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书院历史
惜春十六年(1189),年丁云元迁汉庙,建在水东寒山,原址。
淳祐三年(1243),县令郑在汉庙旧址建寒山书院。
“第二道门外,讲堂在峙,匾曰城南书寨。后有堂匾曰“泰山北斗”,公祠在燕,天水旁立有赵德先生塑像。翼与二魏,四辟翟庐,曰经道,曰义,曰进学,曰精进。山方丈位于祠堂左右,仓库里全是厕所。重新分配土地和山脉作为学者的费用,出租并附加到图书馆的收入和支出中。
洞主为首席,山场县博士为首席。该部包括一名主任和一名司库、四名主任和二十名学生。春秋二考,以四本书为讲义,提高禁食岗分数,如县规。春秋第二次用,郡领下属用祭祀币和酒祭祀,用东坡祭天公的诗向其致敬。这个书院的创办规模也是。”(《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第四十四页)
淳祐五年(1245),陈贵任县令,作《寒山书院》命题,阐释四书及旧人意见,以示正学之标准。《捐金之城》朱文公写的书,其实在书店里,和读书人断绝来往。他还出版了傅斋的《任在》一书,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拨1500元买田义。为周濂·Xi先生和廖查希先生塑像,并安葬。”(《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第四十四页)
林在《咸淳五年(1269)重修潮州寒山书院记》中写道:“寒山书院旧...前使郑公良在斯里兰卡建室,题写其三门:堂上岳城南书屋;岳宗道宗祠;岳泰山北斗,文公在中,天水召公在左,濂溪茶溪在右。两个守卫和四个斋戒,十个雇员,两倍的学生,和田地的食物。”(四库全书,卷1185,页669-670)可见寒山书院在当时是相当大的。一是有师傅组织,有洞主、山主、堂主、斋戒主、经理的职能;二是讲堂、祠堂、斋屋设备齐全;三是拨地养士,经费有着落;第四,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四书经学和周理学为讲课和考试内容,反复讨论,拓宽学生知识面;第五,每年春秋考和二祭都会变成定制。世评曰:“潮广于左佳县,文物亦在县。在前龚雪是宏伟的,寒山书院也是。”(见《永乐大典》卷5345,第31页)
宋元更替期间,寒山书院毁于大火。
元二十一年(1284),寒山书院复兴。
在二年(1331),潮道总经理王为孔子、晏子、子思、和孟子修建了纪念馆,由韩公、赵德、陈耀佐享用,等宋代先贤保管纪念馆。原道堂及“有道”和“金雪”二宅是为治所建。院子里有各种寺庙和神龛,比以前更加雄伟壮观。书院里的弦歌声,成了超县的一大景观。(见《永乐大典》卷5345,第36页)
郑铮十二年(1352),书院毁于大火。
郑铮二十六年(1366),潮道总经理王翰在城西南沂南旧址重建寒山书院。
到了明代,建在城西南沂南旧址的寒山书院继续办学。从永乐到万历,共重修维护八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寒山书院改为南越社。
康熙三十年(1691),回朝道巡抚石启贤在笔架山脚下建昌黎书院,在南角读书后改名城南书院。此后,昌黎学院与城南学院分离。昌黎书院建在汉文公庙的左侧。“文庙是展览的地方,书院是讲学的地方,一定要成功,缺一不可。”(见《昌黎书院碑文》)
雍正十年(1732),潮州知府龙将昌黎书院扩建为新:楼名振华(藏书之所),堂名原道,书屋堂内有110间。改名寒山书院。此后,寒山书院转入惠朝甲道,招收徽州、潮州、甲桥等地学生,巡抚主持上课,加以甄别。
嘉庆至光绪初年,寒山书院在潮州巡道三次重修。
光绪二十八年(1902),岭东兵备丁宝全重修寒山书院。“书院宜居寒山中段,汉宫和鲁公(注:卢秀福)的庙宇都很美。庭院前的临清池,轩朗的天气。院随山转,颇有深意。等你入院了,你就赢了几个座位。三州人在其中读书,足以保守秘密,积累奇功。”(见《重建寒山书院》)
据资料调查,清代在寒山书院担任山长、讲学的人员中,学者15人,获奖5人。比如乾隆七年(1742)担任寒山书院院长的佘,雍正进士,做过编译官,后来回到陆丰。成为寒山书院的掌门人后,她为寒山书院制定了大约八条纪律:严格执行、崇经学、正式文体、严格课程、学习节奏、礼义、无轻。任职5年,纪律严明,备受好评。光绪年间,寒山书院除了教授四书、经、法、赋之外,还教授西学。台湾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诗人、教育家邱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寒山书院任教,对传播民主爱国思想、培养时代新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宋朝建立到清末,寒山书院历经20余次迁址、重建和修缮。一直是粤东人学习、培养人才、人文荟萃的地方。它在国、道、政、道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对粤东文化的传播、教育的发展、民风的改善、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