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广西历史
先秦时期,广西是骆越国,居住着百越的“骆越人”、“xi瓯人”、“苍梧人”。罗越国是岭南壮族先民著名的方国。它最早见于《王辉逸周书》,其中提到了“路人”。曾在《逸周书·训释》中说“路声近罗,疑是罗岳。“路是锁,这是对的。《逸周书》又名《周树》,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古书。大部分章节都是战国时期的,里面记载的商周事件肯定是原创的。在《吕氏春秋》的原味中,也有提到“之菌”。在汉代,高注意到:“国之名。细菌,竹笋。“罗月是一个中文表达,意思是穿过山谷或鸟类,越南语倒过来就是罗月。
落月和Xi瓯是今天壮族的两个主要支系。它们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创造了辉煌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人民所继承的古老文化,又被瓯人和骆越人以多种方式创造出来。罗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洛越人和苍梧人、瓯人一起,最早在中国发明了水稻的人工栽培方法,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今天的南宁,已发掘出14个骆越人祖先留下的壳丘,从中出土了1万年前的原石磨盘、石杵、石碾棒等砻谷工具。其中南宁亭子圩遗址出土的此类工具,经C14确定为11000年。湖南道县壮族苍梧部先民留下的炭化米粒年龄仅次于12000-20000年前,比江西万年县的万年米粒遗址早1000年。到了罗田时期,罗越人对中国农田的整治已经硕果累累,已经根据潮起潮落选择农田。今天,无论华南哪个民族,大米都是最贵的。餐桌上的主食是米饭。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大米系列、米线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汤圆系列、年糕系列、米花系列、饮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肠系列。副食猪鸡鸭鹅也是大米的转型。从旱地农区迁到岭南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也放弃了小麦的种植,和壮族人一起在饭桌上享受壮族先民创造的稻作文化。洛越人的这一伟大贡献与广漆有关。
洛越人的青铜技艺水平很高。他们制作的铜鼓是铜鼓全盛时期的产物,是铜鼓八种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它们又高又重,设计巧妙,工艺精湛,图案复杂。站在鼓面上的青蛙是雕刻出来的,与青蛙450°蹲伏的姿势相对,脊背与鼓面平行,臀部像狮子一样翘起,身上饰有稻穗。这种点睛之笔是洛越人对稻作文化贡献的特殊象征。鼓面上的太阳图案告诉我们,洛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得,公元前就可以在鼓面上显示出分圆的方法。分圆法在两千多年前就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最高科学水平的标志。据记载,当时只有汉族和古希腊的欧几里德能分圆。人们没想到壮族的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罗越人制作的铜器,如镦、圆器、牛头梁、钟、鞋形钹等,都是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头梁,设计精巧,肚子上有四只眼睛的水牛头更是一绝。
洛越人的生产工具是独特的,他们早期的肩扛石斧和分段石矛是典型的任玥产品。铸铜钹有鞋钹、扇钹、风钹、铲钹、圆钹等。它们的造型千姿百态,精致实用,足见罗月的聪慧。其制作的大石铲为中国一绝,长舌形,有腰,刃部细圆,梁柄处有侧齿用于紧固。最大的有60多厘米长,20厘米宽。它不仅是一种生产工具,还是一件艺术品,也是祭祀米神时的神器。它的设计是原创的。其他的如西林战国青铜棺、合浦鸭青铜首、凤凰形青铜灯、人足形铜板等,都闪耀着罗月的智慧。
华山文化是罗越人创造的举世闻名的艺术画廊。主要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绵延200多公里,另有5处分布在左江流域的萍乡市和天等。有84个地点,183个地点,287个绘画组。主要形象是一个人蛙形状的蛙神,赭石红色,画在平投影(鬼)上,双臂弯曲,手肘抬起,半蹲马步式,似蛙泳。整个画面处于狂歌狂舞的状态,震撼人心。花山岩画是洛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根据洛越人祭祀蛙神的场景描绘的。除了蛙神的形象,还有走狗、鹿、鸟、铜鼓、锣、星星和太阳的形象。其时代上限在战国,下限在西汉,历时700余年。少量为后人所抄。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壮语称为Byaraiz,意为山,莱意为格局。因其规模最大,代表了整个左江岩画。与世界各地的岩画相比,华山岩画有着显著的特点。其蛙神造型不仅整齐划一,而且延续700多年不变,实属罕见。宁明华山这幅画,高40余米,宽170米,以一个“地方”的面积来说,堪称世界之最(世界岩画法则,画外500米以内没有一处是“地方”)。这幅图有1300多个可识别的字符,所有大小图像加起来有4万多个,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花山岩画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这样大规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艺术瑰宝是必须的。
华山岩画不是静态的古文化,而是活的文化,它所表现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间。至今,在古罗岳北界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凤山一带,仍有祭祀民族图腾蛙神的“蛙女节”。节日里的蛙舞,舞者戴着蛙帽,看起来像华山岩画上的动作,在其他地方流传的一种教师舞蹈也像华山的形象。因此,舞蹈者称华山的形体为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