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陈巧仪

陈巧仪1923出生于绍兴一个书香世家,巧仪是他后来的笔名。祖父是清末举人,却遇上了废除科举的辛亥革命,不得不退居“独善其身”。孙伏园和陈都是他的学生。

陈巧仪5岁被爷爷弄糊涂,7岁上私塾。小学毕业后,我去了当地的教会学校。初二进省绍兴中学后,我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外国名著。从三年级开始看《辞海》中文版和《标准英汉大词典》商务版,还翻译了《内斯特语法》第四卷,当时还蛮流行的。

1942元旦,高二学生陈巧仪退学,被聘为绍兴柯桥阮舍小学校长。1943年7月,辞去校长,目标是考上国内一流大学。当时国内很多著名大学为了躲避战乱,都搬到了西南地区。但由于衡阳会战刚刚结束,通往大陆的道路被日军封锁。陈巧仪考上了当地的国立中正大学教育系,但他看不起这所大学的水平,离开了他一生唯一就读的大学,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陈巧仪先在嘉兴一所职业学校教英语,一年后转到新昌中学。当时的新昌中学人才济济,师资力量雄厚。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陈宗器、教育家张都曾在这里任教。24岁时,陈巧仪被任命为教务主任。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名著。国内外研究这本书的人很多,作品很多,内容庞杂,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学习“雪梨”。在新昌任教期间,陈巧仪的朱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了《淮河流域》、《黄河》、《祖国的河流》三部专著。《祖国的河流》这本书在四年内再版九次,成为解放后最畅销的地理书,陈乔一也因此成名。上海地图出版社发函调他,浙江教育厅扣住了信。最后被调到浙江师范大学(后改为杭州大学)地理系。1964年,陈巧仪出版了《水镜注释的地理资料和地理方法》,其中引用了一位学者丁谦对水镜注释的评价是“宇宙间从未见过的奇书”,侵犯了伟大领袖——小红书的权威。第一张大字报在北京大学聂发表后的第三天,陈桥驿就被查出是反动学术权威,罪名是反对毛主席著作。他的研究工作从“地上”转到了“地下”,他在“牛棚”里,就这样偷偷看着小红书封面里包着的《朱》。事件曝光后,陈巧仪将几十年来朱研究的成果记下了十余条笔记,于是动员妻儿分头抄录,最后留下了一份65438余字的笔记手稿。如果当时这些笔记没有得到保护,陈乔一就不会出版这么多关于李雪的专著。

然而,苦难仍在继续。陈巧仪等7名老教师被作为“幽灵靶子”向革命群众展出。老教师们被迫穿上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腋下夹着书本,伪装成地主。或身着旗袍、高跟鞋,涂脂抹粉,伪装成资产阶级的妻子;陈先生脖子上挂着一串卡片,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拿着胶水,被诬为“无知反动学术权威”“活人展览”引起了轰动。面对一批又一批“革命群众”的吐槽和鄙夷,陈老师用思考来分散注意力,缓解痛苦。白天展览,晚上利用写《鬼鬼日记》的机会,写学习心得。

1970年代初,不时有外国人来到浙江,但当时很少有人懂英语。陈巧仪被发现在牛棚里,承担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向外国人介绍情况。1973年,国务院下发的一份“文件”任命他为浙江外语翻译组组长。他被要求做翻译工作,翻译了尼泊尔和马尔代夫王国的地理。文革结束后,陈巧仪终于迎来了安心读书的自由。65438年至0985年,陈巧仪的第一部专著《朱研究》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著名地理学家谭启祥教授致信陈巧宜云:“《水镜朱研究》的出版,必将极大地推动国内对的研究,我深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写道:“这本书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历史地理的年轻人,提供了研究经典著作的范本,正因如此,不能不为后来者所称道。”1990年,陈巧仪《水镜注》出版,再次引起强烈反响。谭栖祥说:“这本书的出版是李研究史上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以往的志学,肯定有七八个甚至十几个版本。以后如果有这一本,可以上架出版,但是收益会更差。这么好的书,百年难得一见。”

陈巧仪先后出版了《水镜札记》第一、第二、第三集,《李道元》、《水镜札记》等25部雪梨专著,是当今中国公认的大学者。他对朱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1,朱版本研究;2.朱的地名学研究:3.雪梨历史的研究;4.《水镜竹书》版本校勘研究:5.赵(一清)、戴(真)水经注个案研究:6.历代学者研究;7.《水镜注》的校勘、考证与编纂:8.朱的地理研究:9.朱的地图学研究。

陈巧仪在历史城市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如《中国六大古都》、《中国历史名城》、《中国当代名城》等。许多专著或论文被翻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此外,他在地名学和地方志方面也有杰出的成就。

在谭栖祥、侯仁之、石念海三位前辈的推荐下,陈巧仪于1985出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成为继谭栖祥、侯仁之、石念海之后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领军人物。1991年,国务院将其命名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1994年,陈巧仪因成绩突出、治学严谨,被人事部授予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