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歌》歌词介绍
孝的第一线是木莲,木莲救母到西天。
牛郎织女重逢,母女久别重逢。
请问灵山有几条路?有十万八千多条路。
不说十万里,再来十万也行。
第二行悼念的是王翔,他的后妈想了很久的鱼汤。
躺在冰上,你会抓到一对来自天堂的鱼。
把鱼带回家,煮汤的妈妈就好了。
孝感动天地,孝名扬天下。
第三顺孝是崔,家境贫寒,住在寒窑里。
我八十岁的母亲生病了,想吃森林里的凤凰肉。
文瑞上山去找一只凤凰,仙女把它给了她的母亲,以消除她的疾病。
天赐摇钱树,黄金早跌,白银晚跌。
第四行哀悼的是董永,董永为了埋葬她的父母而出卖了自己。
孝顺感动七仙女,在槐荫树下成亲。
三年长工改为百日,百日顺利回天。
从此夫妻难聚,神仙把你儿子送到人间。
孝第五行是蒋猛,万里长城寻范郎。
我找遍了长城内外,也没找到我老公。
十指相咬,那个人就是范喜郎。
蒋猛的辛酸无以言表,他哭倒了万里长城。
第六根孝心是庞氏的女儿,她因为顾斐的话惹了麻烦。
离开安年纪很小,妈妈在东部,儿子在西部。
七岁时,安安表现得很孝顺,日夜思念母亲。
每天要一整盒大米,流着泪寄给妈妈。
孝的第七行是开派,开派很辛苦。
丁五有100人,五代同堂。
每年有一个清明节,儿孙皆祭祖。
五百人祭祖,人人热泪盈眶。
第八行是黄翔,他扇枕头以示对父母的孝顺。
夏天天天吹风扇,天冷了给牙龈暖暖。
孝感动天地,让孝名扬天下。
从此夫妻荣辱,五子陪君。
孝顺的第九行是蒙中,他哭着吓坏了蚯蚓。
母亲生病想吃竹笋,竹林里点了香。
跪拜祈求天地,忽见冬笋出林。
拿回去给母亲吃,老母亲会病得无影无踪。
第十行孝是黄的女儿,早晚念经。
读经之福,惊燕十殿。
看看她。她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她杀猪杀羊,尊重每一个人。
后来仙女一家带着她穿越了,全家人都去了天堂。
孝行十一行是曹安,曹安杀子救母。
孝感动天地,杀子救母,世所罕见。
曹安杀子犯罪,入狱受苦。
后来他罪大恶极被斩首,向辉出现救了你父亲。
十二行孝刘三姐,割肉救母。
三姐跪下来,希望她能白白错过上帝。
割肉不是为了那一个,只为了母亲的病。
把手咬在肚子上,用刀把血掐断。
十三行的孝子是张晓,他的弟弟张莉正在上学。
母亲感染了病牙床,张晓上山抓凤凰。
整天围着山转,宝二爷被抓进了杀戮场。
二十四人许愿,又缺一个张。
十四行孝孟,祖母卧病在床。
高园焚香案,祈福沧桑。
拿出一把钢刀拿在手里,切下三块肉来救你的祖先。
汤被送到卧室,奶奶吃完就好了。
第十五孝是个仙女,七岁母亲去世。
陈香塑了她妈,天天烧香哭。
我常想,我母亲的生活是苦的,在天上打扰张钰凰。
给她金银北斗,你的子孙就能名满天下。
十六行孝经是郭巨和郭巨埋葬孩子的天赐之物。
只因母亲病重,灵山集药救母。
药王见他好孝顺,给了他灵丹妙药。
我赶紧回去找我妈吃饭,我妈病了,跑了。
十七行孝为五郎,街上买母如己。
五人同心同德,皆可尽孝。
我经常想起我妈的眼泪,买个穷女人做我妈。
五位兰格前来吊唁,后来更是异彩纷呈。
十八行孝赵武娘,女君子大贤。
家贫如洗水,长街卖发葬母。
女孩子可以算一个大孝子,会名垂千古。
后来夫妻二人出身豪门,是一对神仙眷侣。
第十九个孝子是丁岚,他雕刻木头来尊敬他的父母。
雕木如父母,见木哭焚香。
你不应该为你的父亲或母亲哭泣,而应该跪下来为地狱之王哭泣。
孝顺感动天地,富贵从天而降。
20行孝钟子期,每日雁救爹。
父母八十岁,孝为先。
百牙只访子,子内孝如下棋。
王艳治好他的生死之后,柏亚养活了他的两个父母。
二十一孝是少年学者蒋氏。
当你订婚要娶一个庞氏女儿的时候,你的姑姑会挑起事端。
他妈逼他跟老婆离婚,他妈跟庞氏女儿离婚。
庞氏是女孩子中的大孝子,后来在安安成了状元。
二十二孝是吴汉,父亲是大官。
王莽继位汉王,终身废父。
后来吴汉武功高了,就要闯关报仇。
母亲说了实话,后来杀了妻子,永远传下去。
23孝顺黄80岁的老母亲生病了。
母亲得了伤寒,卧床不起。
姬仙子为母亲采药,得到了一种神奇的药,救了母亲。
母亲如果喝了汤里的药,可以活一百多岁。
二十四孝是陈香,从小就救母亲。
因为舅舅的好心,我妈被困在了华山山庄。
陈香从小就志向远大,善于向老师学习。
大破华山孝,救母扬名。
二十四孝教育深,世间传说总有根。
善恶分明,行善忠孝都是好人。
封建迷信不可信,要分清善恶。
孝顺是世间传奇之事,且听歌手。
2.《二十四孝》的全称是郭居叶写的。《二十四孝》之后,出现了《二十四孝日记》、《二十四女孝》、《二十四男女孝》等书籍。
3.杨伯钧在《经略》中考证说:“元代将古人二十四孝编成一书,由王绘成《二十四孝》,流传于世;清末,张之洞等人将其扩展为“百孝图”。应袁先生86岁寿辰之邀,完全按照元代王的《二十四孝》的内容,绘制了《二十四孝》卷。相比之下,曹旭的《二十四孝史》更具个性化
3.“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诗作序,用于教育子女,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