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花的植物学历史
另一种观点是基于南宋末年岳石庚的《张进兰谱》中对几种兰花的描述。其《乌兰》篇曰:“色深紫,有花萼15枚,干紫鲜红。如果是栽培的,就不一样了,有20个花萼。花头差别很大,颜色反映人的眼光,如一凤一凤。叶子高大刚毅,苍白可爱。”类似的品种还有陈孟亮、潘华、赵施思、贺兰,都有紫色的花,在张进兰圃统称为紫花。在吴和吴主编的《兰花》第77页上,宋代称为兰圃的紫兰指的是现代的中国兰花。除了齐欣、战戟主编的《中国兰花大百科》第90页,还说:“中国兰,又名年兰,也是我国传统的观赏兰,早在南宋时期就有品种记载。”张金位于福建南部,历来盛产兰花。以上说法不无道理。可惜《张进兰谱》只有对各种兰花的简单描述,没有图集。原种已失传,无中国兰、兰花等字样,但统称为紫兰。仅通过花深紫色、花紫红色、叶高大等字样很难确认,因为当地一些大花蕙兰和大花蕙兰的植株形态相似。尽管如此,有很大的可能性,一些古老的紫色兰花是今天的中国兰花。
同样,也没有图谱,只有品种的植物形态文字描述。更具体、更接近墨然的应该是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中的《广东通志》卷五十二。本卷“花”一栏,有“兰生于山谷,叶阔而韧,长一两尺,四季常青。茎是紫红色的,四五尺高正在开花,花下的黄色里有紫色的斑点。这部分内容摘自《广东通志·罗敷志》。罗浮山在广州的东部。古今盛产大花蕙兰,人所共知。”紫色的茎是红色的,花有四五英尺高。“这明明是兰花,国内其他兰花几乎看不到这种株形。以“墨兰”为题直接记载这种兰花的兰花典籍,应该是清末南海佛山人民区的金策所著的《凌海蓝燕》。本书将中国兰分为“白色中国兰种”和“黑色中国兰种”,共计19种。其“白兰花种”中,有8个品种上榜,分别是企A白墨、柳叶白墨、玉版自墨、硬剑白墨、软剑白墨、短剑白墨、绿墨、金丝白墨。其《墨兰种》所列品种为直剑香墨、直剑小墨、柳剑小墨、绞剑墨、新山墨、长剑墨、短剑墨(单子墨为秋季开花的秋单。古时候科举考试是在秋天放榜传喜讯,此花在秋天开花,故名),陶金素,金边墨,金塔,朱砂墨,共计11。在这一项之后,作者还提到了三种:球墨、铁面冰芯(即白舌球墨)、紫凤尾,但从它们的描述来看,应该属于今天兰花分类的金边(小蜜蜂兰)范畴,而不是中国兰。兰花品种如此之多,可见清末广东玩兰之风之盛。
纵观史实,中国大花蕙兰的栽培和观赏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清朝中期以前,是中国兰花栽培和观赏的开始。这一时期,大花蕙兰仅被大花蕙兰产区的少数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栽培和欣赏,并未广泛流传,但已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花卉,其文化内涵已溶于中国丰富的兰花文化之中。
第二个时期,从清末到民国,是中国兰花栽培和观赏的初始时期。据凌海蓝燕记载,当时可引的兰国,如“大良连通,以艺兰闻名,盆满千株,百株,罗尚书别墅”,“四会素朴,桂江园林,兰花最盛”;“佛山沙坑周艾日通也有名”;“省壁知宜兰,有老三忘名。他住在河南(今广州市海珠区),电话号码是蓝剑。死后种了几百盆好种,妾散卖,一千多块钱。”可见当时珠三角各地已经出现了大片兰花。这些兰花大多是兰花,兰花的价格也不低。“一盆兰花过了十年,贵的一百多金。”传说安徽茶商拿福建产的兰花当礼物投广东茶商。今天的徽墨是中国兰花的传统品种。据潮汕地方志记载,当时潮汕的一位大官僚方耀(普宁洪阳人)也曾手持软剑大白墨向慈禧太后进贡。可见,中国大花蕙兰在这一时期已经进入了栽培和观赏的初级阶段。
第三阶段,从民国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兰花的栽培和欣赏在中国大陆部分失传,在中国台湾省兴盛。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中国大花蕙兰的栽培和欣赏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建国初期,热爱兰花的朱德主席多次到广东、福建考察。工作之余,他也处处关心兰花。在他的倡议下,他在解放北路1958建设了广州市中心的兰花公园,收集的兰花种类繁多,其中很多是传统的兰花品种,极大地促进了兰花在广东的发展。直到今天,广州兰圃已经成为游客休憩赏兰的好去处,但与之。此时,在早年一些日本兰花爱好者的影响下,在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台湾省省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得中国兰花的种植、观赏和贸易在那里蓬勃发展。它的蓬勃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酝酿期。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省本来就是盛产国兰的省份,与邻近的福建省(福建省是栽培和欣赏国兰历史悠久的省份)的频繁接触,对台湾省的国兰产生了早期影响,一些国兰品种也是从福建流传下来的。此外,日本占领台湾省期间,日本兰花爱好者来台湾省购买兰花,刺激了台湾省兰花(包括兰花)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台湾省莫兰正在酝酿。
第二个是莫兰线艺的上升期,线艺兰花始于日本,早在200年前,日本就出现了线艺兰花热。当时的一线兰花品种叫甲叶五(铁匠家的意思),是铁匠培育的,是兰花品种。到1904年,日本人大代表河内丰次先生在其任职的台湾省三义车站(今三义车站)前的竹林中,发现了一株帽子很深、有白线的墨兰(即台湾省人所说的报兰)。当时兰花界一致认为,无论是叶芝还是线艺变化,兰花都比日本传统的兰花线艺好得多,当即在台北以300元(相当于冈内季风先生三四年的工资)的价格出售。这种兰花后来传入日本,取名“真鹤”。此后,墨兰的线艺兰花热在台湾省异军突起,墨兰的各种线艺相继被挖掘出来,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半个世纪后。从65438年到0957年,分别在台湾省花莲县枫林家黑洞发现了“从此幸福”(罗阿通发现,周德毅命名)。这两种线艺兰的艺术定位变化丰富,直至《福寿冠》和《龙凤冠》的出现,将台湾省线艺兰热推向高潮,为兰的欣赏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第三是摩诃达摩的兴盛时期。1973年,台湾省人发现了一株株形短小,叶片丰满多肉,表皮皱折,尾部钝圆的线艺兰。这种兰花容易栽培,其叶艺变化无穷。自成一系,在台湾、香港、澳门甚至日本都很流行。90年代最高艺术家的售价达到兰花的最高价,约为人民币654.38元+0-2万元。在达摩然的带动下,1974发现了文山佳龙等龙行金剑新品种,随后又发现了矮化种田、九芝、武芝,为兰属植物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第四,莫兰花系列的崛起。它的首发品种是大屯麒麟。本种于郭俊成大屯山1977被发现。其花形较大,与一般兰花不同。是巢式奇瓣,主副瓣双层多瓣。第一层是柳树花瓣,第二层是水仙花瓣。唇双层三裂,舌尖绯红。类似的奇葩还有474年发现的玉狮子、1979年发现的香菜、1980年发现的国香牡丹,并称为台湾省莫兰四大奇葩。同时期还有墨兰蝴蝶的花,如文山奥德赛、文汉旗蝴蝶、干坤蝴蝶、华光蝴蝶等。
第五,兰花系列和花瓣系列的发掘。擅长普通花和兰花花瓣的也可以成为奖励点。以彭先生命名的墨兰(红花系列的代表)发现于1963,注册于1982,以其鲜艳的颜色、细腻的粉红色和优雅的叶子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冀涛的带动下,又出现了樱姬、凤凰、阳明锦、新娘角姬等其他兰花,一时形成了蕙兰、红花系列。中国人以红色作为喜庆的表达,这种花在春节前后盛开,可以形成卖点,变得炙手可热。花瓣形的花出现了,如清河、龙梅、十八角美、彩龙等。到了六七十年代,台湾省省莫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奖多分的热闹局面。此外,当它出口到日本和韩国时,它的贸易量大大增加。最高峰时台湾省省有20多万兰花种植户,兰花种植技术随着该省农业的精细化而越来越精良。出现了各种兰花苗、种植材料、花盆、化肥、农药、棚架、喷雾器、遮阳网,甚至警报器、防盗网、德国牧羊犬守卫等与兰花种植相关的用品和物品,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兰花产业。各地的兰花协会和展览也让人眼花缭乱。这是墨兰在台湾省的兴盛时期。
第四个时期,70年代以后,在大陆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两岸交流频繁出现。在海峡两岸兰科家族的相互作用下,出现了中国墨兰的全面发展时期。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各种健康的国粹有了很大的发展机会,墨兰在顺德和南海这种有着悠久栽培历史的珠三角开始升温。台湾省的兰家人和商人成群结队地来了。他们发现台湾省很小,各种兰花资源都开发得差不多了。大陆地域辽阔,大部分兰属植物原产地的兰种资源和消费市场尚未开发。这里既有兰花机,也有商机。他们带来了兰花新品种、丰富的兰花市场开发经验和先进的兰花育种技术。短短几年间,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掀起了寻找和培育兰花的热潮。以珠江三角洲和广东潮汕地区为龙头,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先后开发了莫兰奇葩、中国奇葩、典雅花、佛手、竹海渔夫等拳头品种,以及莫兰水晶系列和莫兰银华、白宇苏进等多功能品种。兰花有花瓣形的花卉品种,如岭南大梅、南海大梅、何炅、南国水仙等。他们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兰的园艺品种和品系,促进了中国兰在福建、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等其他中国兰产区的发展。莫兰的内销和外贸量也激增。中国大花蕙兰不仅在产地栽培和观赏,而且在华东、华中、东北、西北等地也为人们所喜爱,并发展成为东南亚、东北亚等世界各国的中国民居。中国兰花以其丰富的品种和观赏价值,以及其极强的地理适应性,向四面八方发展。
中国兰花栽培和欣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除了融入中国传统兰花文化之外,还因其幽香、淡雅、飘逸而为人所欣赏。它被用作美德和美德的隐喻,被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比如宋、元、明、清乃至近代中国,画兰花很少用兰,多以兰、蕙兰为材料。到了近代,广东、福建一带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经常有人用油画、水彩画、粉彩画大花蕙兰,这在画大花蕙兰、春兰中并不多见。在广州、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地区,有许多以中国兰花为图案的建筑装饰和木雕。值得一提的是,近二三百年来,由于各地对兰花的栽培不同,形成了各种特色壶,如云南、贵州的壶、四川的桶壶、江浙的开壶等。最优雅典雅的是著名民窑佛山石湾窑烧制的墨兰盆。这种蓝壶的款式很多,大部分是陶胎和釉面开彩壶。盆体上有瓜垄,多色开放式塑料桩,盆口上有荷叶波浪边;最受欢迎的是浅绿色的开放式瓜脊盆。这种大开盆非常适合培育高大、健壮、传统的国兰,放在岭南园林的亭台楼阁里看起来非常大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