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贫困的故事
朱自清上中学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那时候家里每个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给了老家的一个广益书店,经常欠钱。正是从这家出版社,他得到了一本书,佛教易捷,这引起了他对哲学的兴趣。
后来他来到北大读书,专业是哲学。朱自清更喜欢佛教书籍。当时大部分佛经都在西城的卧佛寺——九峰寺。他曾去寺里买过《因明得正论》、《百家学说》、《译名集》等书。那是一个阴沉的秋日下午,朱自清一个人在街上。后来他在文章里回忆的时候说:“这种愚蠢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1920是朱自清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有一次,他去琉璃厂逛书店,在华阳书店看到了新版韦氏词典。价格是14元。虽然这笔钱对这本大书来说不算太贵,但对一个学生来说却不是一笔小数目。我手头没那么多钱,但我真的舍不得这本书。想了想,自己的皮衣值点钱。
这件大衣,是我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是用水獭皮领子和貂皮做的。虽然外套是布做的,款式有点土,领子用两双“马蹄袖”拼凑,但毕竟是皮的。制作的时候,父亲也花了不少心血。但当时真的舍不得那本“大字典”,想着以后一定能赎回大衣。犹豫了很久,我毅然拿着它去了典当行。
典当行在学校后门,可以转过去。朱自清没有想太多。因为想以后赎回,所以以账面价格为价格:14元。当然,大衣不止这个价格,所以典当行柜台上的人一点也不尴尬,马上付款。
拿了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韦氏词典带回来。没想到,花了父亲很多心血的那件伟大的大衣,最后也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先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后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太冷了,朱自清没有力气缝一件棉袍,就上街给新郎买了一件毡斗篷。这种斗篷有两种。一个是款式好,细毛软,但是贵。朱自清买不起,就买了个粗糙但便宜的。
这件毡斗篷太显眼了,成了教授生活贫困的象征,以至于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笔下。但却为朱自清在城里上课挡了凉,晚上还铺了床垫,虽然说起来挺难过的。这时候再想想那件无法赎回的皮斗篷,让人对书更加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