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学,代表人物有哪些?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强大的政治经济制度,强大的枪炮,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儒家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这种“挑战”是世界性的,对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提出了如何实现民主和科学,进入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以“老圣人开新君”为己任的新儒家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全盘西化的浪潮中,理学被普遍称为“保守”。他们坚信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理学之所以“新”,正如方东美所说,“回归儒学,融合中西哲学,建立理学。”牟宗三说:“凡是愿意以公正的心承认人类理性价值的人,都要抵制一切非理性的东西(包括哲学思想、概念体系、学说、政治经济活动...)是儒家,也是新儒家。”当代新儒家的共同点是,一方面努力对儒释道进行新的阐释和应用,另一方面又将西方哲学思想融入中国传统智慧,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以用民主、科学等现代理念发展出新的哲学思想。
孔子,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当代新儒家可分为三代,即:
第一代——1921到1949,以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为代表;
第二代——从1950到1979,以、唐君毅、牟宗三、许为代表;
第三代-1980至今,代表哲学家有郑中英、杜维明、余英时等。
新儒家代表人物介绍
1,熊十力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纪志,钟鼎盛恒人,别号子真、一翁,晚年名启元老人,汉族,湖北黄冈县张家湾人。中国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新儒家创始人,国学大师。与牟宗三、唐君毅、许、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并称“理学八大家”。
1949后以特邀人士身份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当选为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对反对文化大革命的渴望。著有《新智学》、《原儒》、《实学论》、《明心篇》、《释名》、《甘》等书。他的哲学观点以佛教认识论重构了儒家的形而上道德本体,其理论影响深远,在哲学领域自成体系。“熊雪”的研究者也遍布中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说“熊十力和冯友兰是中国当代哲学的杰出人物”。
熊十力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为人类找回迷失的自我。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丧失、道德意识的危机和生命本质的困惑,促使熊十力以探索宇宙生命的大本源为己任,促使他重新思考人类生存的危机和人性的发展,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寻找“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本体”,重新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他把这些作为哲学家的首要任务,他毕生的实践和努力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梁漱溟
梁漱溟,理学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1893-1988),男,蒙古族,原名黄鼎,本名明寿。他用了明寿和淑明的笔名,后来和淑明一起去了世界。原籍广西桂林,出生在北京。中国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和社会问题。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受泰州学派的影响,梁漱溟发起了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并获得了有益的经验。他一生著述颇丰,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只知行义》、《人在中国》、《读书与做人》、《人心与人生》等。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梁漱溟不苟言笑,喜欢与人讨论,也喜欢书法,但最大的爱好是思考。梁漱溟经常因为思考而失眠。一旦大脑启动,就很难停下车。后来,他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因为失眠,他还主动提出从学校辞职。每隔一段时间,梁漱溟就会躲起来静静思考,专心研究。
梁漱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他将儒家、孟子、王阳明的佛教哲学与西方柏格森的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把整个宇宙看作是人的生命和欲望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他提出“欲”是基础,赋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命”概念以本体论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他认为“宇宙其实是凌驾于生命之上的,依赖于活着的人。”
3、牟宗三
牟宗三,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牟宗三(1909-1995),山东栖霞人,祖籍湖北公安县,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具原创性的“睿智”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之一。
1928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学院。两年后升上哲学系,1933毕业。曾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任教,主攻逻辑学和西方文化。20世纪30年代任《历史文化与再生》主编。65438-0949,先后赴台北师范大学、东海大学任教。65438-0954任台湾省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1960年应邀在香港大学做中国哲学讲座。后在台湾省立大学、台湾省立师范大学、东海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84获台湾省行政院国家文化勋章。
牟宗三的思想深受熊十力的影响。他继承和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更加注重哲学理论的专业化研究,寻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合,试图重建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代表作有《身心》、《天赋与玄理》、《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交汇》、《现象与事物本身》、《佛性与般若》等。
牟宗三把历史上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在儒家思想中,他把孔子、孟子、鲁、王判定为“正脉”,认为儒家思想是身心生活之学,其他的则是所谓的“旁道”、“辨道”。他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反驳了传统的朱成理学与王陆的“薛鑫”之分。他提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陆九渊、、胡宏、刘是宋明理学的九大代表,并把陆象山、王阳明归为一系,胡宏、刘归为一系,把北宋的周敦颐和。
牟宗三认为,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有道家体系但没有学术体系和政治体系,内圣外强王。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上,牟宗三提出了“开”论,即从儒家的“内圣”中开辟“新外王”,从“道统”中开辟“政统”、“学统”。具体方法是通过“良知”的自我来困住“知识主体”和“政治主体”。简而言之,就是把“民主”和“科学”从“道德主体”中转移出来。
4.杜维明
杜维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杜维明,男,1940,中国昆明人,祖籍广东南海。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哈佛大学亚洲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国际哲学学会荣誉院士(代表中国)。
从15岁开始研究儒家文化,师从唐君毅、许。1961毕业于台湾省东海大学中文系,次年获得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赴美深造。1968获得哈佛大学历史和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自1981起在哈佛大学任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他也是宗教研究委员会的主席和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的负责人。1988当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当选哈佛燕京俱乐部主席,2008年和2013年分别当选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执行委员(FISP)和国际哲学学会院士(IIP)。2010至今,哈佛大学亚洲中心高级研究员。
在每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写作重点是不同的。1966-1978,专注于儒家传统的阐释,确立了长期探索儒家精神价值的方向;从1978到80年代末,关怀的重点是阐释儒家传统的内在经验,展现儒家思想的现代生命力。90年代以来,关注和拓展的领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
杜维明总结说:“五四”以来的“工具理性”使儒家精神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文明突然变成了糟粕,我们害怕抛弃它们。因此,重新揭示儒家传统中所蕴含的心性传统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东方哲学的中心课题之一;另一方面,“要想从价值根源上找到扭转这种局面的方法,就必须深刻反思代表现代西方精神的启蒙心态,从其基本的生活取向上把握其立论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我们的儒学才能有新的发展和新的出路。
杜维明划分了“儒家中国”和“儒家传统”两个概念。在他看来,前者是“以政治化的儒家伦理为主导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在现代文化中的种种曲折”,封建遗风人们通常指的是儒家的中国,而儒家传统则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日臻新气象’的源泉”,是塑造中国知识分子气度和胸襟的价值源泉,也是培养中国人坚韧刚强性格的价值源泉。
杜维明进一步指出:“儒家传统”是一种体现“终极关怀”的精神文明:它在最恶劣的客观条件下表现出最优秀的人性光辉;可贵的抗议精神——超越与现实的结合;儒家文化不是超越与外在,而是超越与内在。因此,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方向是以人为本,它代表了一种人文主义,具有很强的覆盖性。这种人文主义与西方反自然、反神学的崇尚“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人文主义大相径庭,这种人文主义,在中国入世后,需要参与现实政治,但不是真正的政治权力环节。它具有相当深刻的批判精神,即试图通过道德理想来改造现实政治。这就是所谓的“圣王”思想。
儒家还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它基本上是一种哲学人类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这种人文主义既不排斥‘天’的超验层面,也不排斥自然。所以是一种覆盖面很大的“人文主义”。儒家的人文性和宗教性,不是建立在人格神的神秘氛围上,而是建立在个人人格发展的庄严性、超越性和无限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