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的历史趋势

从1949开始,如果以最具代表性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来看,我国的利率变化分为几个阶段:

1952-1954,经济爆发式增长,利率极高,接近15%,但只维持了三年。

1955-1979改革开放前,利率普遍下降,1955为7.92%,1979为3.96%。

1980到1988的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物价飞涨,经济启动,利率逐渐开始上升,到1988达到8.6%。

1989-1993年,利率飙升至10%以上,1989年五年期存款利率超过18%,但即便如此,通胀仍远高于存款利率。

1994-1996,逐渐下降,下降速度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迅速加快,2002年达到历史最低。

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复苏,2004年进入上升通道。但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利率又低了,但很快又涨了,直到2014又跌了。

2015年下调至10,至今仍维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

扩展数据:

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础利率。

在我国,基准利率主要是指再贷款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和再贴现利率(金融机构向中国人民银行贴现票据所采用的利率)。

我国基准利率是指央行在货币市场试运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这是信用等级较高的18报价银行在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对各类期限资金每日报价形成的基准利率,从2007年6月65438+10月1日起每日正式发布。

央行将不断改善利率生成环境,将其培育为“中国的基准利率”,从而为中国金融调控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创造条件。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顺序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量大,再短期,量小。”

百度百科-中国基准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