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的历史演变
《史记》载:(舜)“练皇三十九年,南巡猎,崩于苍梧之野。”舜帝,姓姚,史称虞舜,是中国五帝之一,古代领袖的典范。司马迁《史记》说:“天下之名,皆始于虞舜”。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舜帝南巡不仅到了“苍梧之野”,还远至“扶南交趾(今越国)”。相传南巡时曾在“苍梧之野”打鼓作曲,其曲名为邵,又名邵岳。它也被称为“九韶”,因为少乐由九块组成,即“少乐的百分之九十”。舜帝南巡时扮演少乐,最著名的史书记载有两次谣言。一次是“舜在山中奏韶乐”(即南岳山脉),称韶山(即湖南韶山故里);还有一次,叫少师(韶关少师)。唐代谢初写《解》:“曲江有玉皇庙。故有古语曰:‘顺左乐在城东岩’,故石名少师,州名少师。
周秦以后粤北行政的演变
先秦(春秋战国)属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214),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郡。当时粤北属于南海郡龙川郡(今乐昌、乳源、连州、连山、连南五县,秦时为长沙郡,汉初为桂阳郡)。秦龙川县范围很广,相当于韶关、河源、梅州、潮汕。秦始皇还在龙川县东部(凌洁南麓)设立揭阳守备,在西部(梅岭,今大埂岭)设立横铺守备。
西汉高祖五年(202年),在荆州南部增设桂阳县。
南越国(前204年至前111年)除乐昌、乳源、连州、连山、连南五县外,均属龙川郡。
汉高祖丁原六年(公元前111),平定了建立了近百年的南越国,岭南设九郡。经分析,原龙川县位于揭阳县东部,苏中县西部,属南海县。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桂阳县以南加始兴县,粤北属之。
西晋永嘉元年(307),改绵阳、汉仪两县为襄州始兴县。东晋咸和三年(328),改绵阳、韩嫣为荆州始兴县。此时粤北的韶关、清远都是始兴县管辖。
南朝时期,粤北的行政版图几经变更。嘉年间(560-566),建立东衡州、西衡州,东衡州相当于今天的韶关,西衡州(包括今天的鄢县、英德)相当于今天的清远。
隋开帝九年(589),东衡州改为韶州,以州北少师命名。
隋开帝十年(590),韶州并入,西衡州改名为。
隋黄凯十九年(599),郴州划归广州,隋仁寿元年(601),广州改名为周帆。
隋大业三年(605年)属南海郡。
唐武德五年(622),岭南俚帅杨士略来到潮汕,被唐政府任命为总经理。周迅的总经理最初管辖周迅、潮汕和韶州。杨士略,广东人,出生于依安县海阳县蓝田关全飞小路。李楠陈振明,隋朝至唐朝,卒于垂拱年间。他在任期间,促进了潮州、周迅等地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进一步融合,为后来韩愈治理潮州奠定了基础。今天,粤东人民纪念他平定南疆的功绩。路叫平南路,公园叫平南公园。还为他修建了神龛和牌坊,并题写了《飞泉玉露》,纪念他的出生地和妻子傅氏。梅州有句古话“梅州前有阳、古、布”,可见俚语阳的地位。
贞观元年(627),韶州调至广州任总经理。
天宝元年(742),广州改名南海郡。
甘源元年(758),南海县改名为广州。
南汉干衡元年(917),广州升为兴。
明初洪武二年(1369),属广东省省会邵州。
民国三年(1914)设置为岭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