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城的防御布局和地理选择是怎样的?

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城是最具代表性的都城之一。它所在的关中渭河两岸,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建都区。有两个朝代和政权建都年以上,是中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地区。现有的研究已经肯定了它在防御中的有利地位。当然,这么长时间在这里建这么多都城,绝不是单一的防御优势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条件和政治形势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

1.唐代长安城的历史发展

唐代长安城继承隋朝大兴城,始建于隋初。之后经过两朝不断的重建和修建,成为同时期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市。由于长安城的面积很大,第一次建造的时间被限制在只有九个月。隋唐时期长安城几经大规模重建,被朱温破坏,防御设施不全。

此外,由于长安城周边地形优越,统治者更注重防御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周边兵力的部署,其防御体系也很有代表性,即城市自身防御能力较差,外围防御更为重要。

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以渭河冲积平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其间渭河纵贯东西,南北有多条河流切割。总的来说,渭河把关中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方开阔,靠近黄土高原。

南部与秦岭接壤。北方有洛河、泾河等大河,分为黄河与洛河之间、洛河与泾河之间、关中以西的泾河三部分。渭河南岸更复杂。几十条河流从秦岭流入渭河,把这里切割成非常小的平原。长安城位于渭河、淝水、水漾和秦岭的小平原上。古人长期修筑关中平原,军事交通十分便利。

2.长安防御体系的建立

人们充分利用关中平原的微观地理形势,在关中平原上构筑了相对系统的防御体系。唐朝继承了这些防御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历史时期军队行军主要靠畜力和人力,便捷的交通可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大大加快通行速度,提高便利性。防守方必须提前在交通线上设置防御设施,以达到延缓进攻甚至阻断进攻的目的。

长安位于关中中部,交通四通八达。由于关中平原南北短、东西长的地理特点,长安城内东西交通线比较发达,南北交通线也比较多,南至巴蜀,北至长城。相比较而言,东西向交通线更常用,南北向交通线在一些特殊时期作用显著。

长安周边有很多城市堡垒,都是依靠交通线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多条道路的交叉路口,修建大型防御堡垒。这些城堡主要集中在关中的东部和西部,它们与关中的交通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御网络体系。

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都城,都有独特的地理环境。都城的防御在历史上一直受到重视。但是,专门研究首都防御体系的成果还不多见。只有在相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如军事战争、地形地貌、人类建筑设施、产品、政治、经济等。,防御系统或多或少都有涉及。根据一些现有的研究,每个首都都有独特的防御系统。

3.长安选址的原因。

首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防御体系形成的地理基础,而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是防御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武器装备、建筑材料等是防御体系形成的物质基础,国内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状况和敌对势力的立场是防御体系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都的防守首先表现在选址上。在历史上,人们对首都的选址有过丰富的经验。史念海谈到了“首都位置的选择...总的来说,自然环境、军事和社会基础都要考虑进去。”接着又说“军事防御条件是形成资本的必要因素。”

借助首都附近的军事防御,可以抵御外敌进攻。“谭启智还把都城选址中的军事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谈,提出都城具有内守外守的性质和功能。后指出了中国古都的选址原则。

整体来看,关中平原四面河山,周边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关中平原也被灌注的几条河流切割成几块。关中南侧的秦岭山势险峻,山高谷深。经过夏秋雨季和冬季的大雪,道路泥泞湿滑,更加难以通行。

秦岭南北交通线大部分是沿着河谷修建的,这些道路都是由宽度有限的山脉开辟的。有的在悬崖峭壁上凿栈道,大部分不易大规模行军,可谓易守难攻。关中东侧的黄河,雨季流量大,水流快,只能通过桥梁运兵,冬季河角可以通过,起到阻挡敌对势力的作用。

关中北部被黄土高原和众多山脉阻隔,连绵不断,只有在山谷中才能到达。关中以西有几座高山,对交通也有很大影响。

关中周围的地形大大耽误了军事交通。在交通条件极其困难的历史时期,军事交通的便利对军事行动影响很大。一个四面交通困难的地区,比如关中地区,非常有利于军事防御。其次,关中地势险要,为防守方提供了修建军事堡垒的优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