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文人看起来那么孤独?

首先,很感谢你的提问!说明你是一个有思想有想法的人!其次,看到这个问题我有点感动。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但恐怕是我书读得不够多,想得不够深。我就班门弄斧吧,所以我觉得你应该多参考一下。

所谓“以家治国”,让世界变平。如果一个人连天下都可以治理,那么所有人都会认为这个人是人才!十年寒窗只为一日,官本位,发挥一生所学,治国安民,名垂青史。

这个观点是好的,但是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权者”,也就是统治者。统治者有军队和权利。在封建社会,谁愿意轻易招惹他们?然而,知识分子虽为官,却从来没有实权,权利掌握在野心家、武将、贪臣、奸臣手中。

在和平年代,很容易说文人也过得不错,可以施展抱负。比如“贞观之治”时期。

但一旦政府黑暗,统治昏庸,知识分子就不会满足于这种局面,因为他们的清高正直本性。有的消极避世,如陶渊明《竹林七贤》,有的积极反抗,如《党派之祸》。

知识分子千百年来一直在“出世”和“入世”之间选择。一方面,我想做官,实现我的治国救国的人生理想。一方面是统治者不肯屈膝,想维护自己作为文人的尊严。

这是一个矛盾,但无论是“生”还是“入世”。他们的命运将会有所不同。他们生来如此。因为他们是文人,对社会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责任感。他们对社会负责,他们对黎明的人民负责。所以不能自作聪明!

看起来又苦又冷,只是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社会重量!而且特别负责,特别自尊,特别清高。

谢谢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