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的古代发展

17世纪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他们都是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者,他们一定觉得经验是由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完全坚持反映论。比如霍布斯虽然坚信一切感觉都来自于外界刺激,但他认为感觉的内容主要表达的是主体感官的反应而不是外界物体的性质。洛克承认第一自然的概念是外物自然的肖像,但他认为第二自然的概念是外物在人们头脑中的某种能力造成的,与外物的自然一点也不相似,是上帝指定的区分事物的符号。虽然它对应于外物的性质,但并不反映它们。洛克还区分了两种体验,即感觉和内省,并认为灵魂反思内省的想法也是知识的来源。这反映了洛克哲学中的二元论已经离开了唯物主义。

17世纪经验论的最大成就是深入研究和论证了观念的来源,确立了知识的发生学,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先天观念论。他们认为感官经验是知识的源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彻底贯彻了经验主义的原则。比如培根也承认有一种信仰的真理是受神启示启发的。洛克否认天赋有任何与生俱来的想法和主张,但他承认有直觉知识和被证明的知识。只有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直观知识,比如白不是黑,圆不是三角形;证明的知识只有在直觉知识的基础上证明才能获得,如数学、道德和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这种知识只与观念有关,不依赖于经验事实。在这里,洛克转向了理性主义的观点。

在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17世纪经验主义者的观点是复杂的,难以简单讨论。伽森狄继承了伊壁鸠鲁的观点,认为感情从来没有虚假或错误,错误在于判断。培根认为直接的感官体验是有缺陷和不完善的,甚至会给人错误的报告。只有通过实验的修正和补充获得的感性经验才是知识的可靠基础。他主张经验必须与理性相结合。他所理解的理性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对经验的归纳分析,找出事物的简单要素、形式或规律的过程,从而将公理由低到高逐步延伸。而培根并没有理解理性和感性的质的区别,认为最低公理和赤裸裸的经验只有一点点区别。他不理解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轻视理性演绎的作用。霍布斯比培根更重视理性知识的作用。他认为理性可以通过感性现象把握事物的因果必然性;理性既需要归纳分析,即从感官经验中得出普遍原理,也需要演绎综合,即从普遍原理中得出特殊结论。霍布斯似乎更重视演绎,试图从经验中一个最普遍的原则来演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虽然他赋予了理性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他对理性的看法并没有超出经验主义的狭隘视野。仍然把理性活动或推理当作一种计算,只加减经验得来的概念。事实上,我们认为理性和感性只有一个量的区别。洛克关于感性与理性关系的观点也显示了经验主义的狭隘性。他承认,理性从经验中获得知识材料后,可以进行积极的活动,主要是抽象的活动。但他认为抽象的作用只是将简单的观念与感觉或反思结合、联系或分离,由此形成的一般观念并不能揭示事物的真正本质。洛克不同于培根和霍布斯。他认为对经验事实的归纳分析不足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因果必然性,只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概率,永远达不到普遍的确定性。另一方面,洛克深受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只有不需要经验而直观自明的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导或证明的知识,才具有绝对的普遍必然性和确定性。这样,洛克就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完全分开了。

17世纪的经验主义者普遍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肯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培根说,知识是存在的形象,知识的真理性标准不在于逻辑,也不在于感官观察,而在于客观实践,主要是实验。洛克给真理下了一个唯物主义的定义:真理是指各种符号(观念或话语)(即所谓命题)的组合和分离与它们所代表的东西的一致或不一致是一样的。但是,洛克始终没有找到客观的真理标准。他认为直观知识和证明知识的普遍命题只与观念有关,所以真理的尺度只在于命题所包含的观念是否一致。至于涉及经验事实的特殊命题,洛克认为判断它们与事实的一致性的标准在于感觉本身。18世纪,经验主义哲学家中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流派。他们从经验主义的* * *同一性原理中选择了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因此,在18世纪,不仅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争论,而且有经验主义中围绕经验的来源和经验与外部事物的关系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

18世纪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一批法国唯物主义者,如拉梅蒂、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以及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英国自然神论者,如J. Tholander、D. Hartley、J. priestley等。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洛克的经验主义,克服了思想中的一些唯心主义因素,更加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他们都抛弃了洛克关于两种体验的理论,采用了感觉主义形式的经验主义。他们否认所谓的内省经验,认为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人类的一切概念,包括抽象的甚至虚幻的概念,都是由感觉形成的。感觉作为外界刺激的结果,也是外界事物的反映。他们以此为论据,反驳和批判唯心主义经验论者否认或怀疑物质存在的观点。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拉梅蒂和爱尔维修片面强调感官经验的确定性,倾向于将理性知识归结为感觉的机械组合。一些唯物主义经验论者,如狄德罗,更重视理性的作用,反对把理性知识还原为感觉。他强调感觉和思考的结合,从感觉经验中得出抽象的、概括的结论。然而,狄德罗也未能正确理解感性与理性的质的区别。他说,思想、观念、知觉、感觉、意识、表象和概念似乎都是同义的,他有时甚至从极端唯名论的观点否认抽象。狄德罗也接受了G.W .莱布尼茨对两种真理的区分,将科学分为:必然科学,包括数学、形而上学、逻辑、道德等等;偶然科学,包括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在他看来,必然科学的对象是永恒的、必然的真理,这种真理只有通过演绎才能证明,它的第一原理和公理不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偶然科学是以归纳和类比为基础的,归纳只能给人提供一种或大或小的可能性,而达不到必然真理。归根结底,狄德罗把感性和理性分开了。

18世纪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g .巴克莱和d .休谟。巴克莱认为,感觉的概念既不是原因,也不是外物的反映。相反,外物是观念的集合,其存在在于被感知。有真实性的感觉这个概念不是随便想起来的,而是有其外在原因的,那就是上帝。休谟认为,人类所有的概念,无论多么复杂和崇高,最终都是源于感觉或原始印象。他对感觉的成因持怀疑态度,说感觉的印象最初是由未知的原因造成的。巴克莱和休谟都是极端的唯名论者,他们不仅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一般性,而且否认存在着一般概念和抽象思维,从而驳斥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只是一个无意义的词,不代表任何概念。休谟提出了一个关于意义的标准,即一个哲学名词如果不能归因于任何感觉和印象,就是没有意义的。虽然休谟认为一切观念都来自感官印象,但他并不主张任何知识都来自经验,都与经验有关。他提出了两种知识,一种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如几何、代数和算术,这种知识是直观的或可证明的,不依赖于宇宙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东西,仅通过思想活动就能发现;另一种是关于事实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推断,而是来源于经验。它是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因果关系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和或然性的推断,并没有普遍的必然性。休谟的意义标准和两种知识理论对现代西方经验论影响很大。20世纪的经验主义主要表现为实用主义、新实在论、批判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等流派。其中,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经验主义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是巴克莱和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在现代条件下的延续,但又有一些新的特点。

美国以W·詹姆斯和J·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是一种巴克莱式的主观唯心主义。他们把经验视为唯一包罗万象的存在,并对传统的经验概念做了一些修改或修正。他们不同意经验主义者过去把经验看作是一种被动的感觉,而是认为经验首先是一种行动或作为,是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行动与遭遇的互动联系。体验不是认知的范畴,而是属于直接刺激反应的生物学范畴。感觉不是任何认知的一部分,不是真正的认知因素,而是机体的行动适应环境的必要刺激或诱因。实用主义者也不赞成过去经验主义的感觉经验的原子观。他们认为像洛克和休谟那样孤立的感觉根本不存在,只有在有机体行动的适应过程中始终联系在一起的整个经验或意识流才存在。所以,詹姆斯和杜威都否定分析和抽象,认为抽象就是从经验中切下一个片段,让活着的人整体变穷。实用主义者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归结为适应环境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实践。他们认为所有的知识和理论都是工具性的,它们的有效性只在于它们给行动带来的效果,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只是因为它们对人有用。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包括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论的一些基本观点,继承了休谟、实证主义和马赫主义的传统。他们的经验主义也是反形而上学的,但他们不是说超越经验的东西是不可知的,而是认为超越经验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休谟的两种知识理论并吸收了康德哲学的术语,将所有的知识命题分为分析性的和综合性的。分析命题是先天的、必然的,其真值取决于命题中所包含的词语的意义。这样的命题并没有陈述事实,只是同一种语言的重复。逻辑和数学都属于这类知识。综合命题具有经验性和或然性,其真值取决于经验的证实。所有的自然科学都属于这种知识。所有既不是重复的分析命题,也不是原则上可以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的陈述,都是无意义的似是而非的命题。传统哲学中讨论的问题,即形而上学问题,就属于这一类。逻辑实证主义区别于古典经验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不是对知识来源的历史的或心理学的解释,而是对知识的逻辑分析。逻辑实证主义者将数理逻辑的分析方法引入认识论,将经验科学的所有命题作为关于直接经验或直接观察的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构建到一个逻辑体系中。罗素把这个基本命题称为原子命题,维也纳学派称之为记录陈述,它们是整个知识大厦的基础。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说的证实原理,就是通过逻辑分析,将科学命题翻译或还原为直接经验或直接观察的命题,从而确定其意义。逻辑分析和经验证实的结合是逻辑实证主义者的逻辑经验主义的全部精髓。逻辑实证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以后,其影响力超过了实用主义。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英美哲学的主导思潮,逻辑实证主义几乎成为现代经验主义的代名词。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验主义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是,以蒯因(W.V.O Quine)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哲学家将逻辑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结合起来,提出了所谓的分析实用主义或新实用主义。他们主要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两个教条:一是批判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认为承认先天分析命题的存在是经验主义者的经验主义教条和形而上学信条;二是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确证原理和还原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经验检验的,而不是被分解为一个个命题。即使像排中律等逻辑规律这样看起来离经验很远的命题,作为整体知识的一部分,归根到底也要和整体一起接受经验的检验,并有可能被修正或否定。奎因认为,这种面对经验检验的修改或拒绝,是一种基于实用和方便原则的自由选择活动。这样,他在克服逻辑实证主义的非经验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条经验主义,本质上是实用主义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的许多哲学家,如K.R .波普尔、P.K .费杰、阿本德、d .汉森、波兰尼等人,批判了现代经验主义,否认有纯粹的感官经验作为知识的基础。一些哲学家,如A.N .乔姆斯基、j .皮亚杰和法国结构主义者,基于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面对这些挑战,尽管一些现代经验主义者,如逻辑实证主义者h .费格尔,做出了一些回答,但他们并没有在理论上对经验主义做出任何重大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