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2000年到2020年是中国的重要机遇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在深度和广度上持续推进,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当前,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1.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已经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的时空距离不断缩小,“地球村”在许多方面成为现实,世界越来越小。许多权威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体不仅仅是民族国家,公司、个人、消费者甚至许多有活力的城市都成为经济全球化日益重要的主体。目前,互联网变得越来越普及。根据相关机构的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达654.38+0.8亿,2006年全球网上交易额达6.2万亿美元。各种软件的发明和创新不断涌现,使人们实现了实时交流,整个世界都联系在一起。目前,信息技术革命的最大影响是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从2001到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从6.2万亿美元增加到12.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是同期世界GDP的3倍,世界平均出口依存度从24%增加到30.6%;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更加开放和统一,跨国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吸收扩散速度加快,特别是通信网络技术的突破催生了全球生产和服务网络。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研究,经济全球化将促进未来更快的经济增长。全球产出将从2005年的35万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75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将从23%增加到33%。同时,贸易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金融一体化将继续加强,人员流动将更加频繁。技术创新和传播的加速将惠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
2.新兴经济体广泛参与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2002年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改革,它们普遍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的触角可以毫无障碍地延伸到以前的边缘地区和国家,使更多的地区和国家融入全球经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65438-0999-2008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4.7%,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年均增长7.9%,中东欧年均增长4.4%,发展中国家整体年均增长6.4%,比1989-1998高出2.6个百分点。
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从2002年到2005年,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长6%。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经济竞争力和传统基础经济自由度排名中,新兴经济体分别占13席和9席,人类发展指数和信息化水平在发展中中国家中普遍处于前列。
当前,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据估计,2005年新兴经济体占世界总人口的82%,外汇储备的2/3,全球出口的40%,GDP之和超过世界的2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50%。未来,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越来越重要的引擎。其中,“金砖四国”在新兴经济体中更为出彩。
3.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继续加快,并向高端制造业和R&D环节延伸。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方兴未艾。目前,跨国公司不仅进一步外包高端制造环节,而且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和R&D中心,这已经成为转移国际同步技术和先进技术的新趋势。跨国公司在中国ICT产业的聚集,推动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跃居世界第三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作为全球跨国投资的首选地,中国面临着进一步吸纳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加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趋势。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东北地区是承接重化工业转移的首选。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逐步显现。一些具备条件的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将逐步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基地。
4.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发展。继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之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成功地向服务经济转型。从全球来看,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60%,首次达到61%,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68%,这标志着全球经济已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与此同时,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经济全球化加速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加速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成为推动服务业全球化的主体。他们依靠R&D和营销等核心优势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服务全球化的具体表现还包括服务双向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国际服务外包是服务业全球化的最新标志,在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中被称为“服务业全球外包”。国际服务外包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根据毕博公司的最新研究,2006年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917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占54%,业务流程占46%。预计2010年将达到12056亿美元。未来,预计国际服务外包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方式将更加多样,在降低成本、促进世界贸易投资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B)国际业务出现新的特点
2004-200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新一轮增长势头,2006年达到1.2万亿美元,接近2000年的历史峰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快速增长。目前,世界跨国经营有以下新特点: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异军突起。发展中国家在双向国际投资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已占全球FDI的17%,总存量为1.2736亿美元。外商投资50亿美元以上的发展中国家从1990中的5个增加到目前的25个,世界500强中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从1998中的29个增加到2005年的47个。特别是2005-2006年,印度和中国的对外投资几乎增长了1倍。在发展中经济体排名前100的跨国公司中,有78家来自亚洲,拉丁美洲有11家,非洲有1家,中国有25家,中国大陆有10家。
二是服务业跨国投资成为主体。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2年,服务业外商投资存量翻了两番,占FDI总存量的比重从47%上升到67%。2002年服务业FDI流量为4523亿美元,约占当年FDI总额的70%。近年来,服务业跨国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这一比例仍占2/3以上。
第三,跨国并购浪潮再起。自2004年以来,跨国并购掀起了新的浪潮,成为跨国投资的主导方式。2006年,跨国并购金额达到88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占全球FDI的67%。2007年以来,跨国并购势头不减,未来可能还会继续。
第四,自然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增长点。由于世界经济的持续繁荣,对大宗资源型产品的需求持续强劲,能源资源领域的跨国投资日趋活跃,占全球FDI的比重越来越大。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跨国经营将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上升。发达国家最新一轮投资保护主义难以阻挡跨国经营的大趋势,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将推动全球企业跨国经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三)中国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成为基本实现工业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国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市场化改革,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中国企业下一步国际化将面临的宏观背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轮驱动”现代化进程,不仅为企业未来的国际化经营奠定了更好的基础,也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
1.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好的条件。
目前,国际经济界普遍看好中国经济,许多国际经济组织认为中国将长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内经济界主流意见也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潜力巨大。预计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或超过26万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上收入国家的门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产业升级、信息化和城镇化将大大加快。
第一,分阶段实现工业化。据预测,我国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占GDP的比重可能进一步提高,这可能在此后逐步出现;“九五”期间,服务业的发展可能回到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产业内部结构从“衣食住行”向“住行”升级,汽车产业、建筑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建材产业、装备产业将加速发展,成为新兴主导产业。同时,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仍将保持相当一段时间,因为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中间产品的巨大需求,如钢铁、建材、化学、冶金、机械设备等,已经成为重化工业高增长的产业集群。
二是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将坚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道路,信息化将提前发展。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跃居世界第三,但2006年占GDP的比重仅为5.3%,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2%,明显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未来将有较大提高。
三是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197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17.9%,2000年提高到36.2%,2006年提高到43.9%。但与发达国家或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属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5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8.8%,中低收入国家为43.5%,发达国家为77.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略高于中低收入国家,但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中国的城市化空间会很大。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综合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增强,金融体制改革将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将显著完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将为企业国际化创造更好的体制和政策条件,进一步强化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2.要解决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国际化。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等方面的约束严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要加大企业国际化的力度,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参与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
首先,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的制约需要加大开发海外资源的力度。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例如,中国人均石油和天然气不到世界人均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中,中国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资源供给矛盾加剧,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未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特别是相当一段时间内重化工业的扩张,能源和资源的矛盾可能会持续或加剧。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境外资源合作利用。
二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促进产业升级的需要。在中国新的经济周期中,投资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估计制造业产能闲置率已经很高,需要加大参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外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部分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加强,具有多元化的比较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是产业升级的需要。
第三,是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的需要。中国已经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未来,在我国长期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下,国内市场竞争将继续加剧,我国制造业尤其是消费品对国外最终需求的依赖仍将持续。企业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却受到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束缚。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增加对外投资合作,有利于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积极贡献,缓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不平衡,是化解贸易摩擦的重要途径。
第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水平。目前发达国家都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芬兰、瑞典等新经济模式的自主创新也是建立在企业国际化的基础上。比如芬兰有一家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跨国公司诺基亚,人口只有500万。中国也必须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通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设立产品设计和R&D中心,进行海外并购,提供利用外部智力和R&D资源的水平,吸引国外高端人才,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第五,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非价格竞争力不强。提高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关键是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是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的现代商业模式,在全面深化对外工作的基础上,优化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业务环节,走上基于创新的差异化竞争之路;二是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和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通过对外投资合作和并购,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不仅改变目前单纯依靠国外中间商的局面,也为建立市场化的产品开发、设计和研发体系创造了条件。
第六,稳步开展服务业国际化经营,加快服务业发展升级。“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特别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今年发布的国务院7号文对加快服务业发展升级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世界服务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新趋势,中国在大力推进服务业引进来的同时,不能忽视“走出去”。要逐步创造条件,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在惊涛骇浪中锻炼成长,引进国外服务提供者的先进管理制度、经营理念、软硬件技术和新业态,增强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快服务业现代化。
第七,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在国际贸易、投资、R&D、技术交流、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国际知名品牌是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要加快从经贸大国向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全面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还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相应的战略和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在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提高跨国企业的实力和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第八,加快企业国际化也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中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快速增长,到今年三季度末,已经超过654.38+0.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直接投资项目净流入是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已进入直接投资项目净流入减少阶段,有能力、有条件逐步加快企业国际化,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其他投资形式,以缓解国际收支失衡,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
(四)中国进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积累了在开放条件下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经验,有力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逐步扩大对外开放,既促进了发展,又深化了改革,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当前,以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和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我国将真正进入货物和要素全面双向跨境流动的开放阶段,货物和要素、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本土化和国际化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推动企业国际化将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内容之一。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推进企业国际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既是我们抓住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宝贵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新形势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国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内要素结构失衡。中国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其他要素相对匮乏。对外开放可以使我们的要素配置和生产结构不再受到自然禀赋的严重制约。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走开放的发展道路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中国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从中受益的国家之一。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现代化进程,中国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水平。
在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内外经济密切互动的客观形势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开放型经济思想,以建立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为目标,加快对外经济体制和国内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创新,尽快实现从政策开放到制度开放的转变。对外开放将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既要进一步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又要着力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从以商品双向流动为主导,转变为商品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制度条件更加成熟,必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3.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战略,需要加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力度。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与外部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矛盾和经贸摩擦长期化、常态化将成为趋势。首先要以平常心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应该看到,在全球化条件下,矛盾和摩擦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要看到,利益的冲突和竞争中有合作,也有互补。因为各国经济相互依存,通常是可以解决的。最重要的是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坚定不移地秉持互利共赢的战略,增加利益互补和交汇点,积极化解矛盾。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扩大对外投资合作,是加强互补合作的重要途径,将有利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更多考虑经贸伙伴利益,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和谐世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