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名砚是什么?

砚台,又称“砚台”。中国传统的书房家具始于汉代。那么古代四大名砚是什么呢?让我们互相了解一下。

古代四大名砚是什么?

首先,闫涛

自唐朝成名以来,闫涛老坑一直为皇家作家和富商所拥有。

如宋代赵溪湖说:“北方除两石外,洮河绿石最有价值。青翠如蓝,润泽如玉,墨不减溪下岩。但石在深河底,非人力所为,价值连城。”

吴超秋的《林炎集》中有诗有题:陶崖,尽头山谷,匪岩,唯一水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个就够暖了。不过很可爱,也很好做,鸭头是绿色的。

晋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六百万之礼,用于中国,此砚料也。

近代,“老坑闫涛”的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敦煌菩萨砚台以甘肃省政府名义送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砚台送给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在四大名砚中,闫涛老坑石储量最少,也最难收集。超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就被砍掉了,现在闫涛每多出一块超老坑石就相当于一件千年古董。

宋初,王维(Zōu)收复闫涛石原产地周涛(今甘肃卓尼),并命名为赵土司管理的矿区。闫涛被选为皇宫的贡品,只有帝国王朝的高官和富裕的作家才能拥有,但人们只听说过它,甚至很少看到它。

胡《洞藏》曰:“北地除断河石,以洮河青石为最。青翠如蓝,润泽如玉,墨不减溪下岩。然而石头在深河底,因非人力所为,价值连城。”可以看出,闫涛老坑的墨迹并不弱于端岩老坑(即岩石下),但更难采集,而且石头稀少,更难获得。

郭培源《论闫涛》:“世人皆知闫涛之美,有所胜也。自宋代以来,名隐而不显者,因地处边陲,无专书记载,实为难得,甚为可惜。有人说,虽然闫涛石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老坑石从宋代开始就逐渐消失了,这是很难得的。

闫涛老坑石的稀缺性在市场上尤为明显。

《甘肃志》记载:“凡物产皆在舟车过路之地,名易显,易远传(如段、云)。生在一个电梯难以到达的国度,名字不明显,但也不能快播,因为有幸有不幸!甘肃地处西北(如闫涛),山势险要。而那些因为石涛的绿色而厌倦了自然怀孕的人,却不幸生于斯,所以他们的名字都不如末末,他们的广播也没有末末那么远那么快。不用说,其中一个石涛就是厄立特里亚。虽然,龙泉之剑不能长久埋藏在凤城和汴河,也不能长久托付给景山。它必须被使用,陶涛的绿色和暗淡的石头是书房的宝藏,这对于秘密亭的玩家来说足够了。虽产生于陇上,前贤曾传唱不少,但断章断句,也未记载于《端和专书》。因此,虽然有人沉迷于砚,但他们在谈到石涛的声音和颜色时却不知所措。因此,做市商假装是真的,但陶涛的现实是看不到的,买方视其为真。然而,陶涛的声誉很弱,其原因是尽管它具有超一流轶事的质量,但它无法与末端和石头竞争比研究更短。

书中详细介绍了闫涛从未弱于段燕和佘艳。由于地处偏远,地势险要,开采困难,加上历代战乱造成极大破坏,导致石材几近枯竭。喜欢闫涛石的人往往会对市场上劣质石的流通感到失望,而听说过闫涛石的人更是无所适从。

二、段砚

端砚以其石质上乘、细腻润泽、不涩不留笔、滑而不拒墨等优点,被推崇为“砚群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品。在书画中使用了65,438+0,300多年,质量最好的是石头要“润如玉,目高气爽,分布成像,默默研磨,不耗水不失墨”。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南部柯蓝山西麓的段曦一带。肇庆古称端州,这里用石头做的砚台叫端砚。端砚发现于唐代武德年间。端砚砚具有石质优良、细腻、嫩滑、不伤墨的特点,可以用气息来研究。端石中极品,多年泡水,温润如玉。《段曦砚史》云:“质轻,质刚而柔,搓之无声而无声,似小儿肌肤,柔而嫩而不滑。”歙砚和端砚据说是一样的,端砚比歙砚好。据说历代都用段曦,南唐时李后主的段曦石用光了,不得已才使用第二块。

端砚有“群砚第一”之誉,砚中极品,可再分等级。它产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的一条小溪——何蓝山(又名斧克山)。唐代以前属端州,故名。采集端石的地方一般是离河边三四里,逐渐上升到夏衍、中岩、商演、龙岩、榜坑等采石处。下洞在山脚,常年浸泡,砚贵润泽,下岩质量最好。

然而,要开采淹没在水中的岩石并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下降的时候才能入池。游泳池没有出口。70个人要排座位,把装满水的罐子一个个上传到岩口。如果你这样做超过一个月,在你可以进去取石头之前,水池就会干涸。春天涨水,就得从头再来。如果不是,岩石下的石头做成的砚台怎么会这么墨香?真的是好东西,必须经过锤炼,才能成为有用的材料。而下层岩石到了北宋就完全开采了,明朝以后开的新坑或者中上层岩石质量都不怎么样。

端石的开采非常费力,所以古砚确实很难得。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在《段曦铭》中说:“一千把扎,百人抬金;挂在篝火下给秀珍看。可见采石过程是非常艰巨的。唐代诗人李贺在《端州举青花紫砚》中用“端州石匠巧如神,踏天磨刀斩紫云”这句话,是赞美石匠登高,凿紫石做砚台。他称赞端州石匠的珍贵,称赞端州石匠采石的高超技艺。

端砚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眼睛。如“鹦哥之眼”和“兄弟之眼”,据说石头嫩了眼睛就多,老了眼睛就少,有的人会以眼睛来判断好坏,第一是活眼,第二是泪眼和死眼。

其实所谓“眼”就是砚台上的石纹,但和品质没有必然联系。写字的时候眼睛多水汪汪的看着砚台是好的,可以增加砚台的观赏性,但是眼睛长的地方不好,影响磨墨,也是不如没有。此外,端石的颜色也被认为与品质有关,包括紫色、青色和白色,其中白色最好,紫色最低。端砚的优点是:一、着墨,二、着墨,三、不损博。

端砚的石头能做到致密、坚固、嫩滑、润泽,与端砚的石制品密切相关。端砚石制品有芭蕉叶白、火压、青花。只要砚台密实、坚实、嫩滑,能作墨而不伤发,就能成为好的砚材。

尾石有很多种,真正好的宝石也很少。石制品中有鱼脑冻,是一种比较珍贵的石制品,因冷冻鱼脑而得名。清代吴《段曦砚史》云:“一种怒,如澄潭月色,名曰鱼脑冻。”其质细腻,嫩滑润泽,一般产于水岩。

青花是一种珍贵的石头。青花在波面上细如尘埃,似纱,似藻,若隐若现在紫石上,秋天看不见,沉入水中才看得清楚。细如玉石,默默叩磨。芭蕉叶白是端石制品之一,形似芭蕉叶露,上下两面饰有火纹。芭蕉叶白嫩,石软易墨,主产于直坑。还有天青、霍斯、猪肝冻、金星点、金银线、冰纹、石眼等一些名称。端氏石眼,因形似而得名,有画眉之眼、乌鸦之眼、鹦哥之眼、大象之眼等。按其表情,有活眼、泪眼、瞎眼等。,还有高眼,低眼,底眼。石眼在端石岩雕刻艺术中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具有欣赏价值,被文人视为珍宝。古代学者将石眼视为纯度高、雕琢精细、独一无二的石头,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并以此作为鉴定端石好坏的标准。其实石眼对端石没有直接价值,只是有装饰作用,使得古人称之为宝,视之为宝。

端砚的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分为采石、保养材料、制作pu、雕刻、搭配、打磨(也就是抛光)、打蜡等等。清代的端石岩要求艺术要按料表演,构图要按石,对题材、立意、构图、造型、雕刻方法都要仔细推敲,描写得当。保持了端砚古朴、古朴、仿古、自然的造型特点。比如北京故宫收藏的“端氏双龙砚”和“猫蝶砚”,都是端砚中的佼佼者。

第三,歙砚

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江西婺源卫龙山脚下的巫溪。称“卫龙砚”或“罗文砚”,因古州府(歙县)砚台加工经销而得名。

始于唐朝开元年间。据麦的《佘艳谱》记载,说明唐朝开元年间,一个叫叶的猎人,追兽至长城,见叠石如城,洁净可爱,带回砚台,使她名扬天下。据五代清在的记载,唐开元二年,宰相张和杨奢各为隆林月岩赐砚一方,也赚了钱。佘艳的最初制作时间应该在开元以前,大约公元700年。歙砚品质优良,光洁细腻,具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大美德。

歙砚又名“卫龙砚”、“婺源砚”,产于江西婺源卫龙山,婺源因此得名。它的特点是色有蓝云,音有石,温有玉,墨有山彩。砚的种类很多,有肋、眉、金晕、银星、古屏、玉带、紫云等,尤其是奇肋、眉为上品。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有一次得了一块长约尺的砚台。砚台前有三十六峰,大小交错,向旁延伸。其中被切割成砚池,池中水波荡漾,妙趣横生。他居然用这块砚台换来了苏中泰的一座豪华豪宅!佘砚曾多次作为“国宝”赠送给外国贵宾。佘艳著名的砚台有“卫龙砚、梅子砚、龙潭砚、金星砚、殿前青石、射洪”。歙砚在南唐时期很有名。因为她的砚台青翠如玉,对石头的管理一丝不苟,磨墨无声,所以深得元宗的青睐。因此,她设立了一个砚台服务处,并选择了擅长砚工的李少伟作为砚台服务处的官员,为朝廷收集精美的石头和建造砚台。此后,李后主的诚信堂纸、李廷贵墨、卫龙砚成为天下第一。砚质致密细腻,深沉深沉,纹理自然,以绿黑星为上品。

砚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眉纹,是砚中的纹之一。眉石按其石纹可分为七种,以燕虎、堆梅子为最佳。石中有筋,石纹似螺旋状,可分为金花筋、操作筋、散筋。金星纹理也是石头的一个品种,是在砚台中融化的颗粒的结晶。洒在砚面上,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闪发光。金星磨了很久,越磨越亮。是砚中佳品。在古代,它被称为罗文砚。石粒细如玫瑰,色青质紧。毛笔绢,砚台,银毛笔绢,密如发丝。眉,砚,石纹似钉痕,如画眉,处处成双。雨滴,金星砚台,星星,如雨滴,到处闪耀。

砚质致密细腻,深沉深沉,纹理自然,以绿黑星为上品。

歙砚的制作与端砚相似。造型多样,匠人用料经过深思熟虑,达到了石质端庄、设计美观大方、苍劲有力的特点。例如,在北京的紫禁城里,有“皮氏竹节墨”和“皮氏鱼子竹节墨”。

第四,程妮砚

用过滤后的细泥制成的砚具。它不是石头,而是由澄江的泥土制成的,也是中国著名的砚台之一。程妮的砚台生产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已有65,438+0,000多年的历史。坚硬耐磨,易着墨,不损伤不耗墨,堪比砚。到了唐代,周国(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程妮砚的著名产地。程妮砚造型朴实无华,与山东鲁石砚差不多属于砚的一种。

程妮砚始于晋末唐初的山西绛州。这是一个手工制作的陶瓷砚台。其制作方法由秦砖、汉瓦演变而来,经过无数次改良而成。好的产品太坚如磐石,不干涸就不疼。颜色多为鳗黄、虾头红、朱红、绿豆绿等。真正的清泥砚制作方法在宋初失传,是因为古人不轻易传授秘方,后来做出的作品大多不好。

砚的别称及由来

(1)石俊.宋代苏东坡曾撰《婺源山潭砚传——万潭传》记载:“潭者,人也。以前卫龙山常隐,相传谭因“对有所贡献,功勋卓著”,被封为“石湾君”万石军”由此得名。如清代王继祥《七星墨》曰:“北斗怀石君子,其繁华盛。“无论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也叫石砚,如青铜砚、铁砚、竹砚、瓦砚等。都可以统称为石俊。

②尤氏。古人特别珍视“情”,文人墨客视书房里的各种宝贝为朋友,所以砚俗称尤氏。宋代王延友有诗曰:“山Xi满生,洞会石友。”“盛骏”指的是纸,“尤氏”指的是砚。广为流传,大家都称砚为石友。

(3)莫侯。如唐代闻松以砚拟人化,曾撰《即墨侯许氏传》,说砚名为石,字无声,名为“即墨侯”。从此,人们称砚台为即墨后。如宋代王麦忠《夜洗墨》曰:“谢我即墨侯,富于春秋。”

(4)墨海。砚的别称一般叫大砚,有的叫海砚。如宋代苏易简《文房四宝》载:“惜黄帝得玉一扣,待之为墨海。上面的题字是:‘帝鸿的砚台’。”这就是传说中的制砚的开始。宋代程菊写《谢砚》诗:“帝鸿墨家天下尽去,近爱端溪青砚。”刊于清代高《墨史》中,题词写着“墨国雄壮,天高气阔。”大瀛海泥砚是典型的墨海造型。墨海也指大墨盆。清代翟浩的通俗编说:“本书中的汉字,常以墨汁书写,却以陶罐打磨,谓之‘墨海’。”

⑤墨池。一般称为小砚。即大砚称为“海”,小砚称为“池”。也有人把墨盒叫做墨池。

(6)墨盘。一般来说是浅砚的俗称,通常是指像盘子一样的大砚。

⑦墨田。“墨田”的意思是耕地,研究墨水就像耕地。这里的田主要是指它大,能“长墨”,理解为砚。

(8)燕山。根据石头的自然形状,雕成砚,雕成山,故称砚山。明代高倩《尊生八记》说:“砚山起于闽南公,为南唐宝石所筑。图中有退耕记录,立即生效。”

(9)砚池。有一种砚的形状是凹的,叫砚池。晋代傅玄《严复》云:“鲁已形,锻金铁为池。”就是这种砚台。砚池是指砚台的一端有一个蓄水池,是为了方便磨墨加水而设计的。大小和深度各不相同,取决于石头的形状。

(10)砚瓦。俗称瓦砚,又称瓦砚。秦汉时期用的建筑瓦,多为清泥,后来改造成砚台。比如唐代吴荣的《古言瓦赋》说:“不言柔而不刚,土为瓦。别说没用没用,瓦破了是砚台。”"邵家闻知,录曰:"砚瓦者,唐人也。他们不是故意把瓦当砚台,而是会在砚台里膨胀成瓦,更重要的是不留墨。”

(11)研磨机。原始砚的俗称。在新石器时代,用来研磨石墨或其他颜料的器具。比如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套绘画工具,有一个磨工,叫“祖宗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