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标点符号的历史吗?

中国的古代文言文一般不用标点,不仅没有标点,没有段落,没有章节,所以是直写下来的。所以古人读书,首先要在“读句子”上下功夫。“文字绝对是句子,文字是阅读。”即声调结束的地方是“句”,用圆圈标出;一个未完成的句子被称为“阅读”,并用圆点标记。不会断句,就是不懂文章的意思;反过来,如果不理解文章的意思,句子肯定是错的。当然,我国一些古籍在印刷或抄写时,也标注了“句读”,但既不通用,也不规范。不仅中国古人不用标点符号,西方古人也不用。标点符号是最近才出现的。直到15世纪中叶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标点符号才被发明并广泛使用。

为什么在断句需求明显存在的情况下,古代中西人却忘了发明不复杂的标点符号?梁文道先生对此有一个解释:由于种种限制,古籍的数量很少,一个读者一生要读的书只有几本,读完了就没有了。所以古代人的阅读和今天的人完全不一样。他们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仔细品味。标点符号对他们来说不是必须的——他们不努力自己读句子,而是让别人给你做标记,再读一遍。就是吃别人嚼过的包子而已。读书的乐趣在哪里?15世纪中叶,西方出现了古腾堡印刷术,书籍成为容易获得的商品。为了让书读起来方便快捷,自然就发明了标点符号系统。这只是五六百年前的事。

中国汉字的新标点符号是近代从西方学来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枪炮打开,西方的文明和文化也随之涌入。中国的一些人开始理解并积极使用西方语言中的标点符号。比如严复就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在中国推广新标点符号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实际上创造了中国的标点符号,并在1918年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使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喉舌”,《新青年》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使用新的标点符号。刘半农不遗余力地为新标点摇旗呐喊。1965438+2009年4月,北京大学教授马毓藻、周作人、、、钱、胡适联名提交了《关于颁布新标点符号的建议》。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下达指令,批准这一法案。这标志着新标点符号已经成为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