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是如何被发现的?
这些青铜器有的像罐子,上面有盖子;有的像香炉,三足;有些是长方形的,有四只脚;其他的,比如灯座的形状,有箭头。大的几公斤,小的只有几十克。由于土质疏松,他挖得很仔细,所以这些青铜器出土时基本完好。
下班后,民工脱下棉袄,把挖来的东西包在两个大袋子里,准备扛回去。因为这两个包裹又大又重,所以非常醒目。军队的长官看到了他们,要求他把他们放下来接受检查。监工看了看,见不是军队,也没说什么。
就这样,农民工把自己的东西拿回家,放在院子里,叫家人看着,说不要让别人拿走。当时农民工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
然而,消息不胫而走,一些邻居赶到他家,看到了异样。后来这位民工意识到,这些都是文物,应该上交国家。于是他把这些青铜器都给了部队里的战友,自己带走了。
后来在东团坡的山头上平整山体时,突然挖出了一块与地面颜色迥异的“褐土”。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副所长谢德民热爱考古。凭直觉,他突然意识到,这么大面积的异常土壤下,可能有一座古墓。于是,他立即向当时的县委汇报了情况。
县里派了一个文化工作者去现场看。那人因为缺乏考古知识,对此不够重视,军队继续建设。到1978年2月,在挖掘过程中,民工们突然挖出了大量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长方形青石。
联想到前面挖出的文物,当时负责基建的人猜测很可能是古墓。于是,他立即要求暂停爆破开采,开始人工挖掘。农民工挖的越多,青石就越多。负责人感觉,如果前面挖出了第一批文物,那么这就是一座大古墓。
负责人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睢县县委汇报。县里派文化馆副主任到现场。懂考古的副馆长初步判断这是一座古墓,于是迅速向原襄阳文化馆做了汇报。
同年3月,接到举报的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谭伟思迅速带领调查组赶赴随州进行实地调查。不久,他们有了初步的调查结果,并立即上报给了国家文物局。
1978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湖北省文化厅的主持下,曾侯乙古墓正式发掘。
曾侯乙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