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电影《劳伦斯对阿拉伯人的影评》?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开始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因为太多人为这部电影写过文字,电影的主角早在他的时代就已经成为传奇。但另一方面,我花了3小时45分钟才看完这部电影(天知道,这是我6岁以来第一次看有“中断”幕间休息的电影!看了很多资料,很想写点东西。耽误我写作的最大问题是这部巨片讲述的宠物故事太多,从何说起?整理文章是个苦差事,既然没有稿费,我就只说说我想去的地方吧。

关键词:1:史诗

据说在一项调查中,影迷选出的最佳史诗电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点都不惊讶。其实电影一开始华丽的音乐一响起,我就知道这不会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电影。对于一部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电影来说,《阿拉伯的劳伦斯》堪称惊艳。那些沙漠中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望无际的黄沙,从眼前一直到天边。当劳伦斯返回寻找他的留守同伴时,他等待他的随行人员向远处看去。在烈日的烘烤下,地平线上充满了热气,眼睛所及之处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黑点...摄影师的技术只能用神奇来形容。此外,在几个骑兵团作战的场景中,影片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气魄。从沙丘中冒出来的阿拉伯骑士的碎片,马蹄溅起的黄沙,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不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制作的0和1能比的。

关键词二:英雄

劳伦斯在他那个时代已经是个英雄了。影片中的记者本特利其实是洛厄尔·托马斯,历史上的美国旅行家和记者。他关于劳伦斯煽动的阿拉伯起义的耸人听闻的报告文学和他的自传体记录《智慧的七根柱子》都是他成名的原因。在我看来,劳伦斯有两个闪光点,一是他敢于创造奇迹,二是他是真正的自由倡导者。不向命运屈服,被无数人写过。当劳伦斯转身回到沙漠,独自寻找失散的同伴时,他不相信阿里所说的话。他想向阿拉伯人证明,他可以改写自己的命运,他可以创造奇迹,他敢于冒险,他成功了。他从沙漠中救出同伴的那一刻,他真的成了“阿拉伯的劳伦斯”,阿拉伯人才真的接受并信任他。当然,后来他突袭亚喀巴,用游击战术进攻铁路,极大地牵制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力量,又依靠高超的外交才能在阿拉伯部落间斡旋,使阿拉伯人空前团结。这些辉煌的功绩不仅使他成为真正的英雄,而且受到希特勒的钦佩。

至于我为什么说劳伦斯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原因是他能帮助一个弱小的民族反抗强权,争取自由。余光中说:“有两个人帮助弱小的国家抵抗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两人都毕业于名牌大学,都英年早逝。前者是拜伦,后者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拜伦的自由精神可以通过阅读我博客简介中的诗歌来理解,而劳伦斯的自由精神在于他为没有等级和国界的人们争取自由。威廉·华莱士为自己人民的自由而战,无畏而光荣;而劳伦斯,为了外国人民的自由,在与本国政府的讨价还价中,是无私的、伟大的、杰出的。当开罗的将军们承诺“英国不想统治阿拉伯”“大马士革可以成为阿拉伯议会所在地”的时候,劳伦斯真的相信他们会把自由还给阿拉伯人吗?这个牛津毕业生真的认为自己的祖国和同盟国会让阿拉伯人统一建国吗?我不这么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夜间行军,希望他的阿拉伯军队先拿下大马士革。其实他心里清楚,英法是绝对不可能靠自己抛弃殖民地和战利品的,虽然他已经是举世闻名的英雄了。果然,他失败了,败在祖国狡猾的将军们手里,更败在他试图解放的人民手里——阿拉伯人的不团结毁了他们的自由。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挑战任何人,任何权利,为了自己的信仰,这是劳伦斯最光辉的一面。

因为觉得自己为阿拉伯独立而战的事业被政客出卖,劳伦斯在战后拒绝出任总督一职,选择隐居。

关键词三:普通人

影片中,劳伦斯被俘后饱受折磨,最后回到开罗,但他的军官让他执行一项任务。这时候劳伦斯已经接近崩溃了,他说:“别管我!”劳伦斯希望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希望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者,希望自己是一个受虐狂(闭上你的大嘴,后面再说),希望自己脆弱敏感,希望自己在秘密和缺点方面是一个普通人,但在能力方面是一个杰出的人。这样活着真的很痛苦。

对于劳伦斯本人来说,影片中有两句话非常值得注意。有一句话出自费萨尔王子之口:对劳伦斯·梅茜少校来说是一种激情,对我来说只是礼貌而已。另一句话出自劳伦斯本人,意思是他杀了一个人。但我发现自己很享受。导演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或者暗示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把劳伦斯的雕像从神坛上拿下来,把他变成了一个有缺点的活生生的人。

当然,对了,影片中劳伦斯的刻画也是不真实的,这里很不愉快。我引用维基上的话:

真实的劳伦斯实际上避开了聚光灯,战后他试图用各种化名隐藏起来就是证明。即使在战争期间,洛厄尔·托马斯(在《与劳伦斯在阿拉伯》中)写道,他只能通过欺骗劳伦斯来为他拍照(尽管他后来同意为托马斯的舞台表演摆几张照片)。托马斯的著名评论劳伦斯“有一个回到聚光灯下的天才”,指的是他的非凡行为阻止了他像他希望的那样成为私人,这与自我推销或自我中心完全无关。

我简单说一下,劳伦斯是一个不太喜欢“炒作”自己的人,但是电影里的劳伦斯经常在镜头前摆姿势,被记者称为“爱情之王”。不知道编剧怎么看。

关键词:4:同性恋暗示

许多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对劳伦斯的同性恋行为进行了长期研究,但这仍然是一个谜。说实话,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哇,好高级。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已经在同性恋问题上做文章了!果然影片中有很多同性恋的暗示,比如劳伦斯女性化的举止和单薄的体态,蓝色的温柔眼神和多愁善感,对军人礼仪的不重视。尤其是劳伦斯身边的两个阿拉伯学校的帅哥,明显是在暗示什么。最明显的暗示就在那句“放过我吧!”要知道,将军当时就说:“这么说太弱了。”不仅仅是软弱。一个军人在这种时刻说出这样的话,简直是纤细敏感到了极点。(会不会是劳伦斯还在受苦...)

在这方面,维基说:

劳伦斯作品中的一些章节,以及部队同事的回忆,都反映出他有性受虐倾向,喜欢鞭笞和肉体痛苦。Lawrence被土耳其军队抓获,在韩志铁路沿线的德拉遭到强奸和鞭打。劳伦斯另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是他的性取向。《智慧的七根柱子》这本书标有《致S.A .》的序言,被认为是写给一个14岁名叫达胡姆(全名谢赫·艾哈迈德)的阿拉伯男孩的情诗(见引文)。达霍尔姆与劳伦斯在1914年的卡穆斯考古遗址共事,两人关系密切。劳伦斯拒绝澄清他们有血缘关系的谣言,并在他回到英国时将达霍尔姆带回中国和他一起生活。1916年,劳伦斯派遣达霍姆前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北部,与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接触。1917年,达荷姆死于斑疹伤寒。劳伦斯后来在《智慧的七根支柱》中说,他的梦想——为阿拉伯人民赢得政治自由——是打算送给达霍姆的礼物。

维基还说:

在《七根柱子》中,劳伦斯声称,当他伪装成阿拉伯人去侦察德拉时,被抓了起来并受到了折磨。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对同性恋强奸的描述,并以此暗示劳伦斯是同性恋。

劳伦斯雇来殴打他的一名男子的报告表明,他有着非传统的嗜好,特别是受虐狂。

应该指出的是,那些证明劳伦斯可能是同性恋的人主要是传记作者和研究人员,他们甚至从未见过他。

说了很久就是什么都没说,但片中确实有很多暗示。比如劳伦斯带入英国酒吧的阿拉伯青年的原型应该是达胡姆。1913左右,他们在土耳其南部的一次考古发掘中相遇。劳伦斯教他摄影、阅读和写作,达胡姆成了他的助手。后来,两人同居了,劳伦斯为他画了一幅裸体画,放在他们家的屋顶上。达胡姆也是一名摔跤手。战争爆发时,劳伦斯远在英国,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Dahoum1918死于斑疹伤寒(另一位著名的同性恋亚历山大大帝也死于此病),最终天地永隔。

影片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暗示,就是劳伦斯被俘时发生了什么。当土耳其总督捏劳伦斯白皙的皮肤,土耳其士兵处决他的时候,他的表情极其猥琐。当劳伦斯从他的牢房被扔到街上时,他的第一个动作是把脸转过去,深深地埋在泥里。这些都暗示劳伦斯是被轮奸的,上面的材料里也有提到,但是我觉得这个不幸的经历和同性恋没有关系,因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性取向是先天的。

关键词五:死亡

劳伦斯之死放在影片开头,死亡和葬礼的过程符合史实。劳伦斯去世如下(维基):

46岁时,他在多塞特郡的一场布劳苏必利尔摩托车事故中受了致命伤,事故发生在他的小屋附近,即沃勒姆附近的云山(现在由国民信托基金管理,对公众开放)。事故的发生是因为道路的倾斜挡住了他看到两个骑自行车的男孩;为了避免撞到他们,他突然转向,失去了控制,被甩到了摩托车的车把上。六天后他去世了。

他的铜像被放置在圣保罗大教堂,与最伟大的人放在一起,供后人瞻仰。

下图是他最喜欢的摩托车,Brough Superior。他喜欢追求速度。他曾说“追求速度是人类的第二动物本性。”像所有传说一样,他在追捕中牺牲了。

最后,我们以劳伦斯众多名人朋友中的一位的评论来结束。

我认为他是当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我们再也见不到他这样的人了。他的名字将名垂青史。它将被载入战争史册...它将活在阿拉伯的传说中。

——温斯顿·丘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