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的历史渊源

《大藏经》是所有佛教经典的完整收藏。起初叫“诸经”,后来取名《大藏经》,意为“保存”。因其内容广泛,故称《大藏经》,又称《三藏》。其内容主要由经、法、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三藏经”,分别称为经、法、论。“经”是佛教所说的指导弟子修行的理论;“法”是佛教对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则。《论》是佛教弟子为阐明经文理论而写的著作。此外,还收录了印度和中国佛教历史和理论研究的其他专著。

佛教东传的两千年间,其经典在历代被翻译流传,数量与日俱增。但最终被收集整理成《藏》的屈指可数,全国也只有十余次(宋辽八次,元代两次,明代四次,清代一次)。国外可以考,韩国考三次,日本考七次。中国第一部汉文大藏经《开宝》,是公元971年宋开宝四年刻本。此后,宋辽金元明清,一千年间有官方和民间版本20多个。

在翻译佛教经典的过程中,佛教中的大量思想和观念被转化为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创造了“世界、宇宙、老师、真实、现实、坚持”等大量沿用至今的词汇。其中,四声作为汉语音韵,已成为当今普通话的重要标准。此外,大藏经的印刻对汉字印刷字体的演变和最终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一部《大藏经》由赵匡胤首创,并以其书名命名为《开宝》。它的出版开创了中国大型古籍编纂的先河。在中国大藏经的影响下,后来出现了藏文、蒙文和满文版本的大藏经。日本和朝鲜半岛也开始出版他们的大藏经。

现在,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次大陆,原有的佛经已经消失。一些重要的佛教经典在汉译的帮助下得以保存,其流传和作者时代历历在目,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国内刻本《宋开宝》、《疏本藏经》简称开宝或疏本藏。这是中国第一部雕版印刷的集子,现在没有完整版,流传的也很少。《佛祖全集》第43卷中记载开宝四年(971),“高品与张往益州刻大藏经”。983年,唐太宗太平兴国第八年,写道:“成都初建太宗大藏经,板成。”据《北山录》十注及历代佛总录,板数为十三万余。日本《元亨实录》(卷十六)颜勇元年(987年)归还日本的一篇日文,当时共5048卷。《云》此后反复增补,最后积累到653泰铢,6600余卷。装修全是纸质的,每块板23行,每行14字或15字。天喜三年,佛祖四五真宗:“十一年,东女真人进贡,乞藏经,赐诏”而嘉祐三年,四六真宗,“[西夏奏中国新建伽蓝,乞藏经,赐诏。”据了解,它在当时被隐藏在一个广阔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