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县第一中学的历史
古丈县初级中学的设立
(1943至1948)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批难民沿湘川公路西迁,几所国立学校和一些著名的私立中学迁到湘西。此时,按照省里的安排,邻近的县都已经建立了初中。于是,由双、田、唐、张世炎等古丈各界人士发起成立“古丈县初级中学”,并得到县令支持,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1942)报湖南省教育厅备案。
11月24日,县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决定,将国军营房作为县初级中学的校址。
12月12日,县政府发出539号指令:派双井五次担任古丈县初级中学代理校长。
1943年2月24日,国军营房楼(即武官衙门)改建为校舍并竣工。
3月1日,古丈县初级中学正式成立,即日起开始上课。招收两个班,学生100多人,教职工14人。
县中学成立后,“好好学习,努力实践”的校训由第一任校长撰写,校歌由语文老师向(又名小李)与第二任校长小合作撰写。《校歌》的歌词是:“武陵之巅,洞庭之源,五溪十万云山,学生,无忧无虑,安于山麓,尽我所能。只有我的教育才能让它雨过天晴,抗日和建国将是沉甸甸的责任。试着往前走!试着往前走!为什么要辞肩?”
郡县是当时古丈的最高学府,各界人士,尤其是知识分子,大都在“重任在肩”的前提下关心它,本着为桑服务,为桑教育的思想。可以说,富者付出,智者献智。当时所有古刹名人基本都曾在学校任职或任教(包括兼职上课)。在县城工作的知识分子工资只有外教的一半,尤其是进步教师去袁遗的积极活动,对学生更有感染力。向,又名小李,古丈白羊溪人,北京大学学生。当时他和爱人冯晓从陕北来到湘西。在校期间教过语文、地理、音乐、体育等课程,还担任过教学主任。他到校后,带领学生搞了一次学生潮,针对的是当时派出所对学生的无理拘留。他要求学生经常记日记。他还号召学生去他的宿舍阅读他在陕北时写的大量日记,并开办自己的报纸。他教的歌基本都是反映陕北劳动人民崛起的歌。特别是由于他的积极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他被迫在古住持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教一群学生唱《不要皱眉》这首歌,这是激励青年学生与困难作斗争,寻求光明出路的战斗号角。
当时全县大部分学生看到社会各界人士如此热爱桑梓教育,都能自觉努力学习。
古丈县初级中学停办
(1949到1951年)
1949年,学校因湘西“三·二事变”被迫停办。校长肖军去了外地。8月8日,县政府下达“教字1”命令:派田喜畴代表古丈县初级中学校长组织复课。然而,由于土匪猖獗,局势不稳定。开学后,全校只有32名学生报到,无法上课。报县政府批准,将校长田喜畴、事务主任谢在祥、学校主任张安宇留在校外,其余人员全部回老家。按照两石一石米的标准,1950年1月给校卫队发工资。2月份以后,解放军很快就要进军古丈,学校就没人管了。学校大部分教具将丢失,校舍暂由县人民政府使用。
古丈县初级中学修复
(1951至1952)
建国后,一切都有待去做。1951年,由于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努力(如决定拨出当地粮食6万斤作为建设费用)和省教育厅的支持(如拨款1000万元作为开办费),满足了复学条件。杨家大院被临时用作临时校舍(原校舍被县人民政府占用),9月1日正式复学极其困难,由县长和任校长。
1952年12月,根据省教育厅指示,学校名称改为“湖南省古丈初级中学”。人员和经费由省里统一规划,国家直接拨付。教育部门的文件直接发到学校,一切按文件精神办。
复学后是中国* * *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学校。一切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虽然条件差,但师生的精神很振奋。
全面把握质量期
(1953至1957)
1953年秋,新秀县人民政府大楼竣工,放弃驻地校舍,学校从杨家大院迁回原校舍。因为校址位于市中心,没有发展空间。报县委、县人民政府批准,省教育厅备案。1957暑假期间,校址与县人民政府驻地互换。
这个时候学校就认真关注德、智、体、美、技的全面发展。
在道德教育中:
首先,是大力开展时事政策教育。
其次,是认真开展学习反映英雄的好书活动。你每个学期必须读一到两本书。
第三,效仿徐建春、冯建、邢燕子、董加耕等。,学生们生动地受到了劳动和社会主义理想前途的教育。
第四,坚决落实少数民族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和政治待遇。在此期间,少数民族学生不仅享受助学金,还享受少数民族学生书籍补贴和少数民族新生入学困难补助。
第五,利用纪念性节日和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有机教育。
第六,认真执行中学生守则。
在智育方面:
学校提出了“教学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的口号。
1,要求老师认真备课,同年级成立备课小组,鼓励老师自己制作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2、开展互课、定期公开课、示范课等观摩教学活动。
3、公布考试成绩,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减免学费。
4.组织各科课外活动小组,建植物园,办动物角,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在体育方面:
一是注重美德教育,大力开展尊师爱生活动。其次,美化环境,开辟校园园林。再次,讲究生活之美,卧室要求被子和电器的堆放。在师生中,叫穿花花绿绿的衣服。为了整理衣服,特意在学校门口放了一面大镜子。
在理工教育方面:
一是自然科学教研组定期向校务会议汇报;二是请老师专门讲一讲如何进行理工教育。
在教育革命期间。
(1958至1966)
从1957到1966,学校情况变化很大。具体如校址变更、学校迁址、学校更名,规模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政治运动频繁。学校工作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一)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学校工作。
1957年春,学校成立了党支部。从此,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学校的一切重要工作基本上都由党支部决定。
(2)反右运动后,政治运动此起彼伏。从1957年暑假开始,反右派斗争就开始了。反右派斗争告一段落后,发动双反,横扫五灵,批判地方民族主义,交心,红辩论,白旗飘扬。这些被推迟到1958年9月23日。1959年也搞过反右倾,鼓励努力。1960年,我们进行了双革命和三反;1961年反五风;从1962年开始,社会教育运动又来了。虽然是在节假日和晚上举行,但是对教学影响很大。
1958,学校由教育部门直接管理,受国家委托下放到县,成为县级单位。同年,学校开始办高中,改名为“湖南省古丈中学”,但仍使用原来的初中印章。1960年5月,校名命名为“湖南省古丈县第一中学”,并加盖木钢印。
“反五风”之后,58年来受打击受惩罚的老师们都回头看了。而且基本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筛查和康复,但是都不够彻底,大部分都有尾巴。通过讨论,我吐槽了一些委屈。
在调整、巩固、充实的基础上,教学中提出了“精雕细刻”的口号,克制了前一段的过激做法。建议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师生都主张苦练基本功,教法主张“少而精,启发式,反对全日制灌”。
教学一定要结合政治思想教育,但要结合文道。
教师继续教育,也提到了日程上,提出了“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口号。允许专业水平不高的老师多学文化,少学政治,所以函授教育是正规的。
“文化大革命”中的学校
(1966至1977)
1966年春,开始批判“海瑞罢官”。起初语文课合并,5月政治、语文、历史教学时间停课。从“海瑞罢官”那一批到“三村”那一批,暑假发展到停课闹革命,1968年9月14日学校革命委员会成立。从此,学校在军代表、工代表和革委会的领导下,一方面下大力气早请示晚汇报,举起忠诚的旗帜,跳忠诚的舞蹈,跳。另一方面,我们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和清理。
8月份开始推荐升学,恢复招生。
1968年11月19日,学校改革委员会第十次扩大会议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取消校长制、校务委员会制、通识教育系制、教研组长制和班主任制。重新组建政治、教改、后勤三个小组。变三三制为二二制。把全职换成兼职。开设毛笔字、数学、理化、生产劳动、军事体育等课程。实行“官教兵,教官教兵,兵教兵”的原则,决定课堂教学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每节课都要学习毛主席语录。自编教材,取消入学考试,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制度,入学考试推荐必须实行班线,组织全校学生进营、连、排,进行军训。
经县革委会批准,1969年2月,古丈坪小学和古丈一中合并,开始办九年一贯制。小学五年一贯,中学分两段。当年3月招生,春季开学,两年初中班。(1975年5月,古丈坪小学完全撤销原校,取消九年义务制)
1972年,根据四级办学精神,县革委会更名为“湖南省古丈县第一中学”,与农村中学相同,成为局级以下事业单位。
1972通过批判极左思潮,大抓教学质量,正确提出了“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号召。要求正确处理三个关系:课堂教学与教学改革的关系;阶级斗争和文化阶级的关系;学习书本知识与参与实践的关系。划清“为革命而教,为革命而学”与“智育为先”的界限;“学习型”与“差异学习”的界限;理解“课堂教学”与“出厂下乡”的关系;正确认识“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问题,实现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位一体。因此,教育状况明显改善。县里还召开了提高教育质量现场会。然后恢复高考。但由于张铁生的“空白动作”,这次高考无效。
振兴时期的古丈一中
(一)拨乱反正。粉碎“四人帮”后,从1977年开始,“四人帮”所宣扬的“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不要有文化的剥削者和精神贵族”的谬论就被深刻揭露了。然后恢复了高考和考试制度,取消了推荐升学制度。
1978年8月,罗仲卿同志、彭朝南同志任副校长,从本学期起恢复初中三年学制,从1981年8月起恢复高中三年学制。11月,学校被定为泉州市重点中学之一。同时,团职军官毛会品同志任校长,同年恢复学生会组织。此外,诸如新的《中学生守则》、《全日制中学临时工作规定讨论稿》等相继实施,学校工作也逐渐纳入教学导向的轨道。
(二)执行政策,尊重教师,尊重教育。落实政策的工作早在1972年就开展了,但阻力仍然很大。基本上,我们每次实现一个方面时都有一个尾巴,其中一些仍然有一个大尾巴。直到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县里成立了执行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以后。
通过政策的实施,不仅被实施的人感到舒心,全体教职员工也欢欣鼓舞。80年代,有一定威望的教师被推荐为州县政协委员,两名代表教师被选为州县人民代表。外教张还当选为州党代表,还被评为优秀教师,并在省一级首届教师节大会上受到表彰。1988年,杨九华先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受到省教委和国家教委的表彰。
(三)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突出办学重点。在德育方面,先后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三爱为中心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多渠道、多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和“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在智育方面,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先后开展了快慢班、实验班、重点班的办学试点,积极探索教学经验,探索办学规模。同时开展了教改课程和精品课程的评优活动。从1985年下学期开始,刘文海校长亲自联系湖北天门等地,派教师到天门中学和武师大附中学习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此外,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从无到有开展电化教学,科学、化学、生物实验正式从教室搬到实验室上课。为了交流教学经验,指导处还不定期编辑教学通讯。
(4)加强高三毕业班文理教学,恢复高考,建立各种考试制度,学校里读书学习的风气骤然高涨。古丈地区的文化教育一直落后于其他地区,但大中专入学标准全省统一。所以从1978年开始,我们学校就一直在高二进行文理教学。从1981年开始,断断续续办高中补习班,或者插班复读生。寒暑假,我们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给即将毕业的学生补课,延长晚自习的时间。目的是通过增加学习时间来提高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自从我们拨乱反正以来,学校的发展和变化突飞猛进。例如,自1977年以来,每年都有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和中专。其中,1977年至少有32人考上大专和中专,1988年最多有78人。1986之后,学校的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新的教学楼和办公楼,全套新的办公和学习桌椅,为进一步办好古丈一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