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起源和历史
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中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Xi瓯”和“骆越”是壮族最直接的祖先。
唐五代时,壮族先民仍称李、辽、乌胡(乌乌),但也有以地域或族名命名的族名,如西原蛮、黄东蛮、弄东蛮或东莽等。
宋代以后,壮族称谓出现了“碰撞”、“铺土”、“土人”等新变化。
元明以后,受辱翻译成“夷”,还有人自称庄、农、郎、屠、沙。
这些称谓本来是地域性的,但到了明清时期,广西、粤西地区广泛出现了“壮”的称谓,成为壮族最常见的民族称谓。
1952统一为“通”(强音)。
1965被改写为“庄”。
扩展数据:
据《连山县志》17 (1928)版记载,多数壮族人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广西迁入的。
《永丰乡秦姓族谱》中有“吴鸿来成山古郡定居”的记载(连山在宋代称为成山,郡治为宜山)。
从族谱调查来看,部分魏姓祖先来自桂北山区的南丹、清远、都安等地。秦万历九年(1581)迁广西和县。莫姓分别从永乐、郑德、万历周边的封开迁入;仙姓是天顺年间从广西崇化(平乐)迁来的;梁,成化年间,广西藤县人。
可以推断,壮族从广西迁到连山至少已有500年至600年的历史,与邻近的汉族、瑶族在生产生活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此形成了小聚居的局面,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圈和现在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