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的历史故事
1805正当拿破仑积极准备进攻英国本土的时候,欧洲第三反法同盟(英国、奥地利、俄国、瑞典和西西里等。)也准备攻击。8月,拿破仑因海战失利,放弃了登陆英国的企图。拿破仑得知奥军正在西进,俄军计划与奥军会师后,下定决心改变部署,率军东进,在俄军会师前攻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法军(176000人)东进,以强劲的行军速度在25天内横穿法国本土。由于法军行动突然迅速,驻守在乌尔姆附近的奥军措手不及,遭到法军重创。10年10月中旬,法军向乌尔姆发起进攻。20日,6万奥地利军队投降,法军大获全胜。法军利用乌尔姆的胜利,165438+10月13,一举攻占维也纳。奥地利军队放弃维也纳后,向北移动。165438+10月下旬,俄军增援的俄奥联军(8.7万人)在几经战斗后,撤退到维也纳以北的布尔诺和沃洛莫茨,并占领了奥尔米的阵地。拿破仑率领法军追击盟军,追到吕恩地区后被迫收兵,并乘机集结兵力(多达73000人)占领布尔诺以东阵地。
当法军停止前进,选择有利地形准备阵地战时,俄奥联军乘机进入奥斯特里茨以西,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决定在援军到来之前不采取积极行动。拿破仑抓住这个机会,散布法军的弱点,假意谈判,故意示弱,引诱盟军进攻。俄奥联军错估了与法军作战的企图,身在军中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迫库图佐夫立即进攻,没有等待后续部队的到来。165438+10月27日,盟军兵分5路,开始按计划向吕布恩以东地区开进,企图从南面迂回法军。为了诱导盟军加快进攻,拿破仑故意命令前沿部队后撤,放弃有利于防御的普拉岑高地,诱导盟军迂回,以便在盟军行进中对其后方进行打击。盟军到达奥斯特里茨后,误以为法军怕战事收缩,于65438年2月2日贸然进攻。
65438年2月2日上午7时,俄奥联军在12公里宽的战线上发起进攻,将主力集中在左翼,为的是切断法军撤退到维也纳的道路,造成了恐慌局面。奥斯特里茨的西南部有一片由湖泊和鱼塘组成的水网沼泽区,与利塔瓦河相连,形成许多狭窄的小路。拿破仑正确判断了俄奥联军的作战意图。在他的右翼,利用江河水泽的有利地形,以较少的兵力设置阵地阻止联军主力的进攻,几乎牵制了联军一半左右的兵力。法军主力集中在中部和左翼阵地,形成军事优势。
奥斯特里茨战役开始后,法军以1,000的右翼兵力牵制了4万俄奥联军,从而抵御了联军的进攻。为了保护左翼进攻,俄奥联军撤回了部署在普拉岑高地的纵队,造成了中央军的空虚。普拉岑高地位于整个战场的中心,地位十分重要。法军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战机,将主力近6万兵力集中在这个方向,而联军只有4万人。法军形成军事优势,9时以纵深战斗队形向俄奥联军战斗队形中心发起攻击。面对凌厉的攻势,盟军伤亡惨重,纷纷撤退。到11,俄奥联军的中心被打破,普拉岑高原被法军夺回。然后,法军完成了中央突破,切断了盟军,转而进攻。法国军队对联军的左翼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部署在中部和右翼的联军在法国的猛攻下失败,开始撤退。盟军主力在普拉岑高地以南地区激战,被迫仓皇撤退,退守湖泊沼泽,受到重创。结果盟军伤亡1.2万人,被俘1.5万人,法军损失不到1万人。在战斗过程中,俄国沙皇和奥地利皇帝狼狈逃窜;盟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战败受伤,险些被俘。
法国军队在奥斯特里茨的胜利戏剧性地改变了局势。奥地利皇帝弗兰茨再次与拿破仑媾和,65438年2月15日签订了《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再次失去大片领土和财产,并支付了大量赔款。
二战结束后,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随即瓦解,中欧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联邦,奥地利皇帝被迫解散“神圣罗马帝国”。
奥斯特里茨战役凸显了拿破仑作为统帅的能力。在总兵力处于劣势时,拿破仑巧妙地运用优势兵力集中于主攻方向的原则,成功地选择了实施冲击的时机。在战斗过程中,他还保持了适当的预备队,在关键时刻抢占关键阵地,实施有效突击,适时追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范例。相反,俄奥联军在策划、组织和实施作战行动中屡屡出现严重失算:对法军侦察不足;与拿破仑作战的尝试被误判了;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加上俄国沙皇的干预,尽管俄军英勇奋战,也未能挽回败局。
恩格斯曾在《奥斯特里茨》一文中评论奥斯特里茨战役和拿破仑的才华。他写道:“奥斯特里茨被公正地视为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最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因为,虽然指挥失误无疑是盟军失败的首要原因,但他发现盟军错误的洞察力、等待错误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攻击的果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无法用任何赞美来形容。奥斯特里茨是一个战略奇迹。只要有战争,就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