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河务局河情

山东黄河现在的河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杨澜(今兰考县)童洼腔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导流之初,河两岸没有堤防。清同治末年,逐渐修筑河堤,至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基本形成规模。1938年6月,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进攻,在郑州花园口开凿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南下,经徐州淮河进入黄海。从65438年到0946年,国民党政府企图以水领兵,阴谋淹没解放区。为此国共进行了多次谈判,解放区军民奋起反抗,粉碎了国民党政府的阴谋。1947年3月,花园口决口,黄河回到山东老河道,即现在的河道。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北麓的日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六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它从河南兰考的我省东明县进入,呈北东向流动,途经我省9市25县(市、区),在垦利县汇入渤海。河道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上陡下缓,下大下小的泄洪能力。东明上界至高淳村头为游荡性河段,岸距5-20公里,泄洪能力20000立方米每秒,纵坡约1/6000。高村至桃城段156km,属于过渡河段。堤距2-8km,泄洪能力20000-11000 m3/秒,纵坡约1/8000。桃城铺至利津长307公里,属弯曲狭窄河段,堤距0.5-4公里(其中艾山河口宽275米),泄洪能力11000立方米每秒,纵坡约1/10000;利津以下是一个摆动频繁的尾段,泥沙不断堆积,年均填海面积25-3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