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历史(φ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前有党泉,东有三味山。

据唐代碑刻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14世纪,造像千年。

历经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宋朝、回纥、西夏、元朝,形成南北总长1.680米,洞穴700多处,其中有彩塑壁画的洞穴492处,彩塑2000多处。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最长、最丰富和保存最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的所有洞穴都由洞穴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

石窟的建筑形式主要有禅宗石窟、中央塔石窟、佛龛、佛坛石窟、大象石窟等。

结合塑画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

壁画内容丰富,可分为七大类:佛教造像画、佛教故事画、佛教历史故事画、变故画、灵异画、供养人画像和装饰图案,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形象。

精美的彩色雕塑和壁画系统地反映了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和演变。

它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藏经洞,出土4至14世纪文献、刺绣、帛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

大部分文件是用中文写的,少数是打印的。

佛教典籍在汉文手稿中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献”。

除汉语外,还有古藏语、梵语、维吾尔语、于阗语、龟兹语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

敦煌文献的发现是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的重要资料。

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后,大量敦煌文物和窟内的部分壁画、彩塑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带往国外,散落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和博物馆。

这是“我国学术的悲哀史”。

本世纪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献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敦煌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成为当今世界的显学。

莫高窟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44年,国家敦煌艺术研究院在莫高窟成立,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院,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