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互相玩闹,很难体会到雅俗。为什么说相声艺术处于历史罕见的低谷?

郭麒麟曾经说过,目前的相声行业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郭少班的话不是一种表达,更是他的感受。他大概的意思是,目前国内只有德云社比较好,其他组织都不好,所以属于虚假繁荣。

作者认为郭麒麟的论点是正确的,但不一定准确。

那么,目前的国内相声行业在历史上处于什么阶段呢?繁荣还是萧条,巅峰还是低估?

事情有点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我们不妨看看相声行业历史上三个高峰期的表现,从演员、作品、观众三个方面总结一下各自的特点,其中观众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代表人物:、、常。

演员:在这个时期,相声艺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迎来了行业内的第一次爆发。以相声八德为起点,以、马等人为首的寿字一代成为中坚力量,随后以常为首的包子一代开始成为相声明星。

随着相声艺人的迅速扩大,相声团体开始出现,联星茶楼、陈光茶楼等五家茶楼成为正式相声表演的场地,这在行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作品:这段时间是清门相声和浑门相声的融合期。两种风格的相声经过拆洗,成为相声行业的同一财产,一直延续至今。

此外,以张寿臣和张杰尧为代表的艺术家改编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如《九艺在庭》。

而且在这一时期,文明的相声开始逐渐传播,相声不再是一种以倾倒地面为主的流浪艺术,而成为一种大众艺术。

观众:横向来看,相声从东北到江南,从汤山到Xi安,开始广泛传播,各大城市的相声表演开始常态化。

纵向来看,相声的受众从中下层向上发展,从袁世凯、张宗昌、张学良等统治阶级到张伯苓等精英阶层,再到梅兰芳等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一直延伸到普通市民。相声第一次成为所有阶层都欣赏的艺术形式。

第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代表人物:马、、侯、。

演员:这个时期是包子一代艺术家的巅峰时期,也是文子一代艺术家的蓬勃发展时期。马、侯、都处于相声事业的巅峰,苏、等后辈开始崭露头角,而侯、马季等人也逐渐走向成熟。

相声发展到全国各地,黑龙江、甘肃、安徽、江苏、湖北等地都成立了专业的相声团体。

作品:这一时期的相声经过改革,在继承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创造了大量新的相声。如侯的《一关》、《夜游》、马的《买猴》,都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佳作。《夜行》等多部作品延续至今。马笔下的人物“马大哈”已经成为代名词。

观众:横向来看,相声在全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北方的黑龙江,南方的香港,东方的上海,西部的甘肃都出现了很多相声爱好者和艺术家。

纵向看,从国家领导人到田间地头的人们都成了相声的观众,广播技术和电影的发展让相声流传到了千家万户。

第三,80年代和90年代

代表人物:马季、侯、、冯巩。

演员:这个时期是相声行业历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专业和非专业的相声演员在全国到处都是,几乎所有单位都有会说相声的人。相声也是大大小小聚会的必备节目,很多孩子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学习相声的。

相声团队从专业到业余在全国遍地开花,很多单位的文化馆、宣传部都有专业的相声团队。

作品:电视相声以其快节奏、新鲜感、潮流感迅速成为相声行业的主要创作方向。讽刺相声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相声题材,《电梯奇遇》、《别出心裁的名字》、《小偷公司》等作品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

同时,新潮的吉他相声、说唱相声也是行业历史上的昙花一现。

观众:横向来看,这一时期的相声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相声演员甚至比歌剧和电影演员更受群众欢迎,几乎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说出几个自己喜欢的相声演员。马季、姜昆等相声明星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

纵向来看,中国领导人在1990的春晚上对姜昆和冯巩的赞扬和肯定,也是这一时期相声行业的巅峰时刻。可以说相声此时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都喜欢的艺术形式,几乎达到了全方位覆盖的程度。

基于以上三个时期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相声行业近十年(2010-2020)的发展情况:

演员:相声演员再次成为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方向。虽然老一代相声演员逐渐退休,但相声行业经历了一段被忽视的时期。但这几年涌现出一些青年演员,但从艺术水平上来说,很难与前三个高峰期相比。

地方民间艺术团逐步改革后,国有专业相声团队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私人相声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也不少,但仍处于数量多、整体素质差的阶段。

作品:这个时期能够代代相传的经典作品非常少。相声作品一般都有碎片化、雷同化的特点。作品普遍缺乏严谨的结构,经不起推敲。表演风格以浮躁、随性为主,已经逐渐偏离了语言艺术的范畴。

观众:横向来看,全国任何地方的观众都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随时看到相声作品。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相声的观众,但与此同时,相声观众的粘性大大降低,真正懂相声的观众并没有增加。反而有更多的人来凑热闹。

纵向来看,能够欣赏其作品雅俗共赏的相声演员少之又少,相声表演的受众在下沉,上层建筑对相声行业作品的态度已经到了需要加强监管的地步。雅俗共赏成了相声界的稀缺名词。

总结一下,相声行业近十年的发展是:演员多了,优秀演员少了。作品多,优秀作品少。很多人听相声,但很少有人懂相声。

因为大部分业内人士都不够专业,相声表演只能“空手”,很少有人能达到“空手”的水平。

业内大部分相声演员创作水平较低,相声作品达不到“雅俗共赏”的水平,只能让作品往低俗方向发展。

所以,近十年的相声可以概括为商业上的相对繁荣期,而相声艺术上的罕见低谷期,商业和艺术处于割裂状态,这才是真正的“虚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