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运动“世说”中的名词解释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中期、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征的文体改革运动。因为它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具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个概念是韩愈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六朝以来强调音律、修辞、排比的骈文视为俗文,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的文章传统,故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恢复古代的儒家道统,把文风改革和儒学复兴变成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的时候,我们进一步强调文明道教的必要性。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代表人物。
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因
唐宋古文运动是一场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所谓“古文”是为了骈文。先秦两汉散文的特点是简约自由,线条简洁,没有格式约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比、修辞、旋律、典故的文体。南北朝以来,骈文盛行于文坛,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骈文虽有佳作,但大量文章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流于形式,如对偶、气质、典故、修辞,华而不实,不适合使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时,苏绰曾仿《尚书》为大高,主张商周古文改革,但并不奏效。隋文帝下诏禁止“以文传情”,李欢上书要求葛文华这样做,但都没有扭转颓势。初唐文坛,骈文仍占主导地位。唐太宗对于文笔还是华而不实的。历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雕色”的观点。王波提出要改革写作的缺点,但自己的作品仍然使用骈体;陈子昂也揭开了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小、李华、袁捷、杜、梁肃、刘冕等先后提出“取经”的主张,用散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第一次古文运动(唐朝)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大旗,主张学古文、学古道,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一思想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斗争的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个运动有它的发展过程。骈文盛行的时候,有人曾要求改革。初唐时期,陈子昂提倡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后来,萧、李华等人纷纷效仿,提出采用三代两汉之法的主张,为汉刘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虽弱,但贞元之后,社会暂时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复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就成熟了。他们提出了“挟道”、“挟”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他们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写真情实感,强调“言事”(韩愈答李益书)和“言必出”(韩愈《南阳范少舒墓志铭》)的原创精神。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一方面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势头越来越强。
第二次古文运动(北宋)
晚唐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注重刻章刻句的不良文风。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部分文人推崇韩、刘,掀起了一场新古文运动。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一方面,他主张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强调文道合一,道先于文。他写了大量朴实自然的散文,清除了晦涩难懂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近人、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 *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宋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为“唐宋古文运动”。
编辑这个唐宋古文运动的代表
唐朝代表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唐代仅有的两个人。他们提倡古文,是为了弘扬古道,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韩愈。
同时又想说话;传其言者,亦是有志于古道者”(《欧阳生悼后》)。因此,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放在第一位,但韩更强调儒家的仁学和道统,而刘则主张“以时、物为道”。此外,两个学派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崇尚“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富根者实成,满膏者艳,仁义者如其言”(韩愈《答李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了文章的表达形式,所以“雄浑之言,适短而声高者也”(2)关于学问标准,主张“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上),而且不仅是经典和历史,还有屈原、司马相如、杨雄等的艺术成就。,从而吸收他们的精华,丰富他们的著述(韩愈《释学》,柳宗元《答魏仲礼书·师道》)。(3)创造新思想新词,不避“奇奇怪怪”(韩愈《寄穷篇》),反对模仿跟风,要求“唯其言而行”(韩愈《答李义书》),认为“唯古词自出,不为贼也”(韩愈《南阳范绍书墓志铭》)。所以,古代圣贤的著作,应该是“从他们的意思来学,而不是从他们的话来学”(韩愈答刘·)。(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内容荒诞的作品,认为“还是用文锦掩盖的事。".不知道就心烦。”(柳宗元对吴武灵《非官话》一书的回答)。⑤要求写作态度认真,不马虎,不懒惰,不昏庸,不狂妄(柳宗元答魏仲礼《师道》一书)。⑥反对一味强调过去,认为“古人也是人耳,夫远也”(柳宗元《与杨京兆书》)。他对“尊古虐今者比肩”(柳宗元《论友为文书》)的情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很多,柳宗元。
“若皆生生不息,则文章繁盛,古无前例”(柳宗元《与杨京兆书》)。显然,韩、刘倡导的古文运动,就是要打着复古的旗号,搞文学革新,推动文学进步。韩、刘提倡古文,在当时经历了一些斗争。韩愈曾说:“一个仆人,当了很久的作家。每次他在自己心目中认为自己是好的,就会认为自己是恶的。名字小,说明人也小;你要说什么就说什么,人家会很奇怪。”但是,面对人们的批评和嘲笑,韩愈没有动摇。他“弃俗而不闻,笑而不辱,呼后而学”(柳宗元《答魏仲礼师道书》),不断壮大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敖、皇甫石、韩力等。,他们改相为教,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发展。韩、刘注重从口语中吸收新鲜词语,提炼出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拓展了书面语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杂文也用古文,可以说是古文运动的继承。
宋代代表
欧阳修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从晚唐到宋代逐渐衰落,骈文复兴。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成为文坛主流。于是新一轮的古文和骈文之争开始了。到了宋代中期,由于欧阳修的创作和引导,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诗歌革新运动。欧阳修主张“文学应以明道为本位”,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为诗文革新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方向。他还注重培养和选拔古代汉语专家。曾巩、王安石、苏轼都是他的门生。他们的散文创作继承和发扬了刘汉的传统,别具一格,异彩纷呈。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唐代统称韩愈、柳宗元,宋代统称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为苏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对古文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苏三等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八位大师在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名作。
唐宋八大家对散文创作的贡献
1.在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强调“以为文”、“以道为文”,反对“为文而文”。2.创造了一种“该说的话一定要说出来”才能传达意思的散文语言,既明道又充满了文学意象。3.在表现手法上,八大宗师往往将叙事讨论与描写、抒情相结合。
编辑古文运动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在这一段
韩愈
议论文:原路,老师笔记,杂记,李易书答案。叙事散文:张忠诚传记后记、刘子厚墓志铭、十二郎祭文。韩昌黎作品集
柳宗元
山水散文:《永州八记》、《喜德西山宴游记》、《小石塘列传:儿童区传》、《种树骆驼传》。政治论文和寓言小品。刘合东全集
欧阳修
政论论文:《鹏荡论》的叙事散文:《醉翁亭的故事》杂文:《六一诗》王安石杂文:《答司马建议》、《告诉我》、《读传》、《书刺客列传》、《商》等。
苏轼
文学散文:《石钟山集》、《何方亭集》、《赤壁赋》、《后赤壁赋》,历史或政治评论:《诸神之书》、《范增论》、《后汉书》、《韩非子论》、《甲戌论》、《晁错论》、《教战守策》。
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宋代古文运动的背景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取得了胜利,但是骈文并没有消失,在晚唐以后继续流行。五代至宋初,浮华华丽的文风再次泛滥。前蜀牛锡基曾在杂文中说:当时的杂文“忘了教化之道,盛行以艳”。北宋初年,王禹偁、刘恺又开始提倡古文,都主张文道合一。但他们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强大的运动。宋真宗朝和宋仁宗初年,以杨仪和刘芸为代表的“昆西派”追求声律优美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的文坛。直到《石碣之民》问世,才给延续百年的颓废文风以有力的打击。石碣写《奇论》,猛烈抨击“杨仪之赤贫、风骚举止、花花草草、淫奢淫逸、华而不实之编”,并在《范思远之书》中号召“埃尔桑同志尽力排挤他,以免害道”,立志“学而优则仕,必须以义为本”,宁死也不写淫文。但是,石杰的创作并没有太大的成就。宋代古文复兴,直到欧阳修倡导才形成运动。
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并领导了一支写作队伍。苏洵和他同时代的人,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手下的黄庭坚、、、秦观、晁等人,都是古文大家,各打各的旗号,扩大了影响,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水平。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崇尚明道。欧阳修说:“得道者,文不难来。”(答吴冲《儒林外史》)苏轼说“我所做之事,必合乎道”(引自斋藤优子《风俗集》)。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二是不谈学习先秦两汉,直接取韩愈之法。王禹偁说“近代古文大师只有朝鲜历史系”(答张付书)。他们学习韩国的* * *相似性,也就是学习韩国人的“文采顺从”和平易近人的风格,而不是他追求怪异和古怪的倾向。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刘开创的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为人们所接受的新书面语的基础,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散文传统的精神。阿明朝学者,称欧陆、曾、王、、韩、刘为“巴先生”,毛琨编著《唐宋八大家钞》,为唐宋古文,取得了相竞的地位。明代的宋濂、、王、归有光等人,清代的桐城派、阳湖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都受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主要是反对以“昆西体”为代表的奢靡文风。但这场同时革新诗歌和散文的文学运动,与政治斗争的关系更为密切,持续时间更长,传播范围更广,参与者更多,影响更为深远。
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一些上层文人痴迷和平,粉饰和平,歌功颂德,使晚唐五代以来的飘文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宋朝建国先天不足,北方辽国,疆域未完,没有复辟汉唐帝国的氛围。与此同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合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益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文人学者表达国耻,充满民族忧患,要求变法,主张写反映现实的诗,歌颂韩愈、白居易,形成对立的文风。因此,北宋的诗歌革新运动从一开始就适应了政治斗争的需要。其发展过程有三个阶段。
编辑本段:宋代古文运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建立到真正的氏族王朝,从165438的70年代持续到20世纪初,这是初始阶段。开创者有刘恺、王禹偁、木秀、石碣、姚宣、孙富。刘恺第一次举起了“尊韩”的大旗,提出了重视经世致用、崇尚朴素、崇尚启蒙等主张,反对当时的奢靡文风。王禹偁还主张恢复经典,主张写“传道授业解惑”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中“文从”的一面。他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反对晚唐以来的颓废诗风,在创作中实践自己的主张。他的诗歌内容现实,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悦目,显示了诗歌革新运动的初步成果。然而,他们倡导的文学改革在当时影响甚微,而以杨仪、和钱为首的学派的中国风格开始传播。因此,随后的木秀主张为道而学文,强烈反对骈文之声。他不顾庸俗的诽谤,刻了几百个韩刘基,在京城贩卖,鼓吹韩自任。后来石碣在《聊斋志异》中点名批评杨仪“点缀风流生活园艺”,“伤害圣人”。但他们在诗文理论上未能提出新颖实用的观点,更注重文章的语言形式。除王禹偁外,这些人的散文大多有苦词之病,创作成就不高。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宋仁宗王朝,从165438+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是这场运动的高潮。主要代表作家有范仲淹、李觏、、施延年、、梅、宋祁、欧阳修、苏父子、王安石、等人。首先,范仲淹在仁宗天盛三年(1025)提出的《改革时弊政纲》中,主张改革文风。天盛七年(1029)和明道二年(1033),朝廷颁布了两项禁绝浮华、提倡散文的诏令。因为朝廷的立场,主张改革文风的人层出不穷。他们的频繁交流和相互唱和,对文坛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冲击,呈现出巨大的势头。李觏要求文学要向世界学习,发挥“管理事物的工具”的作用,反对仿古和“为美雕梁画栋”(《李尚舍人书》、《商宋舍人书》、《原文》)。朱茵放弃了骈文,致力于写淡雅的古文。苏舜钦高度评价了古代任用官员收关的重要作用,认为写诗写文的根本目的是“时势所向,以警众”,“以补失”,反对以花美为胜,主张“德胜而后振”(《孙尚冲谏》)。梅强调《诗经》和《离骚》的传统,重视比兴,极力贬低排场的陋习,要求诗歌要表现人情、物态、新语、景物、悟性,达到“平淡”的高境界。苏梅和苏梅的诗歌风格不同,但都注重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有力地打击了昆西哀怨的漂浮诗风。他们为诗歌革新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处于苏、梅之后的欧阳修是这一阶段乃至整个诗歌革新运动的主导者。他在运动中的突出作用有:(1)有意将诗歌的革新与范仲淹领导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使古文、诗歌、文论的批评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从而使运动更加自觉和深入。(2)阐明理论,指导创新。他提出“得道者,文不难来”;他还认为道可以丰富文本,但不能取而代之。他主张作文要简单合法,流畅自然,反对模拟和古奥。在诗歌方面,他重视对美的劝诫和对事物的感动,提出了著名的“诗穷落后”的论点,强调诗人的生活经历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崇拜杜甫和李白。他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诗歌评论文体,他的《六一诗话》发表了许多精辟的文学和诗学见解。他的诗文理论指导着作家的创作实践和革新运动。(三)改革科举,罢黜四六品。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向礼部进贡,严格规定应试文章必须是平实朴素的散文,坚决痛斥奇谲古怪、空洞浮华的文风。(4)大兴创作之风,努力弘扬落后。欧阳修积极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朴实自然,通顺流畅,叙事、推理、抒情,为散文创作开辟了一条通途。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吸收了韩愈散文文化的特点,但又避免了韩愈诗歌的险性和稀有性。他的创作在诗歌革新运动中起到了示范作用。欧阳修爱惜人才,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团结在身边。他特别重视王安石、、苏父子,把他们作为诗歌革新的中坚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创作,保证了诗歌革新运动继续蓬勃发展。欧阳修采取的上述措施效果巨大,影响深远,使革新运动达到高潮并取得胜利。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王朝到哲宗王朝,大约165438+50年代到165438+20世纪末,是运动的完成阶段。主要代表作家有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等人。王安石把诗文革新作为贯彻“新法”的重要内容,提出文章内容要与“以德治国”、“以事补天下”、“以用为本”(《大师之书》等)相关。).他多次痛斥“章句声病,偏爱文词”(《取经》)的倾向,推崇杜甫专诗。曾巩、苏辙、王陵等人也以他们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这场运动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是苏轼领导这场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提出诗和散文要“为某事而写”,“你所说的一定是今人世间的一个错误”(傅毅先生的诗的叙述),号召作家“靠诗人的意思,靠反讽,为国家做点贡献”(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但他非常重视文学艺术的特性,多次指出文学本身如同精金美玉一样,有自己的定价(见《答刘绵度曹殊等。).他还提出了“以物形”、“以言表”、“有图明”、“传神写意”、“诗中有画”等著名论点来指导当时的创作。他的诗歌和辞赋都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也重视人才。黄庭坚、秦观、、晁、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们都是北宋后期杰出的文学家,为北宋文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推动了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和文论的发展。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文言传统,一直被元明清散文家视为正宗,而明清散文则更多借鉴欧阳修、曾巩、苏轼。在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对南宋、唐宋、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北宋的诗歌革新运动有“道统”的观念,也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促成了诗歌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观念倾向,为南宋理学散文所效仿。这说明了这场革新运动在思想上的历史局限性。
编辑这段古文运动的成就及影响
唐代古文运动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倾向,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秀。
传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局面,为古代散文的发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宋代及宋代以后的散文主流在唐代古文运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场古文运动之后,文坛就再也不会出现形式主义逆流了。事实上,在刘汉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有两种总的趋势:一是以李敖为代表的倾向于解释道,缩小了反映现实的范围;二是皇甫适、孙桥等人“追奇”,使文章晦涩难懂,不利于古文的发展。晚唐时期出现了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杂文,短小精悍,犀利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光彩。五代至宋初,艳风再起,宋真宗北部出现了以杨仪、等人为代表的昆西学派。“须偶分词,数为今语,以相赞”(《欧阳修苏文集序》)。这一次,在文坛和诗坛力挽狂澜的使命落到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身上。他们掀起的诗歌革新运动浪潮直接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也可以看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在文学史上,常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宋代古文运动不再主张向先秦两汉学习,而是主张直接向法国韩愈学习。比如欧阳修认为“学者应止于此。”这也说明了宋代散文与唐代散文的关系。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向“随言”的方向发展,比韩、刘的古文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从而更有利于抒发感情,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明代游助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作品编成《八大家集》,后来宋代毛琨又编成《八大家集》。从此,“唐宋八大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写散文的典范。明代唐宋派、清代桐城派、阳湖派的散文成就,都与唐宋古文运动有关。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view/1240.htm
可以去这里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