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吐蕃王朝崩溃后的历史?

吐蕃王朝崩溃后,在869年至1239年的370年间,青藏高原上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大的统一政权,所以称之为割据时期。在此期间,云丹及其后裔占领了拉萨和散叶地区,宋微占领了山南地区,宋微于905年在雅砻江被官员毒死,其子贝卡赞逃往西藏日喀则修筑城堡,安置部下。923年,贝卡赞被平民叛军杀死。他的长子扎西孜巴伯占领江孜,次子吉德尼玛昆逃往阿里普兰,嫁给当地贵族。他的三个儿子分为拉达克、普兰和古格,后来建立了拉达克和古格王朝。

唐朝衰落后,青海河湟地区的藏族首领欢迎了一位来自西域的赞普后裔,视其为首领,建立了交趾罗政权。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由地方首领统治,他们有的是新兴家族,有的是吐蕃王朝贵族的后代,成为相互不统一的封建领主。吐蕃王朝崩溃,部落制度瓦解后,曾经出现的自耕农和农牧民在长期战争中被俘,或因经济破产,欠债不还,或寻求地方豪强保护安全,成为地方政教领袖的依附者。吐蕃王朝时期,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部落平民阶级逐渐转变为依附于领主的农奴,封建农奴制在西藏各地普遍建立。

割据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佛教在西藏的复兴。青海省化隆县丹斗寺住着朗达玛灭佛时逃到青海的三个和尚。894年,他们接受了当地的一个弟子,拉钦贡巴饶瑟。受戒时,邀请了两位汉族僧人参加,河湟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佛教中心。大约在936年,当地的散叶寺教主伊Xi坚赞(云丹六世之孙)派鲁美西饶陈楚等十位卫藏人士从拉钦贡巴饶到青海,由他的弟子受戒,随后返回西藏弘法,恢复并新建寺庙,组建了许多僧团,史称“下山途中弘法”。历史上,鲁美于949年在拉萨建立了一个僧侣团体,作为藏传佛教后期开始的标志。此后不久,古格王朝小王的首领伊希沃修建了几座寺庙,恢复佛教,还派了一些年轻人去印度学佛。其中,大翻译家仁钦桑布曾三次赴印度求学,后成为托林寺住持,翻译经典,宣讲佛教,逐渐普及佛教,被誉为“传播佛教在路上”。

后洪时期的前一个世纪,十卫藏人及其弟子在西藏各地建立了许多僧侣团体和寺庙,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留存至今的王爱寺、江浦寺(萨马达寺)、夏鲁坚公寺、康马县扎囊寺的宗教艺术,反映了汉代及河西陇右地区的艺术对西藏的影响,成为藏传佛教艺术的精品,1042年,古格王朝还迎来了印度高僧阿迪夏(孟加拉人)入藏律。1045年,阿迪夏受到前西藏佛教徒代表钟(1004-1064)的欢迎,到前西藏宣讲佛法。阿迪夏于1054年在聂塘去世后,钟带领弟子于1056年在拉萨北部建了一座热振。这一时期,在家居士苏尔伯杰(1002-1062)建立了五八龙寺,整理吐蕃时期翻译的典籍,并以此为中心发展了马宁学派。1073年,姓族官介伯建萨迦寺,发展萨迦派。来自山南省洛扎县的马尔巴翻译家曾多次赴印度学习佛教和梵文,其弟子之一米拉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修习和教授佛教而闻名。米拉日巴的弟子塔波拉杰于1121年在琼波南部修建了塔波寺,同年又在琼波南部修建了香巴寺,塔波噶举派和香巴噶举派由此发展起来。在塔波噶举派,塔波勒杰的弟子杜秦颂巴1147修建了首都嘎玛寺,1187修建了楚布寺,发展了噶玛噶举派;1185年,在帕姆珠巴修建丹萨提寺,发展了帕姆珠噶举派。大马王丘1160修建拉绒寺,发展拉绒噶举派;上蔡坝1175修建了蔡坝寺,发展了蔡坝噶举派。这四个派别被称为Tabogaju的四个分支。帕珠噶举派中,帕珠巴的弟子智公巴人钦北1179修建了智公寺,发展了智公噶举派;大龙寺建于达隆唐巴扎西贝1180,达隆噶举派由此发展而来;林热白玛多吉(其弟子藏巴加热1193建“主”寺及热隆寺)由主巴嘎举教派传来;格旦艺兮僧格(其弟子为1206年修建桑娅寺的曼朗)传桑娅噶举派;和丹兄弟修建了楚普寺,发展了楚普噶举派。陈楚桑格1181年修建赛赛寺,发展修赛噶举派;艺兮孜巴修建叶巴寺,发展叶巴噶举派;西饶桑格传播了马仓噶举派。这八个派别被称为Tabogaju的八个小分支。事实上,在主巴格中,有中主巴格、上主巴格、下主巴格和南主巴格,南主巴格的中心在不丹王国。

后洪时期的西藏佛教有几个重要特点。1.由于政治的不统一,各种地方势力与佛教寺院结合,从而形成不同的宗派,这在前洪时期是没有的。2.有的寺院拥有属于人民的土地,古格王朝把几个西卡送给仁钦三布,这是最早的寺院属于庄园的记载。萨迦家的庄园是属于人民和寺庙的。这是政教合一的基础。3.吐蕃王朝时期,佛教强调对佛的崇拜,改为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强调师传,视师尊为佛。然而,藏族祖先如钟、米拉日巴和萨钦贡嘎宁波的出现使佛教进一步本土化。

在割据时期,西藏的对外交往在宗教上是陇右、河西、印度的僧人入藏入法,随后一些不同教派的藏族僧人赴青海、西夏讲法,一些藏族僧人也被西夏王朝封为皇帝和老师,其经济支持对西藏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藏通过焦斯洛政权和西夏王朝与汉朝保持经济联系。宋代的茶马贸易非常繁荣,就是这种联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