的冷寨山上。

巨猿洞是在山西脚下的悬崖上发现的,入口距离地面约90米。

巨猿洞包括巨猿洞I和巨猿洞II,长28米,面积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遗址发现于1956。

从1956到1963,中国科学院古人类所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对巨猿洞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洞内堆积物厚2至4米,自上而下可分为6层。

出土了3块下颌骨化石和1100多颗类人猿牙齿化石。

伴生动物化石包括从高等灵长类动物到低等脊椎动物的数千种化石,分别属于哺乳动物的六大类:灵长类、啮齿类、食肉动物、长鼻类、有蹄类和偶蹄目。

主要有猩猩、金丝猴、猕猴、华南毫猪、豪猪、豺、獾、水獭、类中国黑熊、大熊猫、桑石鬣狗、最后的鬣狗、豹子、条顿、果子狸、麝香猫、东方剑齿象、锯齿类三角齿象、齿象。

柳城巨猿洞的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约654.38+0万年前。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巨猿化石数量最多的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了77个巨猿个体,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巨猿的形态和人类进化系统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华南更新世动物群典型代表出土的其他动物化石,不仅为解决柳城巨猿洞的地质时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而且对研究华南早更新世动物群的分类也有重要价值。

(2)布冰盆地的洞穴遗址

年份:旧石器时代

类型:古代遗址

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

简:

布兵盆地位于田东县象州镇,布兵盆地位于田东县百色盆地东南部。它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小断陷盆地,岩溶地貌发育,洞穴极其丰富。目前,已有十多个洞穴发现了古代遗迹。

洞穴遗址群发现于1999。

自2002年以来,广西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田东县博物馆对布冰盆地的曹髦洞、吹洞、墨会洞、干仙洞、五云上洞、宝来洞、五云洞、露娜洞、小洞、中洞、鲤鱼洞(原名丁于洞)和村落洞穴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

在吹洞发掘的5.5平方米范围内,共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007件,其中哺乳动物化石915件,类人猿牙齿化石92件。

哺乳动物***24种,是早更新世早期的典型代表物种。气孔动物群的时代在早更新世早期,约200万年前。

2004年,两次发掘莫辉洞,面积30平方米,发现哺乳动物化石625件,石制品8件,其中哺乳动物22种。

其他洞穴出土了动物化石或石头制品。

在布兵盆地洞穴遗迹中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石制品,对研究东亚早期人类起源、现代人类起源和中国南方第四纪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3)那莱遗址

年份:旧石器时代

类型:古代遗址

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简:

那来遗址位于田阳县城西约3公里,田州镇兴城村与那坡镇六合村交界处的山体上,面积约5平方公里。

该遗址发现于2003年,属于右江南岸第四级阶地,比山脚高约70米。网状红土层厚1-4米,砾石层距地表10-25米。

遗址中散落着丰富的石器和加工碎片,包括手斧、手镐、菜刀、刮刀等。

在遗址的最高点,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核心区,密集分布着石制品。

2005年,广西文物队等人对那莱遗址进行了一次局部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凿子、手斧、手镐、刮刀等石制品和玻璃陨石。

通过对与手斧同一地层出土的玻璃陨石进行年代测定,该遗址的年代为80.3万年前。

那来遗址是一处大型旧石器遗址,遗址中发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料加工厂在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石料加工厂。

那莱遗址石制品丰富,品种齐全,保存完好。它是百色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成员,对研究中国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4)小金遗址

年份:新石器时代

类型:古代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

简:

小金遗址位于资源县资源镇小金村下金自然村后龙山,县城东北13公里,资江以西3公里,蒋勋西南30公里,遗址面积10000平方米。

该遗址发现于1997年底,广西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4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740平方米。

该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柱洞、灰坑、沟渠和10多间房屋,以及陶窑和墓葬,出土了陶片、石器、部分全息图和数万件炭化米等一批重要文物。

小金遗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可以确认为桂北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大量的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碳化稻的发现也是首次,是两广地区发现的最早一批标本,对稻作起源的研究和稻作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5)大浪古城遗址

年份:韩

类型:古代遗址

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

简:

大浪古城遗址位于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委会古城头村。

城址东、南、北三面被护城河环绕,西临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于上世纪60年代被县文物部门发现。

2002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古城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

城址呈正方形,边长220米,面积48400平方米。

城址东、南、北各有护城河,河面向西。

城墙剩余宽度5 ~ 20m,剩余高度1 ~ 5m。

四面城墙中间都有缺口,可能是城门。除了西南角已经被破坏,其他三个角都比周围的城墙更宽更高,可能是角楼。

现在护城河已经淤塞,但轮廓清晰。

城址出土了大量雕刻和几何印痕的陶片、建筑用石构件等遗物,城中心还发现了建筑遗迹。在西门外的古河道旁也发现了与城门相连的码头遗迹,包括弧形夯土平台、踏步和船埠。

初步判定,大浪古城遗址可能是《汉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合浦港之一。

大浪古城的发现,对寻找西汉中期合浦县的县治有很大帮助,也为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课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六)草鞋村遗址

年份:韩

类型:古代遗址

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

简:

合浦草鞋村遗址位于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草鞋村西南,遗址西邻南流江支流西门河。

这个遗址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

2007年至2008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场地占地面积13,310平方米。

发现陶窑、砖窑22座,建筑遗址5处,水井5口,作坊遗存若干,呈环状分布在小岭山坡周围。

出土的云木纹、兽面纹陶片、几何印花陶片、陶器及大量管瓦、板瓦片,还有米纹、方格、花纹印花陶罐、波纹陶碗、瓦、陶垫、陶拍、网坠等。

最初被确定为汉代岭南地区重要的官方手工业作坊,是一处集制陶作坊和窑炉为一体的汉代遗址。

草鞋村考古遗址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汉代制陶作坊。该遗址规模之大、功能之系统、保存之完整,在我国南方汉代考古中实属罕见。

研究汉代中原制砖技术向南方的传播和官方手工业制度,发现汉代合浦港和合浦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7)越州古镇

年份:南朝

类型:古代遗址

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简:

越州古城位于钦州市浦北县时永镇坡子坪村,距县城60公里。城址位于南流江南岸,依山而建。

1963年,广东考古队对位于城址的子城(官厅地)进行了试掘。

越州老城呈方形,北向南,北高南低。

东、西、北、南门对称,城墙残高3-8m,城基最宽处约16m。城墙全部用红黄泥粗砂夯筑,每隔百步就有一张“马脸”凸出在城墙外。城市周长2080米,占地370亩。

东南有内城墩,通过护城与南流江相连。城内十字街与东、西、南、北门对称,呈方形。东北城墙依山而建,穿山而过作为城门。

内城建在西面的一座小山上,南北长130m,东西宽160m,也是正方形。

内城南北宽130米,东西宽160米,城墙根部宽3-6米,树桩高1-2米。城市周围有保护性的城市。

城内出土的有管瓦、板瓦、兽面砖、水波纹、素陶罐碎片、青黄釉陶碗碎片等。

据南齐记载,越州是当时的军政中心,越州城设废。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隋中期废弃。

越州古城是目前广西保存完好的南朝城市之一,对研究南朝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8)中和窑遗址

年份:宋朝

类型:古代遗址

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

简:

中和窑位于梧州市藤县藤州镇中和村,北流河东岸,距县城约10公里。

该遗址发现于1963。

1964、1973由自治区博物馆、自治区文物队、中山大学等单位发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时任故宫博物院展览部主任的李会兵两次带队到中和窑遗址考察采集标本。

通过发掘和清理,发现了20多个瓷窑,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长约2公里、宽约0.5公里的山丘上。

两次试掘出土了大量文物。

中和窑的结构是一座倾斜的龙窑,依山势而建,呈长方形。

分为窑门、火室、窑床、烟囱四部分。

窑一般长10 ~ 60m,宽1.5 ~ 3m。

前期以一锅一器为烧制方法,后期采用叠烧法。

瓷器种类繁多,有碗、灯、盘、碟、杯、洗、盒、碗、壶、罐、瓶、灯、炉、壶、熏炉、魂瓶、枕、腰鼓、印模等。,以碗、灯、盘、碟为主要日用器皿。

装饰图案丰富多彩,以枝缠花为主,如折枝、枝缠花、海里游的鱼、海中嬉戏的婴儿等,印模瓷器有尖菇形、半球形菇形、平顶等风格。

印面上刻的图案分阴阳两种,颇具特色。

其中一个飞鸟花印花模具的背面,刻着“嘉熙二年戊戌元年”的年份。

中和窑遗址年代应为北宋至南宋后期,是一座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地方民窑。

藤县中和窑址的发现,扩大了中国青瓷窑址的分布范围,填补了广西青瓷研究的空白,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和中国古代外销陶瓷提供了新的资料,对研究宋代广西的手工业、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与外国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友好交往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