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通常只有在发生严重事故或战争时才会迁移。历史上有哪些大迁徙?
西晋永嘉时期,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黄河流域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向江淮流域迁移(主要进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此次南迁人口约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
其中,江苏和安徽两省占移民总数的近一半,江苏部分地区高度集中。如今,从南京到镇江,北方的外籍人士甚至比本地居民还要多。秦汉以来,北方人口多,南方人口少的人口分布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迅速增加,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长江中下游出现了许多侨乡。
2.安史之乱时,汉人南下。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百年割据的混乱状态,约1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人口分布格局,中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首次达到平衡。
从湖北荆州到湖南常德,因移民而户口增长十倍。太湖流域,人口也大幅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全县户籍的三分之一。从襄州沿汉水南下,回到湖北,各州户口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是斑斑点点。
3、靖康之耻,宋南迁。
事情发生在北宋时期。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攻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战场。每一次大的战争都导致大量黄河流域的居民迁移到长江流域。明清很多小说戏曲都记载了他的逃亡。南迁累计500万,是中原汉族最大的一次迁徙。
主要向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迁移,是北宋末人口迁移的最大阶段。今天东南各省都有大量的北方移民,甚至远至福建、广东,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在苏南、浙江,移民比较密集的地区是从苏州到宁波,当然集中程度最高的是杭州。这一移民活动形成了当今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客家”族群。
4.明初洪洞的槐树移民。
元朝时,黄河决口20余年,激流滚滚而下千里,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成为沼泽。人们四处逃亡,无处可住。在许多地方,人们消失了,到处都是尸体。村庄变成废墟,良田变成海滩,剩下的居民往往死于瘟疫。明朝建立后,不得不把外地的人迁到无主地耕种。
5.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川指的是清代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湖广泛指当时的湖广行省,即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据各种考证,江西、福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之列。元末、明朝、清朝,四川历经战乱,人口锐减。
所以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来移民,其中湖广兴省的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普查记载“今成都人皆外省”;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
据《四川通志》:“自汉唐以来,蜀国多齿烟火。”明末战乱之后,丁寇瘦如晨星。根据康熙二十四年的人口统计,经历大规模战争的四川省人口只有9万多。统一后,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填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进入四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赐一亩地为永业。
6.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子弟向西北迁徙。
陇海铁路沿线河南人的大规模西迁是由三个历史事件引起的:
第一,1937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民众纷纷逃往Xi安等大后方。
二是国民政府“以水代兵”,于1938打开黄河花园口。黄河淹没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1250万人受灾,89万余人死亡。
三、1942年中原大饥荒再次激起中原灾民大规模西迁浪潮。1942年(民国31年),河南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饥荒。当年关中平原风调雨顺,大获丰收。
当时河南省有3000万人口,官方统计1942-1943年死于饥荒的人数高达300万。中原受灾民众或坐火车或步行前往洛阳,沿陇海路前往西北“大后方”。豫皖苏三生估计有390万人,大部分是河南人,背井离乡,一路乞讨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从中原到西北,一幅幅饿死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