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育思想研究论文
一个
朱重视教育在改变人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从理性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出发阐释人性论,提出人性即理性的观点,即仁义礼智的封建道德规范。他说:“性只是理性,因为它是人所固有的,所以叫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系,朱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白人伦”。他说:“古代圣王设置为学校,教导天下人。.....必有偏去其性情,盖物欲,复其本性,尽其伦理。”在朱看来,要克服“性情偏向”,摆脱“物欲”以恢复善,就必须“尽力而为”。所以他强调“父子相近,君臣相义,夫妻不同,老少有序,朋友可信。这个人也很棒。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秩序,学习和学校。"在《揭秘白鹿洞书院》中,也明确列为"教学之目的"并放在首位,指出"士只学此"。
朱从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的观点出发,对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他认为:“古代圣贤教人学习,是不是让他们讲道理修身体,然后推己及人?他们不只是想记他们的事,写诗,捞名得利。”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求书而不求诵、训诂、著书立说,只求捞名逐利”,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的初衷。他尖锐地指出,这种学派的名称“可能优于也可能不优于王,但其师之教,其徒之学,皆因忘根而求义,无意归向王。所以学校的名字虽然存在,但实际上并未提及,其效果是风俗越来越差,人才越来越差。”因此,他呼吁改革科举,整顿学校。鉴于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导学生“追名逐利”,为了改变“风俗越来越差,人才越来越差”的局面,朱重新陈述并强调了“伦理关系”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的教育思想是其完整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他的全部学术活动和实践之中。1173年,朱为尤溪书院题写《重修尤溪寺记》并题写“明伦堂”匾额,也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朱19岁即位后,做了7年地方官,46天宫廷助理,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四十余年。朱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教育人民。据紫阳朱《建安家谱》记载,能考朱子弟子的考生有3,265,438+0人,包括蔡、甄、彭贵年。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姓氏,还附上了简历。明人伦的教育思想最好由他自己来证明。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判也是及时的。朱提出教育要分两个阶段,从8岁开始到15,15以后进入大学。“小学生,学其事;大学者,学小学所学。”朱主张,在小学阶段,主要是“以物教人”,如“礼乐射书数,孝兄忠义”,至于发现和探索事物,则是大学教育的任务。“大学原则性差”,“小学是家长,直接关注那件事,而大学关注的是细节上的那件事,所以家长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家长就是什么样的人”(《斋藤优子语文》卷七)。所以小学如果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会让他不知不觉变好,越来越久就无所不能了”(同上)。朱的教育思想与其教育目的论密不可分。他的教育目的论以儒家伦理为基础,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朝的伦理,所谓“古王之学以明朝的伦理为基础”。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明理修身”的人才。在《揭秘白鹿洞书院》中,他明确指出:“窃古圣贤以教人学问之义,不就是使其明义,修其身,进而推己及人,不只是记其事为章,而要博取名利吗?”在《虞山讲义》中也说:“所以,圣贤教人读书,不是使人编语言,造文字,而是要做一个著名的学者,必须有纪律,有知识,有真诚,有正气,有修养,才能理直气壮地治国,治天下。”这充分体现了朱的办学宗旨,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虑到目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很多15、16岁的学生读完初中就辍学,令人担忧。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吗?
二
德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全部教育思想的精髓也集中于此。朱十分重视德育,主张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他说:“美德对人大很重要...读书人由衷地知道,在上面发力,不仅可以修身,还可以治国。故古师必先。”也就是说,德性对人的意义重大,不仅是修身养性,推而广之也是治国安民。因此,古代教育家以德育为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缺乏美德,单纯追求知识,人们就会像“流浪骑手”一样,迷失方向,找不到归宿。
他经常用孔子说的“你是君子之儒,你不过是小人之儒”来教育自己的学生,认为“这就是古今学者的差别,差之千里,要审之千里!”(《斋藤优子语文》第121卷)他坚决反对“学圣贤而行市”的人。当时,许多学者把学习视为中国科举考试的阶梯和资本,朱对此极为反对。他主张所谓“还天理,除人欲”,实质上是用儒家的道德伦理教育学生,“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朝廷所用”(《罗官民书》卷十六)。朱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德育和智育融为一体,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他看来,小学教育是基础,也是培根的工作,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尤为重要。
朱认为,孩子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伦理道德,如“扫清进退之道,爱亲敬师”,儒家经典中都有所蕴含。“道在天下,其实本来就在天命之性,在君、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其著述为圣贤所撰,但保存于《易经》、《诗·礼·乐》、《春秋》(徽州婺源县学书,《朱温官文》卷十八)。所以,儒家经典是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朱一生的大量著述中,儿童读物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论语,易学启蒙,小学,四书笔记等。所有的童书都是他亲自写的吗?尤其是《小学》和《四书集注》,六七百年来一直被宋末和元明清时期的封建统治者作为正统的小学教材。
朱写的这些儿童读物把弘扬儒家思想放在了第一位。如《小学》一书,是由六经、史传、孔子后学著作中有关忠君、孝、节、治家的格言、故事、训诫汇编而成,体现了儒家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正如朱自己所说:“修身,为小学作准备”,“学后世,看小学之书”(。朱在《揭秘白鹿洞书院》中也制定了许多道德教育规范:“五教之宗旨:父子相近,君臣相义,夫妇不同,老幼有序,朋友守信。”"修身养性的关键:忠诚、尊重、惩罚和善行."“做事的关键:只做自己想做的,不求其利。知其道,不计其功。”“收东西的重要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错了事,自找苦吃。”并强调“士学本”(《朱温公文集》卷74)。朱在《劝德与业》中也说:“德即见善必行,闻之必改。可以治愈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亲和兄弟,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的仆人,他们的政治和宗教,他们的事业,他们的亲戚和朋友,他们的朋友,他们的诚实,他们的慷慨,他们的生计和他们的救赎。能导人向善,能惩戒人的错误,能为民谋事,能为民聚事。能解决斗争,能决定是非。能兴利除害,可以升官。”如果上面列举的这些“能力”真的能做到,他们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篇文章虽然是朱写的,但却是朱道德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三
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在朱看来,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先入为主”。他认为年轻人的思想比较单纯,最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如果被灌输儒家伦理,就会遇到冲突。但“非礼之端,不可外禁,可内禁”(《续思想》卷十二),所以只要我们“扫其道以应付进退,爱其道以敬长隆亲友”,“天真时谈之志”,只要我们“先入为主”,就可以避免“所向无敌之意”。朱强调,婴儿坠地后,对奶妈的教育尤为重要。6岁的时候,就要教一些简单的知识,比如数、方名等。8-15岁是小学阶段。“当你8岁时,你在王子之下。至于庶人的孩子,都上小学了,要教他们扫除进退节,礼乐要射书数”(《大学章句》)。朱主张父母必须严格管教青少年,不可溺爱他们。如果说“自小的傲慢和懒惰到凶猛就被打破”(《小学颜佳》)。所以家庭教育一点都不能放松。为了便于从小教育,朱亲自为孩子编了一本《孩子该知道什么》作为教材。
朱继承了孔子“年轻时是自然的,习惯成自然”的观点。他认为,只要青少年在日常言行中能够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则和规范,时间久了自然会形成习惯,长大后也就能够遵守伦理规范。可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孩子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
怎样才能有效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朱认为,应该从具体的日常事务入手。所谓“圣贤说千言,教人从近处做”(《斋藤优子文类集》卷二)。为此,他主张培养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具体化、组织化,使青少年遵守,以使他们“以扫荡方式回应,表现孝顺,背弃他人”(《朱温官文》卷七十六)。在朱的《儿童札记》中,对儿童的日常习惯和行为准则,如衣履、仪态、待人接物、扫地应付、读书写字等,都按照儒家的标准作了具体的规定,比今天的初级准则更为详细,要求青少年遵循而不违背,忠实地执行,将来就是“愿者”,甚至是“入圣贤君子之境”
虽然朱强调青少年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知识”。他认为,要形成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必须同时向他们灌输社会公德,这也正如他所指出的:“为学而习,习为先天。知道却不去做,老实跟不学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想做却不懂,那么实践的人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朱温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他形象地把行为和知识的关系比作眼睛和脚的关系:“知识和行为往往是互相需要的,没有眼睛就不行,脚也看不见。”(《斋藤优子流派》卷九)线和知识是相互依存的。四
朱的德育方法可以概括为:
我下定决心了。朱认为,志向是内心的渴望,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所以,他要求学者先树立远大志向。“问学功夫,第一是什么?岳:就像我之前说的,这只是关于人民的自决。”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就能“盲从前行,何乐而不为”。不向往,目标不明确,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力量是直的。”他说:“所谓野心家,不是盖别人,而是学尧舜。”他还说:“学者必立志,必成圣人,始能学道。”
我说我是恭敬的。朱对强调了“尊重”。他说:“尊字之时,是圣门的第一义。它是彻底的,不能在一瞬间中断。”他还说:“‘敬’字是圣学自始至终完成的原因。当小学生没办法,没办法修根。而是要一扫进退节和六艺教。那些是大学的没办法,也没办法开发智力,留学德国,为傅明德和新民做贡献。”可见,“敬”是朱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存起来养一段时间。所谓“保存”是“有意修养”的简称朱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但同时又有气质偏向和物欲。所以要用“存”的功夫,弘扬善,发明初心。他说:“现在要努力,要有尊严,要维护,要看原著。”另一方面,“保存”是为了防止失去初心。“圣贤说千言,人只要不失去真心”,“心不存在,一体无主”。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凝聚人心,安顿于义。
一天,检查。“省”是自省,“检”是检察。“自省”就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朱认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应该“时时审视”。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无不存。”所以,不注意省,不知不觉就死了。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对的,但也没有错。所以,如果不加上细心观察的功德,就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恶中。“所以,为了防止人‘入死’,做事‘入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的这一观点表明,在道德教育中,他不仅强调预防延误,而且重视纠正未来的错误。
一天之内完成。朱非常重视“练”。“我不想学别人,但我想明白这一点,并付诸实践。”“故圣贤必先以贫教人,修行到底。”他说的是“实践”,要求把学到的伦理知识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朱的观点触及了道德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道德知识向道德行动的转化、道德知识指导道德行动、检验道德知识的正确性等。
朱的上述观点反映了道德教育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总之,朱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宝库,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朱的教育活动和思想,不仅是研究宋代教育的重点,而且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在朱去世50多年后,将“南溪书院”的称号授予他儿时的阅览室,并悬挂在大门上方。从元代到正念时期,文立·艾禅在《中国文学》一书中题写了“闽中尼山”和“海滨邹鲁”,并称赞朱是福建的孔子。清朝康熙皇帝还题词“文山于哲”。历代对朱的赞美数不胜数。可见朱的理学思想,包括他的教育思想,是多么深入人心,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后半期,甚至在今天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五
教育理念的实施必须依靠好的教育方法。朱主张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循序渐进”。有的人读书不耐烦,一打开书就往前冲。朱批评他们像一个饥饿的人走进一家餐馆,看到一桌子的大盘子,对食物感到饥饿,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不知道它的味道。你到底是怎么学习的?朱的方法是:“字谋其训,句谋其旨。不出人头地,就不敢自讨苦吃。过不了这一关,就不敢忘了。一步一步来,意志就明确了,就不会尴尬了。”也就是说,我们要逐字理解它们的意思,逐字理解它们的道理。如果你不了解前面,就不要急着去看后面。所以不会有遗漏和错误。他还说:“读书人的烦恼是,只想前进,不肯退步。他们读得越多,就越分不清区别。如果他们不退步,他们可以认真读书。”也就是说,阅读要脚踏实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需要经常复习,以一时的进步和退步来获取扎实的知识。
朱说:“读书之法,不贵循而精。”也就是说,一定要有阅读的顺序,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效果不大,是因为在“熟”“精”这两个字上下的功夫不够。他强调读书要有耐心,要“游”,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主旨。另外,还要观察一下。朱主张“穷读书,当身在体”你说的“身体对身体”是什么意思?就是获取信息并实践它。
朱强调读书要吃紧,要刻苦。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要抓紧时间,“饿了忘了吃,渴了忘了喝”;第二,意思是精神振奋,“撑起一条水船,就不能慢下来。”
朱认为,只要书有价值,就能给人以思想和智慧。对于今天的学者,我们应该提倡创造性阅读。爱默生说:“当心灵受到劳动和创造的启发时,无论你读的是什么书,每一页都会变得闪闪发光,具有无穷的意义,每一句话都将加倍有意义。”.....我们觉得作者的知识面像天地一样广阔。"
我认为,非常努力的人,一辈子读不了多少书,但一定要读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要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一辈子读圣经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需要读几本常新的好书。“旧书百读不厌,童心熟识”(苏轼)。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既能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闲适、趣味,又能让人开怀大笑、会心一笑。你也可以从大量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和灵魂的风暴。
朱主张:“学之道不在事先,不善管理。管理不善的关键在于读书,读书的方法不贵,但本质在于尊重和志向。”所谓“穷理”,就是要进行透彻的逻辑探究,追求理论的透彻,力求思想的清晰,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朱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读书就像吃饭和喝水,如果你心平气和地咀嚼它,它的味道会很长;嚼一嚼,咽一咽,就永远不知道味道了。”“尊而志”和“欲读书而不学,欲清心而不杂”...这些都是关于如何阅读的经验。”读书需要把心贴在书上,一字不差,各有着落,而且...不好讨论。一个读书人,一定要把这颗心收拾好,让它安静纯净,日常活动中没有杂念,才可以细细地阅读文本。“读书一定要专一、专心、有志气、坚韧。综上所述,朱在教学中提倡“循序渐进、精读细读、谦游细察、紧用劲、敬志”的方法。朱关于阅读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生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