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集王莽重组

这是唐代著名画家颜绘制的帝王图。刻画了从西汉、东汉到魏晋南北朝、隋朝700多年间的十三个皇帝的形象,包括刘备、孙权,他们都是割据政权,但有一个朝代却被忽视和鄙视,那就是新朝的皇帝王莽。这个建立于西汉和东汉之间的新王朝只剩下1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是,人们对新王朝的忽视,并不是因为它享国短,因为与新王朝相比,秦朝只有15年,新王朝显然不能与历史上的秦朝相比。新王朝的皇帝王莽被后来的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定性为篡汉的奸臣,这一观点几乎被后世所有的历史学家所采纳。人们不愿意称这个时期为新王朝,而是称之为新王朝。直到近两千年后,人们才重新审视新朝皇帝。一些现代学者如胡适开始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大政策。那么王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王莽建立的新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

大名县老城位于河北省大名县东部。公元前45年,王莽出生在这里。也许是因为王莽篡位的历史地位,这里与其他皇帝的故乡不同,既没有祠堂,也没有这个皇帝的雕像。只有在大名县地方志馆才能找到少量关于王莽的文字记载,这些年收集的大名县志有一两千册。

《大名县志》中记载了王莽的家世。王莽的出身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王氏家族是当时朝野当权的外戚家族。先后有九人,五人担任傅。家里人大多生活奢侈,骄奢淫逸。只有王莽早年丧父,孤苦伶仃,拜当时有名的儒沛郡。陈深研究《礼记》。这为他出人头地奠定了舆论基础。将军王峰是王莽的叔叔。生病时,王莽悉心照料,几个月来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王峰深受感动。王峰是王朝的重要官员,死前特意向皇帝推荐了王莽。

公元前22年,二十四岁的王莽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他不仅是侍奉皇帝、发布诏令的官员,历史上关于王莽担任黄门侍郎的记载并不多。然而,这段时间对王莽来说非常重要。正是在任职期间,他结识了在天禄阁管理图书的同朝官员刘欣。刘欣从小跟随父亲刘向整理、校勘皇家典籍,接触到大量新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典籍,这些典籍并非以官学为基础。他深感这些经典分享了圣人的好恶,能够纠正逐渐僵化和神话化的儒家经典的弊端。这些经典是中国古典。

汉代经学分为现代经学和古代经学。现代经学是朝廷认可的,有官方的,而古代经学是传承不清的学派,隐藏在秘府或民间却没有官方。到西汉末年,一些学者开始反对经学对官学的垄断,认为经学是严格的,压制和排斥其他学派,正在退化为既得利益者的工具。不仅如此,经学还随意曲解经学的意义,使其成为现实政治的附庸,导致人心混乱。

在现代文学的经学越来越陈腐保守的时候,处于对立的古代文学的经学却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而正是在这个时期,王莽和刘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西汉末年,刘欣和王莽查在这方面找到了契合点。他们的年龄和爱好相似,社会治理的理念与寻找社会治理方法的方式一致。于是,他们开始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寻找一些新的社会治理方法。")

王莽和刘欣是中国古典研究的坚定支持者。两人都是仁人志士。他们对西汉末年混乱的社会秩序和破败的国家制度极度失望,对中国近代经典在政治上的妥协深恶痛绝。于是,基于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研究,我们开始规划一个理想的政治蓝图。刘鑫是设计师,王莽会成为从业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刘鑫可以说是王莽的理论家。刘欣在整理经典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书籍和一些理论。王莽是中国古典这一新理论的实践者。他是一个政治家,他是理论家和政治家的结合体。")

王莽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由于他的地位和声誉低下,他的叔叔王上写信说,他愿意把他的一部分封地给王莽。此举得到朝野广泛支持,王莽也厌倦了移步为骑队长和光禄博士服务。

公元前16年,王莽被定为新都城侯。即使他的地位很高,王莽仍然继续向这位品德高尚的下士进贡,经常将他的薪水分给民众和平民,甚至卖掉他的车马来帮助穷人。他深受人民和朝廷的爱戴。公元前8年,王莽38岁成了大司马。此时的王莽不仅是外朝的领袖,也是学术界的领袖。他和刘欣一起,开始力劝经学成为官学,这将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重大变革。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汉洪帝登基,汉哀帝继位,丁、傅两个外戚上台,对王氏家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于是王莽被罢官,投靠新都(今河南新野),都门守住了自己。

此时,刘鑫也遭到了传统势力的顽强抵抗。大司空等人诋毁刘欣改旧章,不灭前朝皇帝位。因为王莽被免职,刘欣失去了最强大的同盟,差点被杀。刘欣不得不离开京城,几年后因病被免去官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西汉末年以后,儒家经典被少数人垄断。他们掌握了这种官方意义上的正式话语权。这些没有进入这个群体,没有获得这种义正辞严的解释的合法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即便是刘欣这样的人,虽然是皇家档案馆的图书管理员,但他也很难进入这个经学政治集团的核心。")

王莽虽然从岗位上回到了家,但并没有离开人们的视野。他还是一个新都。发生了一件事,让王莽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有一天,王莽的二儿子杀了一个奴婢,这在当时的文人眼里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奴婢在当时的地位类似于私有财产,可以作为工具随意买卖。然而,王莽本人却是认真的。他认为奴婢的生活与常人无异,于是逼迫二儿子自杀,成就了王莽这个书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启发:王莽的儿子杀了一个奴隶,然后他为此献出了生命。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义灭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践行他的一个道德标准。")

此时的王莽不仅仅是道德楷模,更重要的是人们从王莽的行为中看到了重整河山、复兴社会的希望。

西汉从开国皇帝刘邦开始治国,经过文景的统治、汉武帝的大力推行和赵璇的推动,西汉开始走向衰落。元、成、哀、平四帝一步步毁了盛世,百姓处处凄凄惨惨戚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外戚轮番执政,宦官也偏向玩弄权术,大臣多被废黜,多为留在朝廷的贪官。于是,地方变得更黑了,地方官与有权有势的大臣交朋友很重要,使得他们肆无忌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口爆炸和灾害频发也在加剧社会矛盾。据史料记载,西汉初期人口只有13万多,到西汉平帝时已达6000多万。在广东和关中的一些人口密集地区,每公里平均人数超过1000人。在生产方式没有创新的时代,人口快速增长,同样的土地不堪重负,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满足饥饿者的需求。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孙晓:社会骚乱,难民增加,饥荒,各种问题非常多,社会矛盾也非常突出。那么传统的儒家经典也拿不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当时一些有前途的知识分子像刘欣、王莽开始从其他典籍中,而不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寻找一些能够支撑社会政治治理的理论,从这些理论中寻找一些社会治理的方法。")

公元前2年,在众多官员的强烈呼吁下,王莽再次回到北京。一年后,汉哀帝病逝,王莽再次成为大司马,掌握内政外交实权。在他的建议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公元3年,王莽的女儿当上了皇后,他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他认为改变王朝意识形态的时机已经成熟,王莽迅速组建了一支得心应手的队伍。当然,王莽也不会忘记志同道合的刘欣,于是把刘欣从地方调到中央,任命他为何。这个新创造的官方名称的原意是传说中的太阳神,后来它成为儒生和刘信的官方,成为当时最高的思想和学术文化。

一场大规模的学习中国古代经典的宣传运动已经在全国展开。刘欣和王莽齐心协力,以怀念罗为名,同时保留,使左转、、、古文经学成为国家正统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许多被压抑已久的儒生将有机会进入国家的正式编制,实现自己的抱负。后来王莽建立了景悦,将《诗经》、《书》、《礼》、《易经》、《春秋》、《景悦》各书的博士人数增加到5人,共计30部六经。每位博士收徒360人,共收徒10800人。此外,他还被广泛称为熟悉各种知识。

为此,王莽开始在长安为士子修建一万间房屋,大力推行礼乐教育。在王莽的启发下,儒生和人民投身于义务劳动。经过65438+万人的硬突击,20天居然完成了1万套房子。不仅如此,王莽的善良还传播给了更多的普通人。他在长安建了五间房子,有200个住宅区供难民居住。这个时候,王莽希望建立一个能让最多人受益的社会。王莽曾在一封信中说,在古代,城内无价,官无狱讼,城内无贼,野无饥民,男女无路。古老的制度应该呈现给世人,让人们遵守。这其实是王莽的终极理想。他要按照古来三代遵循的唐虞学说,建立一个向人民财富致敬的小康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启发:王莽与经学的关系,主要在于他提出以李周的理论和制度作为制度改革,为新莽政权建立了核心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也是一种延续西汉的经学政治发展。")

王莽复古“李周”的一件大事就是修建了唐明,这里是周朝皇帝接待王侯将相的地方,也是李周的象征。上海博物馆里有一尊王莽时期的铜像,上面的文字印证了这段历史。这是一面王莽时期的铜镜。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主任周亚:这面铜镜的意义在于,镜的内圈有一周的铭文。这个碑文最重要的几个字是新的比永建筑名人堂。当时他实行复古政策。他只是想恢复李周的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一个名人堂。这几个字类似于王莽复古政策中关于建碧永的记载。")

公元5年正月,成千上万的王子和皇室子女在新建的碧涌唐明举行了祭祀仪式。场面宏大庄严,理想之光充满了每个人的内心。王莽成了他们心中的圣人。为此900名大臣、大臣要求朝廷将象征至高礼遇的九命锡赐给王莽,改朝换代的大戏就这样开始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九是古代君王对这些诸侯的特殊贡献者。它表达了对你的贡献的奖励。谁得到了九Xi,谁就成了篡位者。王莽被封九锡,他终于取代了韩。")

公元6年,汉平帝突然驾崩,年仅两岁的刘英继位。太后命王莽暂时代理皇帝摄政王。此时王莽虽是假皇帝(代理),但权力几乎与皇帝平起平坐,引起了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势力的叛乱。在成功清除这些障碍后,王莽可能会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成为皇帝的机会来了,即使他并不想篡位,但如果他想在体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来实现自己。

于是他更加密集地营造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上帝要把王朝颁给王莽的氛围,并且体现在各种吉祥的征兆上。王莽摄政期间,各种幸运符涌入,朝野人士以不同方式劝王莽称帝改朝换代。在长安读书的梓潼学子张艾干脆做了一个青铜壁龛,在壁龛上写着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要顺应天命。他还把王莽的八个大臣,他编造的人,他自己的名字,一个一个写了下来。黄昏时分,张艾穿着黄色的衣服,来到高祖庙,把它交给值班的官员。当王莽得知改日要去高庙迎宾铜龛到未央宫前厅。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王莽通过自己的努力,是一个在学术上很有造诣,对人很有亲和力的年轻人,所以不能说完全依靠他的政治力量。事实上,他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一大批人。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儒生接受他的想法,愿意让他改变。这是事实,舆论也相当强烈。"

这是汉代长安未央宫遗址。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就是在这里接受了西汉末代皇帝。刘英皇帝退位后,做了皇帝,从假皇帝变成了真皇帝,改了个新的头衔。在中国的史书中,大部分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朝代的更替,而是把王莽此举视为一种混乱的政治篡位。但也有人认为王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登基,是不得已而为之。从此,延续了210多年的西汉王朝结束了,王莽时代真正开始了,王莽代表汉朝站了出来,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当皇帝的先河。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他真的赢得了话语权。话语权本身就是实力和权力,这种话语权的力量也与当时的政治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启发:在传统意义上,他仍然是汉朝的迫害者。比如这个男孩很小,然后他的权利就让给他了。所以,从目前的史书上,我真的没有看到刘政权中有什么厉害的人物来和他争夺这个权利。")

王莽在朝野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以和平方式接管政权。西汉在太平盛世中消失了,一个叫做新朝的新王朝在太平盛世中诞生了。两个朝代交接的时候几乎没怎么流血。当了皇帝后,王莽雄心勃勃地要在全国实现他的理想。为了显示他在政治上的创新,王莽根据儒家经典,特别是根据李周,改变了许多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名字。

此外,据古书记载,他改秩鲁为国号,按传说中的周制,做了五个诸侯。如果说所有的政治改革都是形式上的变革,那么王莽的经济改革更加全面深刻,但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为了消除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普遍弊端,王莽在全国推行王天制度,即恢复类似周朝的矿田制度,全国收归国有,不准自己买卖土地。王天制度的目的是好的,遏制土地兼并是为了让大量背负国家劳役负担的农民有耕地耕种、重建和被兼并,变得贪婪和卑微。强者统治千田,弱者无立足之地,被灭。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孙晓:土地集中到这些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手里之后,大量平民因为没有土地而流离失所,成为难民,这个社会不会很稳定。王莽收养了王天。他说所有的田地都归国家所有,我可以平均分配。你拿走这些大地主的田地不是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吗?")

同时,王莽将奴婢改名为私有制,禁止出售奴婢,改变了奴婢与牛马同列的地位,抑制了大量农民成为奴婢。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麻烦,最终结果不得人心。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孙晓:废奴是为了从大地主手中解救奴隶。一方面是为了削弱这些大地主集团的影响力。二是让国家获得更多劳动力,也是因为政策不彻底。")

“五平均六预算”政策也已全面实施,即由政府统一价格来平衡市场供应。王莽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万、成都六大城市设置五均官,控制物价暴跌,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但由于缺乏官僚集团的支持,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家来推行政策,从而形成了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集团。六大重要经济事业由国家直接接管,即酒、盐、铁由国家垄断,中央政府统一铸币管理山水资源,国家收税。这个政策的真正结果是养肥了能干的官员,而国家财政并没有增加他们的收入,人民的负担却更重了。至于合法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在官办商业体制下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想法很好,包括很多措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包括这些具体的官僚,这些阶层。政府要的是一套,他又做了一套。")

在王莽的家乡大名县,现在很多人都收王莽时期的钱。这些货币种类繁多,只有真正的收藏者才能分辨出当时的面值。

(河北大名县王莽时期的钱币:这是王莽变法前用的五铢钱,还有其他的五铢,有大全五十,丙钱,火泉。火圈多,其余五铢。“王莽频繁改革货币制度。他即位后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改发了几十种货币,每次改币都是用新的劣币代替旧币。因为这些货币没有信誉,所以在货币改革期间,价格飙升,经济混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就像王莽的其他政策一样,是不断变化的。新币来了,还没等人们熟悉就变了,所以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理想与现实,动机与效果,差距巨大。王莽的改革遇到了很多阻碍和困难,人口激增不仅是西汉后期的问题,也是王莽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控制反抗和激增的流民人数,王莽规定,对所有无业游民,每年罚款布帛一匹,无力支付者由政府强制劳动,劳动期间的衣食由政府提供。这个政策也是用心良苦,很理想,但是实施起来很困难,于是王莽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青海湖。

在青海省海晏县文化书局西海县博物馆里,有一件王莽时代的重要文物——西海县虎符石柜,这是一种摆放军事符号的柜子。这是王莽向西开疆拓土的特派员在青海湖立下的一块巨大的石头令牌。

(海盐县文化书局西海县博物馆馆长李启禄:王莽,刻完这个虎符石柜,说明我政权已经涉及到我们西部草原了。")

西海县虎符石柜出土于距海盐县县城约1km的西海县遗址。古书有四海之说,王莽胁迫羌人让出青海湖周边土地,名义上是。其主要目的是强制移民,解决西汉后期人口爆炸给关中、关东地区带来的人口压力。

任玉贵对西海县的设置有详细的了解。说到补四海的想法,他认为只是王莽改革体制的借口。

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评选委员会委员任玉贵:当时王莽认为这个地方叫羌海,是羌人居住的地方,所以派审查人员去贿赂这个地方的羌人,拿走了很多金银财宝。羌人看了很高兴,就去了青海湖的西边,送给汉朝,在这个地方建立了西海郡。")

目前西海县古城遗址保存完好,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仍然高达4米,四个城门遗址保存完好。在城市中可以隐约看到三个由隆起的墙壁形成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社区。

(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评选委员会委员任玉贵:这个项目相当庞大。除了主城区,城内还有设施,包括西边的太守府和杜威府。除了这些官员,还有一些营房,农民工建城市,这些俘虏也要建。这个地方当时还是很热闹的。")

为了缓解国内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还多次发动与四夷的战争,意图通过外战加强国内凝聚力。但在实践中,这些战争不仅没有冻结国内社会矛盾,反而因为强制征用而激化了国内矛盾。自然灾害也加快了王莽失败的步伐。这是河北大名县的王莽大堤,是为了防灾而修建的。实际上是一条宽约40米、高2米的堤基,就像一条长龙横卧在大名县城,连绵不断20公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汉代金堤遗址。如今,大堤上仍能找到当年的汉砖。

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桂:它形成的原因是当时地下水位比较高。做成这块砖以后,为了让它干,我就把芦苇铲到那边铺凉席,放在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凹槽。")

公元65438年,黄河魏军段在大名县附近决口改道,这在汉代并不少见。然而,这个裂缝改变了它的路线,在人口稠密的关东地区,大量的耕地遭到破坏。

公元22年,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天下大乱,世事难料。王莽不得不废除王天、奴婢、刘简的禁令,即位以来给百姓带来不便的诏令也被废除,这意味着改革的彻底崩溃,王莽本人将面临最大的困境。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王莽搞这个文化大运动,有其内在的政治意味。所以他真正能认同自己理想的东西,在很多地方开始受到质疑。和这么短的时间有很大关系。当他没有得到这个职位的时候,他是一个礼节性的下士,他逐渐表现出了他的傲慢。")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他做事很匆忙,短时间内同时出台很多政策。这些政策和措施之间有许多矛盾。二是遇到阻力后没有办法,导致此类政策无法实施,难以实施。难以实施的政策造成了更大的社会混乱。")

最致命的伤害往往来自内部。以王莽为核心的儒生改革集团内部分裂,对王莽的打击最重。在王莽代汉的过程中,刘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王莽称帝后,过于怀疑自己,对刘欣产生戒心,于是弃之。由于王莽改革的彻底失败,原本的圣贤王莽几乎成了公敌,人心惶惶。许多人说刘会再次成为皇帝。这位与王莽有着相同理想的大学者,竟然参与了废黜王莽的兵变。

公元23年7月,兵变失败后,年过七旬的刘欣自杀,震惊朝野,给新皇帝王莽致命一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有理想的人很孤独,有理想的人也很孤独。为什么王莽在刘欣死后一天都觉得自己很落魄,因为他的这样一个心腹死了,一个原本符合他政治理想和政治实践的心腹,最后成了他的对手?想想王莽晚年,政治理想破灭,政治实践难以推行。"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对王莽的重新评价是近代史上,尤其是建国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彻底改变这个体系,任重道远。你完全改变的是骨折,而骨折往往会带来不可预知的不良后果。无论你的理想有多高,你当时要处理的问题有多尖锐,如果你想从一张白纸开始,尤其是汉朝发展了这么长时间,你根本不在乎那么多地方势力,那么多积累的资源。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短时间内维持不了。")

刘鑫和王莽年龄相仿,两人志同道合。西汉末年,在整个王朝陷入腐败的时候,是刘欣和王莽建立了新王朝的理论基础,促使王莽建立新王朝。但在王莽军师外破,大臣内叛,左右无信的艰难局面下,刘欣做出了最彻底的背叛,这其中包含了几十年的情谊和共同的理想。从此,王莽深居宫中,读书累了就睡在几案上。他似乎对自己的悲剧结局有一种预感。他的理想无法与现实相结合,其近乎梦幻的改革已经让他走向了悬崖。然而,他不甘心。他自以为充满了儒家济世之志,兢兢业业,亲力亲为。即使他有一个好的意图,他是如此受欢迎。直到现在,他仍然抱有希望。

全国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逐渐形成了赤眉和绿林两支最强大的反抗力量,而另起炉灶的军队的前沿只是首都。

公元23年夏末,战事逼近长安,十月初二,起义军攻入宫门,火势蔓延。《汉书》有紫蛙,其余处于闰位,说王莽篡汉,紫花蛙呱呱。此时的王莽穿上了紫色的礼服,将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了上天。王莽最终在军队的混乱中死去,新政权在农民起义的胜利中宣告灭亡。

王莽之死使儒家思想从巅峰跌落,他们的政治实践也戛然而止。毕竟,好梦很难实现。但我们还是应该肯定王莽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无偿改革家的应有地位,肯定他为克服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而进行改革的见识和勇气,肯定他为实现儒家所构想的理想社会而进行的大胆尝试。我们也可以从斑驳的历史记忆中,从儒家的伟大理想和不成功的改革实践中,找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必须切合实际,采取适当的措施,有力地执行,并很好地完成,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和艰巨性,这样我们就会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教训,实现自己的辉煌。

西汉末年,政府腐败,经济萧条,民生困苦,造成社会大动荡。公元8年延续200多年的西汉王朝灭亡,王莽乘势建立了新的王朝。但由于改革失败,社会更加动荡,神州大地再次陷入极度混乱。天下再一次与刘的汉朝结缘,人们对它的眷恋之深。从关中到山东,从江淮到河北,各地纷纷起义,割据政权,各种名目的农民武装,大多打着刘氏宗亲的旗号,各显神通,逐鹿中原。然而,谁也没想到,此时的刘秀,正以他独特的方式走向历史舞台。