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的历史沿革
古代
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沱江中游,土地肥沃,经济发展较早。根据1951出土的“紫阳人”头骨化石和其他石器、陶片、植物标本等文物资料,确认古人类约于35000年至40000年前在内江市所在的沱江流域生活繁衍,并逐渐形成原始部落群。所以有资阳、资中是姚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封地的说法。中国历史进入周朝,内江城现在属于古蜀和巴基斯坦。蜀与周王室宗藩关系的建立,也促进了蜀周时期沱江流域人民的交往。孔子的老师长虹和春秋时期出生在沱江之滨的王二溪的周大福就是明证。1975-1982期间,在建阳城出土了数件周代的青铜底座、刀、矛、剑等器具和铜钱,说明此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古蜀的军事中心。
秦第六年(公元前301),秦平定蜀侯叛乱,同时派灭巴,分别迁蜀郡、巴郡。现在内江城已经纳入秦国版图,成为巴、蜀两郡交往的通道。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现在内江城已经发展成为秦帝国在巴蜀地区的一部分。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平定巴蜀,统一全国。经景之治后,汉武帝继位,开疆拓土,加大西南边疆开发力度。梁武帝建元六年(135)至东汉舜帝永建六年(126─131),在沱江中游建立以紫阳姜妍镇为中心的资中县和以内江市龙华龙山山麓为中心的汉安县,内江市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和汉墓出土的数百件文物,确认内江市铁山(威远西北)的铁和牛革的盐是由资水(即沱江)分批运往成都的;汉高祖十年(197),萧何监制的未央宫东阁砖也入驻资中(今资阳)。元康元年(前105),还在资中专门刊刻了“资中市”字样。《华阳国志》也说:“汉安郡,郡东五百里,虽地所迫,山川尤美,宜养蚕,盐井鱼塘数百,家家有路,一郡富庶。“舜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建了汉安栈道,进一步沟通了汉安与益州成都的经济联系。史料表明,内江市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蚕桑业以及冶炼、制陶、井盐、建材、建筑等手工业都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当时的词人王宝、名臣董军、水利专家王衍诗都在这里成长。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景徽五年(263)司马昭出兵灭蜀。
金与南北朝
秦元年(266年),司马燕称帝,内江城进入西晋版图。自永平元年(191)起,北方“八党叛乱”与关西人争晋,迫使大批关中士人和关西流民前往蜀地谋生、讨饭,导致牛圪碑、资中、汉安当地居民大迁徙。泰安二年(303),巴国封蜀。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称帝,南辽人乘机北侵。汉安县全境被廖毅占领,县民离乡背井,与县官异地居住。与此同时,县治贫瘠的资中县也因为战乱频仍而名存实亡;极度动荡的牛歌北郡划归蜀郡,如今内江城陷入了200年的灾难。
西魏第二年(553年),蜀国被铲平,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渐南移,同时重建地方政府,拉拢现民。当时在境内西南角新设牛格北郡(两年后改名阳安郡),负责南方的安抚工作。北周皇帝建德四年(575),在安岳、乐至两县新设周浦和安岳、永康、多野三县。明帝武城二年(560年),子洲南移至紫阳县,汉自忠郡新设故里;武帝保定年间(561-565),在资中县重龙镇设磐石县。天河二年(567),中江郡(隋黄凯元年改称内江郡[581])设在汉安。荒废已久的沱江中游终于恢复重建。
隋唐五代两宋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称帝,不久灭亡,实现了全国统一,为蜀国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登基,实现贞观之治。饱受战乱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区,终于形成了子洲(文帝七年[587年]迁至磐石县)和建州(隋初新设,辖阳安县)共治的稳定发展局面,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极其漫长的经济繁荣时期。盛唐中期内江市各区、市、县广泛分布的数百处摩崖石刻、寺庙碑刻,证明了当时沱江流域中部的经济、文化达到了新的水平。
五代前后的蜀国,中原地区朝代更迭频繁,但蜀国疆域相对稳定。965年,宋太祖定蜀后,内江城的经济状况较之唐五代继续发展和改善。资中、资阳、安岳等县市出土的宋代文物证实,宋代这里制作的陶瓷、建材制品,无论品种还是工艺,都是高水平的。一些成片的民居聚落,建筑精美,布局有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好的。稳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批帮助世界的人才。顶尖学者许江、、赵逵,总理,哲学家陈抟和数学家秦都在其中。安岳县享有“梅西(山)、东濮(州)”的美誉,宋代有262位进士。
南宋李宗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分兵攻川,周浦兵乱。纯狐三年(1243),蒙古军队从南方进入四川,子洲及其各县一片荒芜。周浦军民修建了铁风城,并根据险情进行处理。他们坚守宝藏六年(1258),城毁于国。自此,内江市经历了历史上第二次大乱。
元明清
元朝16年(1279),元世祖统一中国,建立了庞大的元帝国。经过宋末元初三十多年的战乱,内江市的子洲、周浦建制除建州建制外,一直没有恢复。舜帝到郑铮22年(1362)。徐寿辉将派明于震入蜀,在夏季建立地方割据,大批湖广居民跟随他入蜀,子洲(含内江县)、安岳(含石阳县)恢复郡县统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唐河、廖永忠将军率夏萍,今内江城随四川入明版图。明太祖和成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外省居民到四川定居。经过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近70年(1371─1435)的发展,内江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到隆庆、万历(1567─1619)、内江、资县(子洲迁址)、紫阳、建州(曾改为建州)、安岳、乐至、威远、隆昌(隆庆元年[1567])文教事业也有许多新成就。只有3.4万人口的内江县(万历六年[1578]数据),以119,312考上明朝科举,25人被任命为巡抚级以上高官。在四川。明朝崇祯十年(1637),由于统治集团腐朽,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蔓延到四川。从此以后,明与叛军之间,明与清之间,清与叛军之间,吴三桂时期的清与叛军之间,战争不断。现在内江城又饱受战乱之苦,土地肥沃,无人居住。
清顺治十六年(1659)定蜀地,康熙初年(1662),内江城各县官员开始走马上任。在康雍两朝(1662─1735)倡导的移民、民生福利等一系列优厚政策的激励下,湖广、江西、福建、陕西等省的居民大量来到沱江流域定居,经济开始重新恢复。雍正五年(1727),随着子洲直隶州(改为子洲县,辖资阳、内江、仁寿、井研四县)的设立,以及乾隆、嘉庆、道光三朝(1736─1850)的发展,今内江市。内江、资州的糖业与福建、台湾并称中国三大糖业基地。内江蜜饯、隆昌夏布、乐至藕粉等土特产闻名全国。沱江、球溪河、刘清河的航道在千帆境内竞争,连接成渝,发出于重庆、武汉;东小治(南成渝线)、小川东路(北成渝线)、子洲荣(县城)等陆路干线繁忙,内江、子洲、建州、隆昌成为川中南部主要物资集散地。
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列强屡次侵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替上升。义和团和李兰一军今天在内江市的革命活动极大地激发了这一地区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热情,著名的陆宝同志会“罗泉会议”于2008年8月召开+091。联盟成员余培伦、杨钰昌和陆宝同志军领导人胡玉泰的英勇牺牲,为内江人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民国时期
1911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在内江城的统治,但很快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的果实。现在内江城迅速成为袁保国之战、保南北之战、四川军阀防区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心,帮忙分配资金,不断造成战争灾难。仅内江县,由于占领军不断更替,民国二十三年(1934),土地税提前征收到1965,民众不堪重负,社会极度动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下,内江、安岳、隆昌、乐至、威远等地的进步青年和农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涌现出陈毅、曹火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董郎、彭、廖、等著名烈士。
民国二十四年(1935)统一四川政府,现内江市各区市县分为第二(辖资中、内江、资阳、简阳、威远、荣县、仁寿、井研县)、第七(隆昌)、第十二(安岳、乐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于7月7日爆发。今天,内江市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尽最大努力支持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内江、资中两县蔗区人民把食糖产量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保证了前方和后方的食糖供应;同时,燃料酒精制造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短短三年(1942──1944),内江的四川、资中、简阳生产酒精4025818加仑,其中内江1县为资源委员会提供抗战用酒,达到委员会总需求的65438+。在冯玉祥将军发起的抗日爱国捐款运动中,内江、隆昌、威远三县共捐款8920万元。8年抗战,8县阵亡将士6261人,饶国华烈士将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穷兵黩武,剥削成性。如今,内江经济严重衰退,通货膨胀,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多做错事,就会死。国民党“抑乱建国”的倒行逆施加速了它的失败。
新中国时期
1949年2月5日至15年2月5日,内江等八县人民相继宣告解放,迎来了新的历史时代。1950年,资中专员公署迁至内江,改称内江区,辖内江、资中、资阳、简阳、仁寿、威远等县。1951年,内江县及其郊区设县级市内江市,书院、市、县居同城。在1968中,特殊区域被更改为区域。
1985内江撤销内江地级市,原内江改为中心区。1989年,内江县撤销,东兴区撤并,与市中区一起,直属内江市县级。同时还辖资中、资阳、简阳、威远、乐至、安岳、隆昌等7个县,总面积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紫阳县改为县级紫阳,1996年简阳县改为县级简阳市,均为四川省直辖市,内江市管理。1998年2月,经国务院决定,再次调整内江市行政区划,划定资阳、简阳、乐至、安岳四县市,设立资阳地区。内江市辖3县2区,包括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